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科學「撒嬌」的 11 個方法

有讀者跟我們分享戀愛中的困惑:

戀愛中覺得自己有一個無法跨越的障礙,就是像其他女生一樣對男生撒嬌提要求。

不論是想讓他買個禮物,還是想讓他來接我下班,都覺得開不了口,非常非常害怕被拒絕從而難堪,或讓人覺得自己太物質和煩人。

當我們之間有分歧時,我也經常會壓抑自己的想法,想要做個「懂事」的女朋友,但這樣自己並不開心。

我該怎麼辦?

01

研究發現:

撒嬌可能真的會更好命?

可能你跟我一樣,對「撒嬌女人更好命」這樣充滿刻板印象的戀愛建議嗤之以鼻。不過,

2017 年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上的一項研究說:撒嬌女人可能真的會更容易好命。

科學「撒嬌」的 11 個方法

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

慢著,不是讓你真的去學嗲嗲地帶著哭腔說:「兔兔這麼可愛,怎麼可以吃兔兔。」

這裡的「撒嬌」指的是「在關係中,直接、清晰地提出需要」:

有自主動機的支援尋求者往往以更直接和積極的方式尋求支援,這反過來又促進了伴侶給予更高層次的情感、資訊等支援。( Brian Don,2017 )。

之前也有研究發現,公開、直接和積極的尋求支援可能會增強伴侶的積極性,促進個人和關係的幸福度( Collins&Feeney, 2000 ;Mickelson&Barbee, 2013 )。

是的,你當然可以不撒嬌,但懂得表達需要,確實能提升自我和關係的幸福指數。

還有研究發現,親密關係中一個人表達需要的方式,直接影響著兩個人接下來互動的走向( Cutrona, 1995 ):

1。清晰表達需要帶來的正向迴圈

清晰提出需求——對方準確接受資訊,提供滿足——被滿足,積極情緒——對方得到鼓勵,繼續提供滿足……

舉例:「你週末晚上陪我散步,我會超級開心」——伴侶收到資訊,提前安排好工作下班陪你散步——你的開心溢在臉上——伴侶看到你的開心,也很開心,並暗暗告訴自己下週也要這樣陪你散步

2。總讓別人猜猜猜帶來的負面迴圈

愛我就知道我想要什麼——對方猜不準,但做出努力——果然不是你想要的,你很失望——對方看到了你的失望,也很失望——為了避免失望帶來的心累,對方會不想猜,停止努力——你更加失望……

科學「撒嬌」的 11 個方法

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

主動、清晰地表達需要,是一門在親密關係中繞不開的功課。

02

我們如何慢慢喪失

「表達需要」的本能?

要學會表達需要,先要搞明白:我們為什麼表達不出自己的需要?

「表達需要」其實是我們的本能。當我們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都是開心就笑,餓了就哭,說出自己的需要在那個時候一點也不難。

可是,當嬰兒有了第一次社交性的微笑,心中就逐漸有了「我們」的概念,這意味著 ta 開始學習發展和維繫一段關係,也就會開始在意對方的感受和評價。

也就是說,當我們開始有了「關係」的意識,表達需要就成了一件更加複雜的事情:

不僅要考慮自己的需要,還要考慮自己表達需要的方式是不是能被對方接受和喜愛。

如果在這個階段,表達需要之後沒有得到養育者很好的迴應,我們就會很難處理好「滿足自己需要」和「得到別人的接納和喜愛」之間的矛盾,而為了處理這種內心的衝突,我們就會形成一些防禦機制。

舉個例子,一個女孩小時候向父親表達需要,比如渴望爸爸的陪伴和擁抱,想要零花錢買裙子等等,卻總是被無視、拒絕甚至指責,那這個女孩受傷之餘就會暗自發誓,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得到一切想要的東西,不再靠他。

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一種防禦機制:為了避免被拒絕,不表達需要,讓自己完全獨立自主,想要什麼都靠自己得到。

長大之後談戀愛,這個女孩也延續了這種防禦機制,雖然很渴望得到男朋友的照顧,卻不敢表達,擔心一旦表達,對方會像小時候的爸爸對待她那樣,讓她再次體會到不被愛、被拒絕的難堪和羞恥,一想到這樣的難堪和羞恥,防禦機制就開始發揮作用——不表達需要、我不靠你。

有時,防禦機制甚至會讓我們無法覺察到自己的需要。連自己需要什麼都不知道,就更談不上表達了。

這裡要說明一下,「防禦機制」的作用並不總是消極的。在很多時候,它起到了保護我們的作用,幫助我們處理內心的衝突,讓我們不至於被痛苦壓垮。

但隨著場景的變化和個人的成長,「防禦機制」可能會慢慢變得不合時宜:

比如,在戀愛中,如果你還是延續著之前「我不靠你」的模式,就很難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親密感。

科學「撒嬌」的 11 個方法

電影《最好的時光》

03

學會表達需要的

11 個小方法

學習表達需要是一件需要付出長期努力的事,總的來說,需要經歷三個步驟:

第一步:

看到自己的需要

1。加強和身體的聯結,身體會說出你的需要

身體透過各種感官,不僅告訴你生理上的需要,比如「肚子餓了」,也會告訴你情感上的需要,比如一焦慮就拉肚子、失眠,壓力大會掉頭髮。

恢復跟身體的聯結是表達需要的前提。當你在關係中感到不舒服、不被滿足的時候,試試跟自己的身體說說話:

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放鬆嗎?具體是哪個地方不舒服?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你覺得緊繃嗎?你覺得熱/冷嗎?怎樣可以讓你舒服一點?

瑜伽和冥想也是很好的聯結身體的方式,它們都能創造你跟身體對話的空間。

2。瞭解自己,發展自我意識

可以回顧自己典型的一天,嘗試問問自己這些問題:

我更喜歡和人待在一起還是獨處?

我最主要的工作和興趣愛好是什麼?我成就感和樂趣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我一般會在集體中承擔什麼樣的角色?我喜歡什麼樣的朋友?

工作對我來說有多重要?願意給生活花多少時間?

我喜歡什麼樣的性?讓我舒服的頻率是怎樣的?

3。看到防禦機制,處理自我需要和他人的關係

當我們被防禦機制阻礙時,自己往往是看不見的。這個時候,可以在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看到自己固有的防禦機制,將潛意識意識化後,才有可能逐漸清晰自己的需要。

第二步:

表達需要前,你需要知道的3件事

1。把「你為什麼不……」變成「我需要……」

因為很少練習,我們表達需要的方式往往是不恰當的,包含著責備和抱怨的。比如明明需要更多的安慰和陪伴,說出口卻成了「你為什麼不安慰我」「你天天打遊戲就是不愛我」。

溫和平靜且直接具體地提出我們的需要,會大大增加需要被滿足的機率。警惕那些攻擊性的詞彙,坦誠地承認自己真的想要,比如:

我很希望你能多陪陪我,如果我們能一起過週末,我會很開心。

2。需求的提出,也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

需求的提出要合理,要有靈活性和包容力。如果我們提的需求和對方的秉性、性格或者內在價值觀衝突巨大,那麼就不容易得到滿足和支援。

3。「能被拒絕」也是提出需要的一部分

沒有人有義務和責任滿足我們的需求。在關係中,需求不被滿足的失落、失望、遺憾和不完美,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學會接納裂痕,光才會照進我們的生活。

第三步:

找到一件對你來說最容易的事,開始行動吧

1。找一個安全依戀型的戀人&自我滿足

安全依戀型的戀人會重塑一個人對親密關係的認知,當你感覺到自己穩定地被接納和支援,表達需要也就會變得不那麼困難。

如果當前的伴侶不是安全依戀型別,那也不用擔心。心理學的研究同樣表明,越是懂得自我滿足的人越容易擁有良好的親密關係。找到一件能真正愉悅自己的事情,比如獨自去看畫展、聽音樂、健身……先學會重視和滿足自己的需求。

2。在你感到被愛的時候,表達讚賞

這樣的表達可以告訴對方,你希望怎樣被愛。一方面可以幫你提升覺察力,清晰自己想要如何被愛;另一方面,也會幫助愛人意識到,怎樣的行為是最適合向你表達愛意的。

3。經常與愛人「擺觀點」,表達不同的想法或負面情緒

幸福的夫妻常常會透過與對方的爭論來理解對方的觀點,心理學家戴維斯( Davis )把這種溝通方式叫作「擺觀點」,認為它對維繫親密關係的健康至關重要。

有研究發現,走向破裂的婚姻經常是由於夫妻雙方不願意向對方表達負面情緒,即懶得與對方溝通造成的。在關係中,我們需要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要告訴愛人你的態度、你的感受和你的不滿。

4。不要把秘密深藏心底,與愛人分享

分享秘密可以增進兩人的親密感:小時候揹著大人乾的那些「壞」事,生活中的尷尬短路時刻,內心獨特的感受和體會等……都是很好的分享內容。

不過,分享秘密時也要考慮對方的狀態,選擇一個你們完全留給對方的時間做這件事,效果會更好。

5。在其他關係中練習表達需要

建立一個安全依戀型別的朋友圈,聊天、出遊、每週閒坐 2~3 個小時。

每週至少要向3~5個熟悉而陌生人比如從不交談的鄰居,點頭之交的門衛保安,公司中從不交往的同事等,提出對方能不太費力氣就能滿足的需求。

寫到這裡,我發現,「表達需要」不僅僅是一種親密關係中重要的能力,這背後更包含著一種在關係中的態度:

我就是如此認真地對待我的需要的,我也希望能被你如此認真地對待。

我不需要當那個只能等待關懷和寵愛的被動接受者,我可以自主地尋求我想要的支援,創造我想要的親密關係。

科學「撒嬌」的 11 個方法

日劇

《大豆田永久子和三名前夫》

參考文獻

————————

Brian Don

et al。,Social Support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 Autonom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17,

DOI:10。1177/0146167217705

編輯:李歪歪

責編:Ku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