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出門什麼都想買?別說“不”!高情商的家長這樣應對

帶孩子出門,家長最頭疼的事是什麼呢?

可能就是

花錢

吧。

孩子出門什麼都想買?別說“不”!高情商的家長這樣應對

現在養娃確實需要經濟的支撐。

家裡差不多的奧特曼,有幾十個。

相似的玩具車,加起來有幾百個。

孩子出門什麼都想買?別說“不”!高情商的家長這樣應對

白雪公主的玩具娃娃快堆滿一屋子。

可是,孩子看到這些玩具,依然想要?怎麼辦?

東西不是有多麼的貴,但孩子要啥給啥,未免也太縱容他(她)了吧。

這樣的糾結,可能大部分的父母都有過吧。

面對孩子的物質欲、想要「買買買」的時候,父母們的做法各不相同。

父母A:孩子輕易得到一樣東西,沒有付出任何努力,他一定不懂得珍惜。不能買。

父母B:我們小時候啥都買不起,自己的孩子絕不能受委屈,要啥就得買啥。

父母C:孩子當著眾人面前,又哭又鬧,害怕別人的眼光,趕緊買了......

孩子為什麼見啥買啥呢?

*好奇心

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法朗士

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帶著各自的魔法筆,描繪出一幅幅屬於自己的作品。

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

孩子出門什麼都想買?別說“不”!高情商的家長這樣應對

他看到新奇的東西,就想去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或者嘗一嘗。。。。。

因為他想了解面前的這個“新鮮東西”,想去研究它的製作原理。

所以,當孩子遇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時,就想擁有它。

但是,孩子卻體會不到大人花錢的感受。

自然就產生了一些我們認為“不合理”的要求。

*佔有慾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概念。

孩子到了2-3歲,佔有慾逐漸變強,對於他們來說,看到的東西,就是自己的。

他們雖然也知道要買,但實際上不懂得買東西需要花錢。

他們不明白父母賺錢非常辛苦,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當孩子想買買買,高情商的家長不會做這3件事

1. 粗暴拒絕

「買什麼買,家裡有這個玩具,你也不玩」

孩子提出要買玩具時,有些父母會直接拒絕。

劈頭蓋臉數落孩子:「剛買完一個,又要買,你不怎麼那麼得寸進尺啊……。」

甚至,有一些家長會直接拽著躺在地上撒潑打滾的孩子離開現場。

這樣粗暴地拒絕。

不僅不能讓孩子少買玩具,還會讓孩子傷心欲絕。

過度限制孩子的物質欲,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不配得感,反而讓孩子長大後對某種物質有過度的執念。

2. 哄騙離開

「媽媽今天沒有帶那麼多錢,下次再買,好不好?」

「下次再買好不好」已經成為父母們對付孩子得“一大妙招”,然而這真不是一個好妙招。

即使哄了孩子幾次,孩子能夠答應父母。

長此以往,父母會給孩子做出“反面榜樣”,會讓孩子學會“撒謊”。

並且產生自我懷疑,甚至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你們都是騙子」

3. 無條件滿足

「只要娃喜歡,買不起也得給買」

有些父母在小的時候,吃了很多“苦”。

他們小時候想買的東西,都被自己的父母拒絕了。

在他們長大以後,對於某些東西,有很多的

“匱乏感”

所以面對自己的孩子時,為了滿足自己的孩子,這些父母會答應孩子的一切物質需求。

哪怕是孩子想要的東西,超出了他們的經濟能力,他們也會想辦法去給孩子買。

持續地無條件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孩子會覺得,只要自己想要,什麼東西都能夠得到,會讓孩子對物品的「價值感」認知匱乏。

有些孩子會覺得「父母可以買來我任何想要的東西,丟了也無所謂」,自然也不會懂得珍惜。

不用買買買,用獲得感滿足孩子的物質欲

孩子想要某個玩具,更多時候是一種情感上的需求,而非物質上的需求。

在給孩子買東西時,父母的錯誤做法可能輕易給孩子貼上“得寸進尺”的標籤,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傷,也有可能會破壞親子關係。

父母該滿足還是拒絕孩子,的確是一件值得琢磨的事情。

1.家裡也有同款

如果寶寶看到的玩具,已經買了好多個。就可以說:

寶貝,你看這輛警車是不是特別像你家裡的那輛啊。

原來寶貝已經有很多警車保護你了。

你好久都沒有呼叫它們了吧?

可憐的警車,

再不派上用場,可能就得被收回垃圾箱了吧。

這樣吧,我們回家就把它們拿出來,讓警車去救援我們,怎麼樣?

當孩子聽到媽媽說陪他玩警車時,他想到的是媽媽對他的關愛和陪伴,也就是情感上得到了滿足,並非只是在物質上的滿足。

當孩子被你感染後,

也許眼前的“玩具”就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了。

多半就不會執著。

2.別人有,自己的娃沒有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他們會建立屬於自己的“朋友圈”。

以前孩子在家的時候,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的,而上了學以後,孩子的好朋友有可能會帶來許多各種各樣“新奇的玩具”。

可能孩子會因為沒有一樣的玩具,無法加入其他小夥伴的“隊伍”中。

這個時候,孩子為了與同伴建立共同的話題,就會讓父母買相同的玩具。

父母應該滿足孩子嗎?是否要購買有兩個重要條件。

孩子是否有需求?小价值物品「放心買」

有些媽媽總會產生一些執念:

孩子看見路邊的小玩具就想買,沒有多少錢,但買了也玩不了幾天。

孩子特別喜歡餅乾盒裡的小玩具,到底要不要給他買呢?

這些小玩具並不貴,但家長總覺得「浪費錢」。

試著想一想,我們小時候,特別愛吃泡泡糖,最後把泡泡糖的紙都收集起來,過段時間又想買,這種帶有「驚喜」類的玩具,曾經的我們也是愛不釋手?

如果用很少的錢,能給孩子送來驚喜,何樂而不為呢?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和孩子提前做約定。

一個星期可以買幾次玩具,具體是怎樣的方案,每個孩子都不同,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去溝通商量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

比如說孩子要的是A,那媽媽要的是B,透過溝通商量得出來的答案是C。

父母等待孩子自己作出決策後,只需要尊重他們的想法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有需求,父母也樂意有能力滿足孩子,那就爽快滿足好了。

父母是否願意滿足?大價值玩具「約定好」

如果孩子有需求,父母因為其他原因不能滿足。

比如說因為太貴,家裡經濟條件不允許,我們只需要如實告知孩子就好。

坦誠地告訴孩子目前的經濟狀況,公佈家庭的經濟收入支出單等等。

實事求是地拒絕並不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孩子被拒絕後,心裡一定很難過,父母也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讓孩子哭一會,不要批評說教,更不能否定孩子的感受,陪著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就好。

父母要做的是學會共情孩子,並不是讓孩子立馬停止哭鬧,而是讓情緒自由流動。

我們也可以跟孩子溝通,做約定。

比如,孩子特別喜歡一個

大價值玩具,

根據目前的經濟狀況,父母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

作為父母,當孩子看上一個超出預算的玩具時,也會糾結:「孩子這麼喜歡,難道不能買嗎」

但是,心裡又很捨不得花錢,畢竟錢不是撿來的。

於是,父母開始批評指責孩子,你怎麼那麼不懂事呀,提出這麼無理的要求。

這樣孩子就會有不配得感,認為自己想買東西是錯誤的,是很可恥的事情。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絕招了——

心願清單。

媽媽們可以這麼說:

寶貝,你是不是非常喜歡這個玩具呀?

媽媽現在沒有辦法給你買,我們看看有什麼辦法可以買到呢?

讓孩子把自己最想買的玩具,寫到自己的心願清單裡。

咱們也可以趁此時機順便啟發孩子的財商啟蒙。

購買一些培養財商的繪本,如《烏鴉麵包店》《小兔子學花錢系列》《怎麼掙錢造樹屋》《小狗錢錢》《藍籌孩子》等。

讓孩子明白想要買東西,就需要付錢,父母是怎麼賺錢的。

當孩子去買東西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去詢問價錢,討價還價,找零等等。

還可以教孩子去賺錢。

比如說我們讓孩子把家裡收快遞的紙殼箱子收集起來。等到一定數量再拿去廢品回收站賣掉。

孩子出門什麼都想買?別說“不”!高情商的家長這樣應對

等到孩子賺夠一定的錢,透過自己的努力,

再獲得這個玩具的時候,就能夠明白,用勞動獲得一樣自己想要的東西,並不容易;在收穫玩具的那一刻,也會更有成就感。

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以及自我實現五類。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不能滿足生理和安全等低階的需求。

從小對物質充滿匱乏感,那麼他們會很難發展出較高層次的需求。

心理學家李雪說:父母無論貧富,都可以向孩子傳遞一個信念,即——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那麼孩子未來自然會物質豐盛,而且不執著於奢靡。

今日討論話題

下一次孩子哭鬧著說「媽媽,我要買這個的時候」,聰明的你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