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走出“教好徒弟餓死師父”的怪圈

中國有句俗語:

“教好徒弟,餓死師父。”

所以,很多當師父的為了日後防止徒弟背叛自己,另立門戶,總是留有一手,十成的功夫,往往只教七八成。

這種現象其實在企業中也十分常見,很多領導對下屬,都不願意百分之百地用心培養。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無非有兩種,一是怕下屬的能力超過了自己,自己地位受到威脅;二是怕下屬將來拍屁股走人,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情感。

但這樣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當徒弟的,如果得不到師父的真傳,技術勢必會差一點,等他將來再去培養徒弟的時候,他照樣也會保留一點,結果,就會一代不如一代。

當下屬的,如果總也得不到機會鍛鍊,剛有點發展的勢頭,就遭到上級的壓制,那麼能力就會退化,甚至整個企業出現只有少數幾個人優秀的可怕局面。

因此,我們認為,要想打造一流的企業,就必須打破“教好徒弟,餓死師父” 的怪圈!

走出“教好徒弟餓死師父”的怪圈

在奧康,有一個大家都熟知的機制——店長培養機制。

何謂店長培養機制?

就是專賣店的店長,如果要升職,在自身能力達到的同時,還要完成一個硬指標:

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也就是新一代店長。

否則,哪怕能力再強,也升不了職。

在奧康,這不僅僅是店長,也是所有管理者共同遵循的準則。

每一個管理者都以自己培養更多的管理者為榮,有一位總監,在短短几年內,培養出了7位經理,這至今都是他感到最自豪的事。

不斷從自己的下屬中培養出優秀的管理者,這是一個優秀領導者必須具備胸懷和能力。

這也是本書作者之一王振滔通過當“孩子王”悟出的一個道理:

一流的“孩子王”,必須學會培養“孩子王”。

因為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培養更多的領導者,對更多人委以重任,才能真正做到讓更多優秀的人為自己做事。

世界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特別強調了管理者在工作時,要特別注重三個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培養與開發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德魯克認為,組織如果不能持續存在,就是失敗。

我們每一個人縱使有再大的貢獻,也都會有一定的限度。組織要發展、要壯大,必然需要有克服這種限度的工具。

所以,一個組織必須今天準備明天的接班人,其人力資源必須更新,必須經常提高水準。

其實,縱觀那些世界一流企業的領導者,都非常懂得培養優秀下屬的重要性,因為,這才是企業能夠獲得發展最重要的根本。

多年前,一個20歲的年輕人進入了一家名叫布法羅全美的生產收銀機的公司,成為了一名推銷員。

在最初的兩個星期裡,這個年輕人一臺機器都沒有推銷出去。他有些心灰意冷,覺得自己太差勁了。

於是,他來到老闆帕特森的辦公室,打算辭職。

他遲疑了一會兒,然後戰戰兢兢地推開門走了進去。

看到他一副落魄的樣子,帕特森陰沉著臉大聲說:

“我看你就不是幹推銷的料,一副呆頭呆腦的樣子,有誰會買你的機器呢?你乾脆回家種地去吧!”

年輕人站在一邊,默默地忍受著帕特森的痛罵。

一陣臭罵之後,帕特森突然對這個年輕人產生了好感:這種經得住批評、有忍耐力的素質,正是一個優秀推銷員所需要的啊!

他心中不由升起了愛才之心,於是說:

“失敗了也不要緊,關鍵是找出失敗的原因。說說你推銷的過程,讓我來幫你分析分析吧。”

隨後,帕特森幫年輕人分析了他不成功的原因,並且說:

“下次我和你一塊去推銷,你看看我是怎麼做的。要是我也推銷不出去,我們就一塊回家種地去。”

結果那次推銷大獲成功。在推銷過程中,年輕人認真觀摩了帕特森的推銷技巧,找出了自己的差距和錯誤。

在帕特森的引導之下,年輕人很快成長為了一名出色的推銷員。

這位年輕人就是IBM公司的創始人——托馬斯·沃森。

後來,他常常說:

“約翰·亨利·帕特森是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人。”

他也始終銘記著帕特森的一句話:

“推銷員不是天生的,而是培養出來的!”

他深深體會到了“培養”二字的意義,也讓他懂得作為一個領導者,教好下屬,給他以具體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在他日後創立IBM的時候,就制定了一些制度,規定中層幹部如果不能培養出自己的接班人,就不能繼續上升。

誰都願意在一個學習型的組織裡工作,因為這意味著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能獲得更廣大的發展空間。

如果一個領導者只顧自己優秀,那麼他就是簡單地將自己定義為一個普通的技術工作者,“領導”一詞對他來說,就失掉了真正的意義。

況且,在資訊發達、知識開放、市場高度競爭的今天,領導想靠保留“獨門絕技”來設計競爭壁壘,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你不教下屬,他們也有多種渠道可以學習,而且這樣一來,下屬也不會再信服你,甘願追隨你。

因此,我們認為一流的領導者,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不僅自己出類拔萃,而且也讓下屬出類拔萃!

不僅讓下屬不斷超越,自己也在不斷超越!

*本文摘自《商海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