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林存真:冬奧會形象景觀不是符號式照搬挪用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場館形象景觀是冬奧會賽事品牌、形象與賽時景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從會徽、吉祥物的釋出,到核心圖形、色彩系統、體育圖示的亮相,北京冬奧會的形象景觀如今已遍佈北京、張家口的大街小巷和冬奧會的各個場館。

對一系列冬奧會形象景觀,國際奧委會有這樣的評價——“創造性地將中國文化及美學融入場館賽事形象景觀,開啟奧林匹克設計新階段”。

北京冬奧會的形象景觀有哪些共同特點?它們是如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視覺體系的?冬奧會形象景觀如何融合地展現冰雪運動、奧運精神和中國文化?冬奧會開幕前,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藝術總監林存真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詳細解讀了冬奧會形象與景觀視覺體系在設計、表達和功能上的整體考慮。

林存真:冬奧會形象景觀不是符號式照搬挪用

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藝術總監林存真。 資料圖片/吳江 攝

冬奧形象景觀設計的核心是中國文化

新京報: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形象景觀包括什麼?在設計和應用方面有什麼原則?

林存真:

形象景觀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分核心元素和應用體系。如會徽、吉祥物、色彩系統、核心圖形等,這些是形象景觀中的核心元素。應用體系則包括賽時景觀和包含獎牌、火炬、制服等賽事相關用品。

無論是核心元素的創造理念,還是應用體系的應用原則和規劃,都是圍繞中國文化這個核心來做的,也就是圍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來展開的。

我們把這個形象景觀體系稱之為一中心、多層次系統。“一中心”就是所有的形象景觀設計都圍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表達中國文化。“多層次”就是從運動、文化和美學、春節、場館和空間、速度、力量等多個層面來展示中國文化。

林存真:冬奧會形象景觀不是符號式照搬挪用

新京報:

你能舉例談談,冬奧會形象景觀是如何在多個層面實現表達中國文化這個“中心”的嗎?

林存真:

比如體育圖示,好像是一個字,又不是哪一個字,就是提煉了甲骨文和古代刻繪符號裡的圖形結構。

體育圖示構成圖形的原則是運動,要精準地表現體育運動專案,比如大道速滑的體育圖示就不能表現出短道速滑的運動特點,空中技巧就不能是雪上技巧。

體育圖示是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運動和體育的形態,另一方面是中國文化的展示。無論滑冰是冰刀的冰面,還是雪板的雪面,都和篆刻的刀刻石頭的特點很像。所以我們找到這種相似性。

色彩系統都是從礦物色來

新京報:

北京冬奧會的形象景觀在表達中國文化的時候,是否有整體的考慮?

林存真:

我們實際上在思考,如何用形象景觀展示中國形象。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現在想要展示的是一個發展的、面向未來的中國形象。

所以我們不是符號式的照搬挪用,不是直接使用一個紋樣、一個圖案,或者選擇篆刻就只是簡簡單單地照搬過來。是要提煉文化根源性的東西,再用一種新的方式去表達。

比如會徽,它是漢字、書法,但它不是一個老的形態。它是用書法的結構、漢字的象形的方式,但把運動抽象在裡面。它的圖形的創作手法和色彩都是新的、國際性的語言。

林存真:冬奧會形象景觀不是符號式照搬挪用

北京冬奧會形象景觀核心圖形。核心圖形是奧運會形象景觀的重要構成元素,具有連線奧運會會徽、吉祥物、體育圖示、口號等奧運形象元素的關鍵紐帶作用。 北京冬奧組委供圖

新京報:

可以說是一種時尚的表達?

林存真:

當然。比如色彩系統都是從礦物色來的。我國使用礦物色有很悠久的歷史,就像敦煌,也被稱為中國色彩博物館,都是礦物色。

但是,我們選擇的都是非常時尚的色彩,同時又有傳統文化的體現。2021年5月,冬奧色彩系統公佈一年後,潘通色彩研究所陸續釋出的各大國際時裝週的秋冬流行色趨勢中,80%都包含了冬奧色彩。當時有報道說,“時尚流行色撞色冬奧色彩”。

再比如,冬奧核心圖形是動態圖形,是為了適應更新的動態媒體以及新的互動方式,這也是設計師和計算機共同完成的。這種創作形式和創作方法在奧林匹克設計上是具有創新性的。

把長卷山水構圖結構和場館景觀融合在一起

新京報:

你認為,奧運會的形象景觀主要作用是什麼?

林存真:

冬奧會的形象景觀,作用就是給主辦城市和場館營造冬奧氛圍。如果沒有形象景觀,北京城就是日常的北京城,體育館就是一個非奧運的普通的場館。加了奧運景觀,北京就是冬奧之城,場館就是冬奧場館。它是專屬性的識別表達。這是形象景觀最重要的功能。另外,通過冬奧會要展示中國形象、奧林匹克精神,這兩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新京報:

2022年冬奧會的形象景觀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形象景觀有何聯絡和發展?

林存真:

2022年冬奧會的形象景觀吸收了2008年的經驗,在結構性、體系上做得很完整,整體有把握、相互有聯絡。比如,我們把長卷山水的構圖結構和冬奧場館景觀融合在一起。

也因此,國際奧委會評價北京冬奧會的形象景觀——“創造性地將中國文化及美學融入場館賽事形象景觀,開啟奧林匹克設計新階段”。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朱麗華 張磊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