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娃一次次唱反調,背後的腦科學原因你瞭解嗎

寶寶從兩三歲開始,就變成唱反調專業戶:你說東,他偏往西;

你問A,他就故意答B。一次兩次可能覺得好玩,天天如此,佛都有火!

學再多的「正面管教」也壓抑不住家長那蹭蹭上升的怒火!

娃一次次唱反調,背後的腦科學原因你瞭解嗎

那你知道為什麼孩子愛「唱反調」嗎?我們該如何正確的應對呢?

01

我並不是“唱反調”,只是想要獨立

從出生的時候,我們還分不清楚自己是獨立於他人的個體,就更別提自己的意願可以和別人不一樣。

大概到了2歲左右,人類的“自我認知”開始突破,開始發現“我”可以有和別人不一樣的意願。可是,大腦還沒有成熟得發展到可以完整地表達一個獨立意願的能力,因此違背性意願就率先出現。

比如你會聽到很多孩子說“不要!”,其實他不是想表達反對意見,只是想表達“我”和“你”可以有不一樣的意願罷了。

孩子“唱反調”是每個父母都逃不掉的一個階段,也是孩子走向獨立的必經之路。可是很多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的這個“突變”,總會懷疑是不是因為之前對孩子的管理太鬆了,太由著他了,並且開始擔心孩子如此固執,聽不進去話,未來可能要“吃大虧”,而容易進入一個與“唱反調”孩子行為對抗的死迴圈。

不必過於焦慮,孩子的這種表現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消失的。

當孩子大腦有能力獨立表達完整意願的時候,他們就會不再簡單使用“違背性意願”來表示自己和別人“意願不同”,而是有理有據地和你“講道理”了。

02

我並不是喜歡哭鬧,只是不會表達需求

每個娃遇到任何“不順心”,都會大哭一場:

因為看不了動畫片而哭;

因為夠不到想要的東西而哭;

因為吃不到美味的糖果而哭;

看不見媽媽還是要哭。

這個時候是不是覺得娃的淚水如此之多,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啊?

但其實,

並不是娃喜歡哭,而是他們還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娃一次次唱反調,背後的腦科學原因你瞭解嗎

事實上,哭和鬧還是有區別的。

寶寶最初有需要時,會哭;如果媽媽不理解,哭才會變成哭鬧。

因此,我們應該第一時間去捕捉寶寶告訴了我們什麼資訊。

反之,若媽媽不懂寶寶,寶寶就會難受,媽媽不幫寶寶,寶寶就會哭鬧。媽媽越不明白,寶寶哭得就越兇,哭得越兇,媽媽便越煩躁。這形成了惡性迴圈,這一點,相信很多媽媽都深有體會。

允許孩子在不會說話及語言能力尚未發達的時候勇於表達自己,向父母表達需求。

要知道,寶寶首先是個獨立的人,然後,才是你的孩子。因此,父母需要做的,絕不應該是阻止孩子哭,而是要理解哭聲背後內心的訴求。讓孩子的“發聲”真正的被接納與尊重,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才能更健康的成長,才是他最好的童年。

當然了,父母接受寶寶的哭鬧,只限於寶寶在缺乏安全感或者受到了傷害的情況下,如果寶寶是想要透過哭鬧得到玩具和父母的妥協時,請父母堅定而溫柔的拒絕。

03

我不是故意犯錯,只是想學習新技能

週末,浩浩媽在做大掃除,浩浩見了也想幫忙,就拿起雞毛撣子來掃灰,媽媽見了忙阻止:

“你別動,等會弄不好打碎了東西怎麼辦!”

說著就搶過浩浩手上的雞毛撣子,浩浩不甘心,趁著媽媽不注意又拿起來掃,結果一個沒注意,真的把花瓶打碎了,媽媽氣的狠狠地批評了浩浩。

父母總擔心孩子這做不好,那做不好,所以出於保護,不允許孩子做,但孩子不是這樣想,他也和我們大人一樣,渴望被認可,渴望證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往往這種情況下,父母不能一味的批評孩子不聽話,故意對著幹;孩子其實只是想長大,想得到肯定,所以,您不妨多給孩子一些機會,教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證明自己的能力。

娃一次次唱反調,背後的腦科學原因你瞭解嗎

2-5歲的孩子渴望足夠的自由,自己做選擇和決定。

這也就意味著,他們開始製造麻煩並且犯各種錯誤。我們認為是錯誤,但其實是他們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孩子在沒有任何生活技能的情況下來到這個世界,對周圍的一切都是陌生而好奇的。他們需要很多很多的學習實踐才能培養出那些重要的執行能力。

學習沒有捷徑,只有不斷地去探索,去嘗試,去犯錯誤,他們才能獲得技能:需要灑出很多次牛奶,他們才能學會慢慢地倒;明白了天冷不穿外套會不舒服,他們才會主動加衣服。

孩子只有在不斷地試錯中,才能學習到屬於自己的解決辦法。

04

我不是“不聽話”,

而是不清楚你到底要我做什麼

“別亂跑”“別偷吃糖”“別看電視了”“別再玩手機了” ……“不行,不要,不可以”,這應該是媽媽們每天說的最多的話了,幾乎成了口頭禪。可回想一下,你對孩子說了那麼多“不”、“不要”、“不準”到底真的有用嗎?大多數情況是,你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十有八九會發生。

蜜絲懂想起了心理學中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也可以說是一個小遊戲吧,爸爸媽媽們不妨試著做一做:

要求很簡單,就是在一分鐘之內,不要去想上圖中那隻大白熊。恩,再確認一下規則,是不要去想最中間那隻大大的白熊,一下都不要想哦。

但是現在,大家的腦海是不是已經被那隻大白熊佔據了呢?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白熊效應 ”,又叫“反彈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

當告訴我們不要做什麼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就已經成功的“紮根”在了不要做的事情上

,比如失眠患者告訴自己睡前不要亂想,結果腦子亂成一團,什麼記憶都出現了,這是因為失眠者在睡前的時間裡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我有沒有亂想”這件事上,而越關注就越會亂想。

娃一次次唱反調,背後的腦科學原因你瞭解嗎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可能是他的腦袋還不能夠完全按照指令來。當聽到禁止的命令,大腦會做兩件事:

第一步,構建出一個畫面。比如要求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我們大腦中首先會出現白熊的形象。

第二步,才是否定。但對於孩子,一瞬間完成這兩件事情有點不容易,他們往往在大腦中自動過濾掉了“不要”、“別”這些否定的詞,只進行第一步。你越說“不要亂跑”,孩子偏要跑;你越說“別看電視”,孩子偏要看。。。。。從此,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就成為養育過程中最常見的親子對抗情景。你的屢屢禁止,其實有時候對孩子反倒是一種深深的誘惑!孩子,天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和興趣,很多在我們眼中“不”的事情,對他們而言,正是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做某件事,請一定不要對他說“別”“不要”這種負面詞語,而是要用你期望他做的事,替換它!

先共情,對孩子的“喜好”表示理解,但也要讓孩子明白“喜歡”不等於“正確”,我們可以給孩子一些其他的選項,讓他有個退而求次的選擇。這樣,孩子就會明白了,所有的事情就會事半功倍!

比如:

不準吃那麼多糖媽媽知道寶寶喜歡吃糖,可是糖吃多了牙齒會長小蟲子哦,我們今天只吃一顆好不好;

碗裡不要剩飯剩菜要把飯吃光光哦;

不許看電視了媽媽知道寶寶喜歡看電視,但是看久了眼睛會壞掉,來跟媽媽一起畫畫吧;

不能說謊聽見沒誠實的孩子媽媽更喜歡哦;

不要在地上爬來爬去,多髒啊讓我們去床上翻跟斗吧

……

孩子“唱反調”並不代表他們要“變壞”。這是他們“自我意識”的覺醒時期,是他們試圖爭取獨立的表現。因此,家長大可不必為此大動干戈,與其使出渾身解數強迫孩子配合還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和孩子交談,瞭解他們“任性”背後的真實想法。

如何減少孩子愛唱反調不服管教的行為呢?

1. 明白一個道理:

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關係。當有好的感受的時候,就會有好的行為。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否定時,會感到困惑和憤怒。

2. 如何讓孩子有好的感受呢?

並不是取悅和滿足,答案非常簡單,就是當孩子脾氣不好,感受不好的時候,我們只需要認同孩子的感受。

娃一次次唱反調,背後的腦科學原因你瞭解嗎

3。 如何認同孩子的感受呢?四步法。認真傾聽—簡短回覆——說出感受——善後行為。

4。 合理善後行為包括,不解決問題、給孩子選擇、幻想方式滿足願望。

改變孩子的第一步,是修煉父母自己,修煉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智慧。

當我們充滿教養能量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看到的不是孩子成長中的問題,而是助力孩子發展的機會,你會體驗到更多積極的情緒,你會更加有自信,有智慧,引導你的孩子朝著幸福和快樂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