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本土3D機器視覺新勢力以小博大

3D機器視覺賽道

技術與市場的全面成熟到來之前

本土新玩家如何熬過創業積累期

如何在大廠的夾縫中求存

本期《與非觀察室》

走近圖漾科技尋找答案

點選影片解鎖

出鏡 | 圖漾科技創始人兼CEO 費浙平

採訪 | 與非網總編 高揚

製作 | 與非網影片團隊

近幾年,一批本土機器視覺的新玩家出現在大眾視野,且紛紛鎖定工業、物流、商業等非手機行業的3D機器視覺賽道。因為這些領域的3D機器視覺技術仍在不斷更迭尚未完全成熟,加之仍在教育市場的發展階段還未到爆發點,因此給這些新玩家以機會。

但同樣因為市場和技術的不成熟,市場容量仍很有限,同時這一領域的國際國內大廠包括基恩士、康耐視、海康、大華等根基已深,這些本土新玩家如何熬過創業的積累期?如何在大廠的夾縫中求存?仍有極大挑戰。

成立於2015年的本土3D機器視覺企業圖漾科技創始人兼CEO費浙平就坦言,“我們可控的只有做好自己的事。”

本期《與非觀察室》的影片裡,我們就與費浙平聊聊關於3D機器視覺技術、產品和市場的這些話題:

1

產品結構

從產品結構上,3D機器視覺硬體核心組成應該是資訊採集和處理兩部分,在採集部分雙目+結構光的架構是否已是定式?還存在哪些新的可能性?這部分目前在攻堅的核心技術課題有哪些?

2

後續門檻

我們看到您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也在著力解決應用企業面臨的後續二次開發的門檻問題,也就是針對一些新的產品形態如何實現快速遷移的問題,目前進展如何?這點是否與供應商的軟體開發能力息息相關?未來是否也將成為3D機器視覺供應商之間的一大關鍵競爭點?

3

趨勢創新

除上述談到的硬體以及軟體部分,3D機器視覺還存在哪些技術發展趨勢和可能的創新點?

4

價效比迷

圖漾一直強調自身一大優勢是產品的價效比,這種極致價效比是怎麼做到的?

5

平衡困局

通常提到超高性價比,我們總會聯想到兩點:一是損失了什麼,是否以犧牲一定效能和功能為代價?二是這一產品是面向中低端應用的,對此您怎麼看?

6

機遇挑戰

我們總會問新入者一個問題,即如何跟傳統大廠如基恩士、康耐視等競爭?有哪些機會和挑戰?

延展話題 火花不斷

採訪中我們討論到很多話題,因為影片時長有限,我們把更多精彩對話內容以文字方式分享如下。

Q

&

A

與非網:

如果從全行業發展的歷史角度來看,行業應用的3D機器視覺經過了哪些重要的發展階段和時間節點?在不同的時間節點上又有哪些里程碑式的事件?

費浙平:

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幾個時間節點,在2016年之前,市場上有很多小的團隊在進行一些技術的研發積累和一些方向的探索,但那個時候整個機器視覺的概念並沒有那麼明顯和突出,屬於原始的技術積累階段,我們同樣也正是在那個時間形成了我們的核心研發團隊,但那個時候的產品應用其實不是那麼的清晰,主要大家的興趣可能會集中於像一些2C的應用,尤其是自然人機互動。

從2016年之後的三年,就是16、17、18年這三年是一個機器視覺概念的成型到落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看到有很多大型的客戶,提出了明確的一些機器視覺,尤其是3D機器視覺的需求,然後我們的產品也得到了一些實際的現場測試和應用的機會。在投融資層面,那個時期像早期投融資非常活躍,A輪比如說像天使人A輪,有很多的公司能夠得到一些投融資,圖漾也是在這個階段拿到了我們前面的融資。

在19-2021我們這三年,我認為是到了第三個階段,有很多真正的行業的應用落地,到了真正的產品上線,得到了一些小範圍的具體的應用和落地的過程。這個時間,投融資的規模會比之前更大,有一些優秀的公司出來,融資的規模都能夠到幾千萬,甚至是幾千萬美金這樣一個規模。

圖漾也是在這個過程拿到了我們的A+、B輪的融資,然後我們也拿到了很多行業裡面頂尖的一些客戶的訂單,但是雖然發展的這一個趨勢是比較清晰了,但大家在公司的財務層面基本上還是在研發投入很大,營業收入相對還不夠來支撐我們的研發投入,就是說公司還是處於一個虧損的狀態,但是大家對於3D機器視覺的這件事情看的是更加的清晰,信心更加強烈。

我認為在接下去的三年時間裡,行業裡面優秀的公司會在無論是從新產品的迭代,還是從行業的應用落地,以及在整個公司的財務層面都會跑出來。甚至我們應該是有機會看到這個行業裡面的公司除了盈利之外,還能夠做到IPO的階段。

Q

&

A

與非網:

在3D機器視覺產品的處理單元部分,我們看到最初圖漾是採用 FPGA來做處理的單元,現在也在談論嵌入式AI的概念,這個變化背後的背景是什麼?

費浙平:

談到處理器的晶片平臺或者是處理器的架構,我們要把它分成兩個層次來看,第一個是在資料採集,就您提到的資料採集,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一個,我們的3D工業相機內部它有一個處理器的平臺。另外一個是我們的感測器,就是把3D資料採集回來之後,在應用層它有另外一個數據處理平臺,所以我們把它叫做一個底層的演算法處理和應用層的演算法處理兩個不同的層面來進行考慮。

在底層的資料處理層面,也就是我們相機內部的這一單元,我們一直以來在使用FPGA這個平臺,我們認為在接下去的兩三年時間裡面,它還是一個最佳的算力承載平臺,因為底層的資料處理相對來講演算法的模式比較固定,然後整個資料處理的apply,它的資料處理量也比較的重,所以FPGA是一個非常好的承載平臺。

在感測器資料出來之後,在應用層,比如說我們把它用來做三維建模或者一些做工業檢測等等,應用層的演算法,它變化比較多端,比方說有一些簡單場景裡面,我們用一個普通的CPU的平臺就能夠勝任,但是在一些複雜的場景裡面,我們要用到一些人工智慧、一些深度神經網路的演算法,我們會用到剛才提到的像GPU甚至包括一些專用的NPU就是一些神經網路的加速處理晶片,所以面臨的軟體任務會比較多樣化,所以我們有用到CPU作為工控機,也有用到GPU作為一個神經深度神經網路的一個加速晶片,今天我們看到有很多專門的AI的專用晶片,我們也在嘗試匯入進行使用。

所以我們談論一個處理器架構的話,就是把它分成感測器層面以及應用層面兩個角度來看,我們在底層會堅持使用FPGA,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性價比最合適的一個技術平臺。在運營層面,我們需要從CPU到GPU到NPU,我們所有的合適的處理都需要去支援。

Q

&

A

與非網:

目前影響3D機器視覺匯入市場的因素有哪些?同時在不同的一些應用場景,包括工業自動化,工業檢測,以及物流商業,在不同的領域又存在哪些差異性?

費浙平:

我覺得從大的方面來看,有兩個影響今天3D機器視覺普及的因素。第一個是供給側的,第二個是需求側的。

供給側很顯而易見了,本身3D技術需求無論是從感測器相機,還有我們剛才反覆討論過的AI軟體層面的問題,它的技術成熟度其實是有所欠缺的,因為它本身作為一個創新技術領域還在不斷的成長和發展過程當中,今天的技術水平和能力相對來講還算比較初級,它的能力有限,所以導致它的應用場景一定還是有限的。

第二個需求側的問題怎麼來理解?無論是智慧視覺還是AI,今天在需求側有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是客戶有點盲目樂觀,就覺得是這麼厲害,我有很多的需求你來幫我搞定,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會導致客戶自己也沒有完全的理解他的需求到底是怎樣的,他認為AI或者是3D視覺是個萬能的,他只要簡單的幾個需求,我們就能夠幫他搞定。

這裡面其實包括很多需求,就是說需求本身的成熟度和落地的時間點到沒到?我覺得有一點盲目樂觀的,就是不那麼接地氣的情況出現。

我覺得供給側的技術成熟度和需求側的盲目樂觀,其實都是影響3D機器視覺市場化的障礙,所以今天真正能夠落地的這些場景都是正好是我們的技術能力和需求,正好兩個已經發生交集了,但這一個交集的面積其實不大。但我覺得雙方都在相互接近,技術本身會變得越來越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隨著看到一些成功落地的案例發生,客戶也對我們的瞭解越來越深,提的需求也會更加的接地氣。

對於說在不同的目標市場,對於3D視覺的需求是不是差異很大,我覺得這個差別甚至是大到無法想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在汽車生產線裡,一套視覺系統1萬美金,客戶會覺得是非常便宜的一套系統,如果放在物流裡看,別說1萬美金了,1萬人民幣快遞公司會說我就不要用,他就覺得100美金才是一個合適的價格。

所以我們認為雖然都是3D機器視覺的落地應用,但是在不同的行業裡面可能是完全沒有交集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已經有了這麼多的產品,以後還要往更高精度、更低成本發展,還需要有一個產品的演進方向。

Q

&

A

與非網:

在未來2D和3D機器視覺會並存,這肯定是業界的一個共識,對於未來比如說2~3年內,這兩者的市場規模的預判,您怎麼看?

費浙平:

可能會出乎您的意料,對於3D機器視覺或者2D機器視覺的市場規模,其實我們並不關心,我們認為這是個對的事,至於兩三年之後,它是10億規模,還是100、1000億規模的市場,我們覺得不重要,這是值得投入非常有價值的這麼一件事。

但是我們會關注2D機器視覺和3D機器視覺相對的比例關係。我們是有這樣一個判斷和理解,就目前來講,可能2D機器視覺和3D機器視覺,市場上的比例甚至是接近100:1,2D遠遠多過3D機器視覺。

大概兩三年的時間維度來講,我們認為可能會演變到50:1,因為2D機器視覺它也在發展,3D也在快速的發展,但3D的發展增速可能會比2D更快,但最終的一個行業格局,我個人的判斷,我覺得將來2D和3D的比例可能會到10:1。

在一些相對簡單的應用場景裡面,2D是夠用的,而且對客戶來講,但凡2D夠用的事情,一定是用2D,因為越簡單的技術產品其實它的穩定性會更好,成本也會更低,大家只是追求一個成本和效率的問題。

所以3D視覺一定在完成2D視覺要麼做不了的事,要麼是做不好的事,才輪到3D視覺出場。

Q

&

A

與非網:

我們也看到過去幾年本土有一批像圖漾科技這樣的新玩家進入到3D機器視覺這個領域。在您看來,現在本土3D機器視覺的供應端的生態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是泡沫期還是到了相對穩定期?現在同業的生態是處在比較良性的競爭發展的狀態嗎?

費浙平:

首先從發展狀態來講,我覺得基本上還是屬於良性的一個狀態。雖然最近因為3D機器視覺的熱度在上升,投資也比較活躍,也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公司出現,或者是有公司可以拿到更多的錢,這又是一個新的市場,大家都要急於開啟各自的局面,所以導致競爭的激烈程度會提高。

我們又把它分成兩個層面來看,第一是我們所處的上游核心零部件,其實在我們這個環節的競爭不太多,因為目前來講,視覺行業更多的是集中在中游的系統整合商層面,更多的投融資也發生在我們的下游客戶層面,系統整合商因為要直接去搶最終的一些行業客戶的落地,所以他們的競爭激烈程度從去年到今年是上升的比較快的,大家手上的錢也會越來越多。

從競爭變激烈的角度,整體上還是在一個比較良性的範疇。正面的意義和價值在哪?就是說隨著這個行業的熱度越來越高,隨著大家的能力提升,實際上大家透過競爭,各自的產品得到提升,價格下降,最終還是惠及這個行業的終端使用者。所以無論是教育市場還是推動客戶更早或更快或更多的把3D視覺用起來,客觀上是推動的作用比較明顯和巨大的。

另外說是不是處於泡沫期?從投資的角度來講,我認為當前的行業泡沫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在一個創新的階段,我覺得泡沫還是好處多過副作用,因為畢竟有了更多的人,更多的錢就可以辦更多的事。像圖漾也是,這麼多年的發展下來,我們每年的研發投入在不斷的上升,在收入層面也就是從去年才開始明顯的放量上升,也就意味著在過去的那麼多年裡在財務上還是虧損的,這裡面一定需要一個良好的投資的環境,包括資本層面對於3D機器視覺這一個行業的看好,我們才能不斷得到外部的資金支援。

整體上來看,我認為算是泡沫期,但這個泡沫還不至於像其他有一些消費類的行業到了出問題的程度,在技術領域我覺得泡沫第一它的破壞性不會那麼大,第二它還是幫助了一些創新的公司度過早期的虧損階段。

所以整體上我有兩個判斷,第一個是適度的泡沫可以有,第二個是目前3D機器視覺行業整體上還屬於良性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