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管孩子這事,還是越早越好

作者 | 錢志亮

孩子該不該管?

相信很多父母的回答都是:“肯定要管啊!”

但什麼時候管,怎麼管,父母卻拎不清。

我認識一些父母,孩子小時候無比寵愛,但到了初高中時,給孩子設定各種界限規則,一旦孩子出現行為問題,便開始處罰打罵,然後把一切歸結為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其實這樣的結論並不完全正確。孩子並不是一夜之間變壞,他們長大後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童年時期大人管教不力密切相關。

管孩子要趁早,這被很多父母忽略了。

管孩子這事,還是越早越好

01

《戰爭與和平》中有句話:

沒人和你說不的時候,你是長不大的。

在我們身邊,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說“不”說得太晚,於是那些教育孩子的最佳時間,明辨是非的最好機會,常常被父母輕描淡寫的忽略了。

一女同事曾對我說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看完電影去衛生間,結果看到一個7、8歲的小男孩跑來跑去,同事忍不住說了句:“這麼大的男孩子怎麼還來女廁所!”

孩子媽媽在一旁不屑地說:

“他還只是個孩子,他能懂啥!”

同事很無語:“這麼大的孩子早就有性別意識,作為媽媽,不應該告訴孩子要學會尊重別人嗎?這也是對孩子自己的尊重!”

說完,那位媽媽拉著孩子倉皇逃走。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太常見了。

多少父母以孩子年齡小為由,包庇縱容孩子的各種行為,然後指望著孩子將來“樹大自然直”。

“孩子什麼都不懂,是你們想太多!”

“孩子還小,你挺大個的人,跟他計較什麼?”

“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

“沒事,孩子長大了就好了!”

長大,孩子就真的變好了嗎?

一個孩子,小時候不講衛生、吃飯沒有規矩、對爺爺奶奶沒大沒小、公共場合無視他人的感受,長大了自動糾正這些壞習慣的機率能有多高?

東西壞了就得修,否則永遠好不了。

孩子也一樣,特別是孩子的習慣和教養問題,你不糾正,將來吃虧的都是孩子。

管孩子這事,還是越早越好

02

每次出差,我總能遇到一些無助的父母跟我抱怨:孩子大了不好管。

有位父親說:“兒子被老人寵壞了,還在讀高二,卻經常逃學、玩遊戲、亂花錢,怎麼說他都不聽,甚至衝著我們吼:你們別管我!”

出現這樣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小時候,父母在管教上偷了懶,於是大了問題隨之而來。

人們常說,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管教也是。

孩子人生的頭幾年,可塑性是很強的,很多看起來很小的事情,如果不嚴格一點,長大後很難矯正,那時候再想管,已經為時已晚。

孩子闖了禍,你包庇縱容;

孩子犯了錯,你不以為然;

孩子有了壞習慣,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孩子來說,這不是愛,而是另外一種傷害。

要知道,父母的默許和不以為然,都可能成為變相的鼓勵。

管孩子這事,還是越早越好

孩子6歲前,是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孩子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產生的影響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

記得小時候,父母在衛生問題上對我要求很多,起床要整理好被褥,自己的東西不能隨處亂放,自己的房間每天都要掃,桌子也要擦乾淨……

那時我總是不樂意做這些,甚至經常賭氣,但現在回頭看看,真的無比感謝那些年父母幫我養成的好習慣。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壞孩子,他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起決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是在什麼樣的家庭教育中度過。

管教孩子真的要趁早,否則,以後可能會有更多更大的麻煩等著你。

孩子壞了不去管,指望時間能讓他變好,和東西壞了不去修,等著它自動恢復的機率是一樣的。

就像是智齒,從最開始的不起眼到後面斷斷續續地隱隱作痛,你天真地以為忍過幾天就好了,直到疼得齜牙咧嘴,才後知後覺地反應過來:

智齒最佳的解決方式,而不是忍受,是拔掉。

孩子小,不是各種壞毛病的擋箭牌,也不是父母放棄管教的理由,不然等到他長大,性格、習慣、三觀等各方面定型之後,再想管卻是來不及的狀態。

管孩子這事,還是越早越好

以下三種壞現象,父母要注意警惕:

1.任性妄為,要管

任性的孩子什麼樣?

不講道理,毫無約束,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想要什麼必須得到,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情感和感受。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任性的階段。

有的孩子聰明,他們會用任性撒潑的方式,去觀察父母的反應。所以面對孩子的任性妄為,父母的態度是關鍵。

曾經有位媽媽帶孩子在煙臺長島旅遊,孩子拿了一塊石頭非要帶走,遭到工作人員提醒,這位媽媽不滿發飆:

“門票140拿塊石頭,咋了?”

“這麼熱的天,巡視別人去,兩三歲的孩子你想怎麼著!”

“孩子哭了,就拿一個怎麼了?”

你看,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很多父母不僅選擇滿足,還站在孩子一邊,助長孩子的任性。

實際上,這種態度才會真正地害了孩子。

要知道,越小的孩子,可塑性往往越強,一次又一次縱容孩子的錯誤言行,甚至要求周圍的人都遷就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錯誤的是非觀,這種影響是很糟糕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孩子可以任性地活著,從任性到剋制,就是成長。

原則和底線問題,真不能由著孩子性子來。

2.壞的習慣,要管

威廉·詹姆斯說:“我們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孩子6歲前,是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會滋生出很多壞習慣,比如愛玩手機、從來不做家務、不講衛生,如果大人不管,孩子長大後,這些壞習慣極有可能也會跟著他。

小時候只是沒有禮貌,長大卻可能沒有教養;

小時候只是玩手機打遊戲成癮,長大卻可能沒有有自制力;

小時候喜歡依賴父母,長大卻變成難以獨立……

看似不痛不癢的小毛病,慢慢地就演變成大問題。

管孩子這事,還是越早越好

有句話說:壞習慣渾然天成,好習慣難以養成。好習慣,難就難在日復一日的堅持。

比如:

“東西用完要物歸原處。”

回家衣服要整齊掛好,吃完飯,碗盤要放在洗碗槽,書看完要放回書架……

這些零碎的小事,孩子可能不放在心上,但是以後進入集體生活,這個不起眼的小習慣,卻在無形中幫助他整潔地、有秩序地生活。

很多孩子日子過得渾渾噩噩,髒衣服亂丟,從不收拾房間,連窗戶上都積著一層灰,堅持東西放回原處能解決一半的衛生問題。

生活習慣,是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它往往就是在童年時期養成的。

3.自私冷漠,要管

父母愛孩子,幾乎是幾乎是動物本能,但孩子會愛父母,愛身邊人,卻是需要大人慢慢教的。

你可以以身作則,也可以假裝不經意引導,但總歸要讓孩子明白,所有人給他這一切,是愛,不是理所當然,在被愛的同時,也要學會正確表達你的愛意,溫暖身邊的人。

我身邊有一對退休老夫妻,吃穿用度都非常節儉,可帶孩子的時候,就恨不得把全世界都捧到孩子面前。

幾百塊錢的巧克力,眼睛都不眨一下就給孩子買了,看著孩子吃得滿臉都是,老兩口非常滿足。

有次吃飯,一盤菜孩子專挑肉,盤子裡的肉不一會就被他全部夾光了,爸爸忍不住說他:“你怎麼不知道給爺爺奶奶留點呢?”

孩子頭也不抬:“他們又不吃。”

老人家馬上接話:“是是是,爺爺奶奶牙不好,吃不動。”

這樣的事情發生幾次後,孩子怎麼可能學會主動體諒大人呢?

孩子小時候,我們就像這樣,有意無意地拒絕他的愛,等到他長大了,卻又反過來盼星星、盼月亮地希望孩子多關心自己。一旦孩子表現出冷漠,就倍感寒心,可回過頭想想,孩子不是天生就自私冷漠的,是我們沒給過他愛別人的機會。

我始終認為,最好的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孩子成才,更要讓孩子懂得去愛人。

方法很簡單,比如一家人吃飯,讓孩子等等家中的長輩,等長輩夾第一筷子;

比如媽媽拎著很多東西時,讓他上去搭把手;

比如爸爸加班工作回家,暗示他給爸爸倒杯水……

別嫌事情小,生活本來就是由瑣事構成,這些細節體現出來的就是愛和體貼,否則孩子考再高的分,有再大的出息,回到家庭時也只剩下冷漠。

愛是人類的天賦,同時也是一項需要學習的能力,請務必讓孩子在童年學會這樣的能力。

END

本文編輯|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