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父母也是人,不是神!所以也請體諒下父母的不容易

我們腦海中的好父母應該是怎樣的?

是愛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犧牲自己,要“更上一層樓”,更靈活、更有想象力,更理解人、更風趣、更有智慧?

要帶孩子出去旅行,陪他們玩,親自做點心、便當,要成為孩子的模範?

總之一句話:付出更多、努力更多,不能抱怨,面帶微笑。

父母也是人,不是神!所以也請體諒下父母的不容易

然而現實中,父母也會有悲傷難過的時候,有憤怒和無助。當這些情緒出現的時候,你會懷疑自己麼?

我就曾是這樣,有了孩子之後,我感覺自己是一位身負撫育人類後代重任的母親,省吃儉用,減少社交,一切為了孩子,基本上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時間一長,我開始變得情緒焦慮,煩躁迷茫,還時常質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個好母親……

但是,最近一本美國兒童教育家阿黛爾·法伯的《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幫我解答了這個困惑,也讓我對好父母進行了重新的定義。

我們雖為人父母,但也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獨立於孩子之外,找尋自我。

因為父母也是人,不是神。

好父母並非必須犧牲自我

我們要學會接受自己的感覺

當代社會,給父母的壓力太大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網際網路時代,資訊極速傳播,我每天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育兒方法,那些道理和方法確實很前沿,也很專業,但對於我這個普通媽媽來說,帶來的只是無盡的焦慮。

我想努力做一個好媽媽,但是事實證明,好媽媽的定義並不是犧牲與付出。

記得上週六早上,女兒過來和我說:“媽媽我想去遊樂園,爸爸本來帶我去,但今天突然加班,你能帶我去嗎?”

女兒真誠的請求讓我不知所措。因為剛剛出差回到家,所以計劃好週六在家好好休息,做做家務,看看書,放鬆一下心情,可是我想到孩子也很累,繁重的學業壓力還有課外班,今天好不容易有空閒,想出去玩也很正常。

所以,我決定做一個好媽媽,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帶女兒去遊樂園玩一會。

女兒很開心,我們開車前往遊樂園,但是沒想到半個小時的路程,開了一個半小時。女兒在車上快睡著了,而我也是拖著疲憊的身軀,滿腦子的不耐煩。

父母也是人,不是神!所以也請體諒下父母的不容易

到了遊樂園,小孩子就開始活躍了,看見好吃的要買,玩具也要買,不買就哭鬧。一般情況下,我會耐心的和孩子好好說話,但是那天情緒不好,直接吼了孩子說:“再哭,我就把你扔在這!”

女兒嚇得抽泣,我也耗盡了耐心,本來一次可以很開心的遊樂園之旅,最後以埋怨收場。

發生了什麼?

我確實下定決心陪孩子出來玩,做一個多陪伴孩子的好媽媽,但是我忽略了自己的感覺。我覺得自己對孩子很有耐心,但其實我的真實感受是“厭煩”,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所以,透過這件事,我突然意識到,

一個人必須先學會感受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的承接他人所帶來的問題。

試想一下,任何置身事內,承擔重大責任的人都不能忽視自己的真實感覺,如果一位外科醫生不能屈服於壓力,非要做所謂的“好人”。每天多做幾個手術,導致身體負荷,這樣對病人可不安全。

尼采說:

“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父母的首要職責應該是:

對自己負責。

對自己的需要、感覺、甚至對自己的“限度”負責。

我們可以為孩子做出改變,但不要過度,做什麼“犧牲式父母”。重要的是接受我們當下的實際感覺,才能更加真摯地對待我們的孩子。

學會保護自己的感覺

從孩子的情緒出發看問題

當我開始注重自己的感覺之後,我發現很多事情變得輕鬆起來。發脾氣的次數變少了,而且孩子也明顯和我更加親近,經常和我聊天,談心,似乎達到了某種恰好的平等關係。

我開始發現,原來關鍵點在於我們尊重自己感覺的同時,很多不良情緒也會得到有效控制。

人們常說:

“媽媽的情緒,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深以為然。

如果母親或父親的忍耐超出了極限,那麼就會引起憤怒,失去控制,任何好的局面也會變得糟糕。

但是,如果父親和母親的感覺是冷靜的、安定的,整個家庭氛圍就會是相對輕鬆的。這時孩子們也是安全的,他們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父母也是人,不是神!所以也請體諒下父母的不容易

所以,當我們開始關注自己的感覺之後,還要學會保護自己的感覺,試著不要付出太多,也就不會失去控制;珍惜時間,提升效率,給自己留一些空暇時間,這樣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家庭。

具體怎麼做到呢?

或許我們可以從“情緒”入手——

不從孩子的要求出發,而是從孩子的情緒出發。

回想我們生活中的點滴,我們總是被孩子要求做這樣那樣的事。如:“媽媽您能帶我出去玩嗎”、“媽媽我想吃冰淇淋”“媽媽你快起床,和我一起做遊戲”……

我們每天在孩子的“操控”下生活,怎能沒有負面情緒,可是換個角度想一想,孩子天生就是那樣,他們天真,爛漫,喜歡玩,也喜歡有人陪……

所以,我們應該理解他們的情緒,不去大吼大叫,而是和孩子進行共情,滿足孩子的一些需求,違揹我們自身感覺的,也可以堅定地說“不可以”。

慢慢地,我驚喜的發現,一旦你對孩子有了理解,孩子也會對你有所理解。

比如,有一次我的工作出現了一點問題,當時很困擾,放在以前孩子們不會在意你是什麼心情,什麼狀態,就來“打擾你”。但是那次,孩子看出來我的心情,小聲地和妹妹說:“媽媽現在需要安靜,我們去那邊玩。”

沒想到,我的孩子和我一樣,開始學著保護自己,從而避免了一場“雞飛狗跳”的戰爭出現。

其實,不僅僅是對“易燃易爆”的媽媽來說,

對於每一個家庭成員,看到別人的情緒,注重自己的感覺,保護好自己,就保護了整個家庭。

照顧孩子是父母的責任

但不要讓你的愛成為孩子的負擔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怎麼感覺你在告訴我,要如何變得“自私”呢?

我們的孩子很小,在他們的世界裡,除了我們自己還能依靠誰?

難道父母可以自我放任,不為孩子做些什麼嗎?

一開始我也想不開,畢竟我們的孩子還小,有這些擔心也是正確的,照顧孩子確實是父母的責任,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後,就不用理解滿足他們的所有需要了。而是要更加註重教育,認識到這是兩個獨立個體之間的交流,而不是誰為了誰,而付出什麼。

在中國式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界限感往往很差,從而培養出了很多巨嬰和自卑敏感的孩子。

究其根源,你會發現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愛和壓力太重了,從而變成了負擔,甚至是埋怨。

父母也是人,不是神!所以也請體諒下父母的不容易

還記得那個名叫“父母皆禍害”的豆瓣小組嗎?

在那裡,有一群深覺自己受到父母傷害,而選擇站在父母對立面仇視父母的人。

小組裡有些網友抱怨父母對自己的窮養,有些人覺得自己因父母太窮,令自己無法進入上層社會。

言語中對父母的怨恨,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齒,讓旁人看了都深覺寒心。

但是,為什麼很多父母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仇恨父母的白眼狼呢?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愛太多了,每天對孩子說:“多吃點肉,我不愛吃”“別擔心學費,我砸鍋賣鐵也要供你上學”……

父母是愛孩子的,或許他們也不求什麼回報。但是他們的孩子卻不覺得感激,反而會產生“恨”。父母把屬於自己的痛苦、煩惱和犧牲也帶給了孩子,孩子根本承受不了。

所以,有些時候,與其給孩子增加負擔,還不如什麼都不做。

當孩子開始成熟,他們完全能夠應付得了自己的問題。

就好比孩子學習騎腳踏車,你不放手,他永遠學不會,一旦放手,你會發現他不僅學會了一項技能,更獲得了成就感,邁出了勇敢的一步。

我曾經以為,好父母就該為孩子犧牲自我,全心付出,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但現在我知道,父母也是人,他們可以有情緒、有夢想、有自我。他們是有“人性”的父母,而不是一個“聖人的附體”。

放下焦慮,關注內心,接納自己,便是對這個家庭最好的負責,最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