愛伊米

滿清發型這麼醜,為什麼漢人清初寧死不留辮到了民初寧死也要留辮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軍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一道剃髮令改變了佔全國人口一半以上的全體男性的傳統髮式,將原來明朝時的蓄全髮束於頭頂並挽髻的髮式,一夜之間改為剃髮梳辮下垂的髮式。清朝的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由剃髮易服導致的征服與屠殺而死亡的漢人有千萬之多,漢人已經沒有自己外形和保留漢人原有形象的權利。但是也有許多漢人選擇留髮不留頭。

滿清發型這麼醜,為什麼漢人清初寧死不留辮到了民初寧死也要留辮

《崇禎忠節錄》記載,有一個叫周之蘭的戲子,是個唱生角的名優,對妻子說“如果一定要剃我的頭髮,我寧可去死!”,妻子回答說“那我也一塊死!”於是,夫妻兩個人一同跳井而死!《聖安本紀》亦有類似的記載:中書舍人文震亨絕食六日死,遺筆“僅保一發,以見祖宗於地下。”

滿清發型這麼醜,為什麼漢人清初寧死不留辮到了民初寧死也要留辮

明朝漢人男子髮型滿清統治中華二百多年,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特俗的朝代,漢人們激烈、持久的對抗,直到清朝滅亡。1912年8月3日,袁世凱下令所有的男子必須剪掉辮子,但是有的人就是不願意,張勳的辮子軍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

滿清發型這麼醜,為什麼漢人清初寧死不留辮到了民初寧死也要留辮

張勳辮子軍在故宮埋鍋造飯有錢人甚至剪辮子前拍照留念,圖為一位27歲的青年在照相館,背對穿衣鏡,拍了一張和自己長辮的合影,在照片背後留下了這樣的題識:壬子秋八月,將欲剪髮,故用大鏡照後影,以留紀念。八月初三日即新曆九月十三日,拍於勸業場樓上之麗芙照像館。計印二張,大洋八毛。

滿清發型這麼醜,為什麼漢人清初寧死不留辮到了民初寧死也要留辮

滿清發型這麼醜,為什麼漢人清初寧死不留辮到了民初寧死也要留辮

著名學者王國維也是死活不願意剪辮子,他認為辮子乃學問之徵,據說梁啟超還為此專門跑去勸說他,最後直到跳湖自盡他也仍留著大辮子。

滿清發型這麼醜,為什麼漢人清初寧死不留辮到了民初寧死也要留辮

王國維同樣,另一位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辜鴻銘,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他在北大做教授時,拖著辮子進課堂,經常成為同事和學生們的談資笑柄,沈從文先生曾回憶辜鴻銘在北京大學講學時的情景:“辜先生穿了件緗色小袖綢袍,戴了頂青緞子加珊瑚頂瓜皮小帽,繫了根藍色腰帶。最引人注意的是背後拖了一根細小焦黃辮子。老先生一上堂,滿座學生即鬨堂大笑。

滿清發型這麼醜,為什麼漢人清初寧死不留辮到了民初寧死也要留辮

辜先生卻從容不迫地說,‘你們不要笑我這條小小尾巴,我留下這並不重要,剪下它極容易。至於你們精神上那根辮子,據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