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生了孩子後,99%的媽媽都得了這種病,不信測一測!

凌晨兩點收到了閨蜜悠悠的微信,自述生娃半年後的種種:

避免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怕孩子隨時遇到危險;

不放心爺爺奶奶帶孩子,認為老一輩在很多小事上注意不到;

家裡的大至熱水壺吹風機,小至水果刀指甲剪,全部被收進了帶鎖的櫃子或抽屜,就怕一不小心孩子誤傷自己;

半夜睡不著覺,隨時準備應對孩子各種原因的半夜哭鬧。

……

被失眠和過勞折騰得筋疲力盡的悠悠如是道:

“我感覺我病了。”

白天一刻不敢離開孩子,晚上還得盯緊孩子,一點風吹草動就草木皆兵……她這是患了一種叫做

“以孩子為中心”

的病。

這種病,或輕或重,當媽的基本都得過,晨媽今天就來講講該病的幾大症狀,寶媽們對照著看看自己中了多少呢?

“愛吃魚頭”

“我不喜歡吃魚肉,就愛吃魚頭”,是晨媽小時候聽過的最大的“謊言”,每次家裡燒魚,媽媽從來只用筷子夾斷魚頭放進碗裡,魚肉丁點兒也不碰。

那時候,我真以為媽媽是個只愛吃魚頭的怪人。

沒想到的是,

有了孩子後,我也成了“愛吃魚頭”的媽媽。

當然了,現在的條件比以前好得多,我們家也不至於只燒一條魚,這個“愛吃魚頭”,指的是我這

“好的都要留給孩子”

的毛病。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帖子,列舉了“我”與媽媽之間的相處模式,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張圖。

生了孩子後,99%的媽媽都得了這種病,不信測一測!

我一看:

咦?這不就是我嘛?

記得第一次嘗試給蛋蛋做生日蛋糕,儘管之前做了很多功課,在烤蛋糕胚的過程中還是失敗了兩次,沒烤成形。

不巧的是蛋蛋爸雞蛋過敏,本著不浪費的原則,這些殘次品、邊角料,我只能獨自消化。

好在蛋蛋非常喜歡我給他特別定製的蛋糕,

看著孩子的笑臉,我當時覺得我簡直是天底下最幸福最滿足的媽媽了~

恰好又看到這條微博:

生了孩子後,99%的媽媽都得了這種病,不信測一測!

男子前往父母家探望兩位老人,推開門時父母正在吃飯,看到兒子回來了,母親就把餃子端給兒子,說自己“吃一個就夠了”。

女人當媽後,哪怕到了92歲,依然忍不住以孩子為先。

母愛的偉大之處,不只是無私奉獻,更在於它僅僅是一種本能。

“購物狂”

都說

“女人是天生的購物狂

”,以前沒覺得,有了娃後,才真切體會到這句話有多對。

雙十一,39個訂單,其中25個是給蛋蛋、菲菲買的禮物,包括滑板車、立體拼圖、書……

雙十二,27個訂單,除日用品外又是娃的專場,圍巾、手套、羽絨服……

怎麼說兩個娃也這麼大了,這麼多年下來,當媽的經驗還是有點的。

平時的日用消耗品該買買,不必囤太多,孩子衣物之類的也是到了季節直接帶商場去看,儘量控制住自己的購物慾。

不過悠悠這個新手媽媽,現在剛剛好還處於坑裡。

寶寶才半歲,就已經準備好了三四歲時可以穿的小裙子,

可愛的毛絨玩具,買!芭比娃娃小女孩都喜歡,買!迪士尼聯名限定款兒童包,買!

最近晨媽在追《小敏家》,裡面的李萍也是這麼個愛為孩子“買買買”的媽媽。

生了孩子後,99%的媽媽都得了這種病,不信測一測!

一言不合就是買包買手辦,有人說是在彌補、討好和“誘惑”佳佳,可在晨媽看來,

她不過是有顆看到什麼好的都想買來送給孩子的心。

雖然經濟實力不一樣,但出發點都大同小異啊。

咱們普通老母親,還有一個更鮮明的特色,那就是

對孩子大方,對自己摳!

看看你今年為孩子吃穿支出多少,自己才添了幾件新衣呢?

“被害妄想症”

新聞曾報道過一個

“八歲女兒被媽媽圈養”

的事件。

青島的這位母親,在41歲的高齡老來得子,對女兒百般疼愛,很少讓女兒接觸外界,女兒連自己的爺爺奶奶都不認識。

更匪夷所思的是,因為怕女兒被其他孩子欺負受委屈,女兒到了8歲還是沒有上幼兒園。

生了孩子後,99%的媽媽都得了這種病,不信測一測!

這位母親稱自己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出於對女兒的愛。女兒在家是完全自由的,想學什麼學什麼,想玩什麼玩什麼。

這種荒唐的做法,正是一個母親

心理極其脆弱、過於焦慮

的表現,就像患上了被害妄想症一樣。

和文章開頭說到的悠悠的病狀如出一轍。

如果將母親的焦慮的最高等級為十級,那麼悠悠大概處在三四級,圈養女兒的這位母親肯定達到了滿級。

“母雞護崽”

心理晨媽很能理解,直到現在晨媽也還處在焦慮二級的狀態,可大家都明白過猶不及,

過度保護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恰如作家龍應臺在《目送》裡說過的這段話: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媽媽們努力減少焦慮感,其實就是一個學習“不去追”的過程。

人生中有很多的挫折和關卡,我們不能一一替孩子闖過,更不可能霸佔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

保持一顆平常心,在孩子向我們發出求助訊號時,及時出現即可。

“玻璃心”

我承認,當媽後,我成了個玻璃心。

以前號稱無堅不摧的女戰士一去不復返,我成為了一個在乎別人的眼光(特指在帶娃這件事上),更在乎孩子的想法的人。

日劇《坡道上的家》中,水穗就是個被別人的眼光掌控住了的媽媽。

產後心理本就脆弱,婆婆和保健師說女兒發育有些遲緩,表情不如同齡孩子豐富……在他人語言的影響下,水穗漸漸覺得女兒確實不正常,自己根本不配當母親。

生了孩子後,99%的媽媽都得了這種病,不信測一測!

“比較”

“標準”

是有了孩子後,我們經常會遇到的問題。

這些問題促使我們不安焦慮,懷疑自己作為母親的能力:

明明看過了那麼多育兒書,聽過了那麼多道理,還積極向別人討教經驗,怎麼就做不好呢?

晨媽也陷入過這樣的自責中,有時候哪怕只是別人的一句隨口之言,也被我很是在意。

好不容易孩子長大了,我們又開始關注自己作為媽媽,在孩子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的兒子/女兒會覺得我不如別的媽媽嗎?我這麼做是不是不太好?孩子會不會因此不愛我了?

在教育孩子時,玻璃心顯得如此礙手礙腳,

是要成為想象中的“好媽媽”,還是理性地做出決策,兩者亟需取捨。

當媽後,我們都得了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病,我們都變得不像自己了。

症狀中了幾條,大家自測,晨媽想告訴大家的是:

這個病,大大小小因人而異,

感性從來不是過錯。

但我們也更應該

把握好其中的度,擺正心態

,不要讓愛淪為無心的傷害哦~

*本期內容由媽媽手冊原創,千萬媽媽都在看的科學育兒手冊。主編:晨媽,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品質生活理念,陪千萬父母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