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13歲少女遭多人暴打凌辱10小時:被拒絕型的孩子,最容易被霸凌

文/霓裳

前幾天看到一個令人心痛而憤怒的新聞,13歲的少女小文在廈門被多人殘忍圍毆,施暴侮辱長達10小時,並拍影片在網上傳播。

那些折磨凌辱小文的,都是些未成年人,年齡在12-15歲之間,均已輟學。因為一點口角,便對她做出如此殘暴之事。

13歲少女遭多人暴打凌辱10小時:被拒絕型的孩子,最容易被霸凌

近年來,關於未成年人霸凌事件層出不窮,行為也越來越令人髮指。

照理說,這些年紀的孩子,應該在學校裡接受義務教育。但是,他們卻流落到社會上,並做出這樣的反社會行為。很多家長對此表示憤怒的同時,也不禁為自家的孩子擔心。

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遠離霸凌的傷害?

01

為什麼霸凌事件會層出不窮?

作家陳嵐寫過一本書,叫《我們為什麼被霸凌》,400多天的田野調查, 15個觸目驚心的故事,很殘酷,也很發人深省。

孩子們被霸凌的原因千奇百怪,因為胖,因為口吃,因為有體味,因為髮型不對,因為父母離異,因為口音奇怪,因為成績太好或太差,因為和老師關係太好或太壞,因為體育不好,因為衣服老土……

總的來說,那些被家庭忽略,沒人疼愛的孩子,還有一些太特別的孩子,更容易成為被霸凌的物件。當然,也有可能就是因為運氣不好,霸凌者一時興起,挑選了你。

而這個霸凌遊戲是否得以持續玩下去,更多的時候,取決於被挑中者及其家人的反應。

陳嵐採訪過很多被霸凌的孩子,發現了一個讓人震驚的現象:

這些被霸凌的孩子,大多數都選擇了沉默與忍受。他們的父母也大多是“老好人”,遇到矛盾時習慣於忍讓。這些孩子小時候,沒有機會學會如何與人正確地相處,如何應對日常的矛盾衝突,如何有效地進行自我保護或尋求幫助。因為他們父母的人際關係調節和衝突處理能力也都比較弱。

13歲少女遭多人暴打凌辱10小時:被拒絕型的孩子,最容易被霸凌

而那些霸凌者之所以成為霸凌者,常常是因為他們自己在幼年時,不被關愛,不被珍視,被粗暴對待過,卻不被允許表達情緒,也沒有其他渠道疏解自己的委屈、憤怒和壓抑,於是就把這些發洩在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身上。

對方的逆來順受只會激發施虐者更強烈的恨意:你為什麼不反抗?在內心深處,他們其實是在憎恨自己無力反抗現實的事實。

因此,中止霸凌的有效手段是:反抗。可惜很多父母沒有從小教會孩子這些自我保護的方法。

孩子霸凌的可怕之處,在於他們不會因為一時得到滿足而收手,反而會因此而像中毒般的,對這樣的遊戲上癮。

很多參與霸凌的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了怎樣的傷害,或者對此毫不在乎,甚至以此為樂。他們甚至僅僅是因為覺得“好玩”而一次次做出了霸凌的行為。還有人覺得大家都這麼做了,自己的行為就“被平均”了,沒什麼。

他們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被霸凌者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甚至會成為別人一生的噩夢。

02

什麼樣的孩子容易被霸凌?

孩子被霸凌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而這個被霸凌遊戲能否持續玩下去,在很大由這些被霸凌者及其家人的反應所決定。

一般來說,那些膽小怕事、逆來順受和孤立無援的孩子,往往最容易成為霸凌者選擇的目標。

很多長期被霸凌的孩子,家人對他們的遭遇竟然一無所知。當情況嚴重時,這些父母才開始驚覺:“我都不知道還有這樣的事”,“怎麼會這樣?”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象,很大的原因在於:

這些孩子從小就生活在被忽略或傷害性的家庭環境中。他們從小的情感需求與情緒表達都沒有得到過重視,甚至他們的情緒表達不被允許。

13歲少女遭多人暴打凌辱10小時:被拒絕型的孩子,最容易被霸凌

比如,當他們正常表達時,沒有被父母當回事,甚至,他們被欺負時,父母還覺得“為什麼他不打別人,偏偏打你”,讓孩子覺得被人欺負,似乎成了自己的錯。

特別是,有些父母自己膽小怕事,他們沒有能力處理衝突。所以,他們不僅自己迴避衝突,選擇當“老好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好人”,不但不要惹事,遇到事情也能夠選擇息事寧人。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被人欺負是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羞恥的事。告訴大人不僅沒有用,而且還會遭到質疑。在他們的世界中“大人們又聾又瞎”,“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管我死活”,於是他們選擇了自己默默忍受。

當他們看到別人被霸凌時,更是選擇了沉默。

只有當週圍環境都對霸凌者勇敢說“不”時,霸凌現象才能有效得以遏制。當好人都保持沉默時,邪惡才能橫行。

03

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受歡迎型的人

很多被霸凌的孩子,往往沒有朋友或朋友很少,他們受到欺負時孤立無援,缺乏支援與反抗的能力和勇氣。

這些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社交恐懼。之所以這樣,往往是因為從小沒有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和良好的與人交往互動的方式方法。

孩子從3歲開始,漸漸有了社會性發展的需求與能力。他們從自我中心到受人歡迎的過程中,理解他人的能力起著關鍵的作用。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觀點採納”,即想象別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觀點採納能促進社交技能的發展。

下面是羅伯特。塞爾曼的觀點採納五階段發展:

13歲少女遭多人暴打凌辱10小時:被拒絕型的孩子,最容易被霸凌

我們可以看到,小學生的觀點採納技能有了明顯的發展。

透過與父母、老師和同伴的互動,小學生能夠學會如何用社會讚許的方式來表達消極情緒。遇到衝突情境時,他們越來越多地使用言語策略,而不是哭、生氣或攻擊。

那些觀點採納比較成熟的孩子,較多地表現出共情和同情,以有效的方法處理困難的社交情境,因此他們會受到同伴的更多喜愛。

而社交技能差的兒童,特別是容易發火,有攻擊性的兒童,在想像別人的想法和感受方面(觀點採納)存在較大困難,就很容易成為“被拒絕型兒童”。

被拒絕型兒童面臨的問題有:

他們通常在幼年時就會被同伴群體排斥,於是他們減少參與集體活動,孤獨感增強,學習成績下滑,想逃避學校。

他們一般朋友很少或沒有朋友,有嚴重的環境適應困難。

被拒絕兒童都有被同伴欺負的危險,尤其是“被拒絕-退縮型”更可能成為同伴欺負的目標。

04

受歡迎的基礎:同伴接納

良好的同伴接納能力,對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健康快樂的心理狀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同伴接納有四種類型:

受歡迎兒童:得到同伴的許多積極支援;

被拒絕兒童:不被別人主動喜愛,被同伴排斥;

有爭議型兒童:有喜歡的與不喜歡的同伴;

被忽略兒童:很少被人選擇,無論好壞。

一、在受歡迎型的孩子中,又可以分為兩類:

1、受歡迎——親社會型:

他們的學習和社交能力都很強,在學校裡表現優秀,並且以敏感、友好、合作的方式與同伴交流。

2、受歡迎——反社會型:

這些孩子中包括了喜歡惡作劇和關係攻擊型的兒童。他們通常身體能力比較強,但學習不大好,常常招惹麻煩,不聽從權威;他們常常用忽視、排他 和散播別人謠言來提高自己的地位。

這些孩子雖然有攻擊性,可因為同伴認為他們“很酷”,或因為他們體育運動和社交能力比較強,所以他們會擁有一批擁護自己的跟隨者。

但這些孩子的反社會行為,需要及時受到干預。否則,他們有可能會成為霸凌者。

13歲少女遭多人暴打凌辱10小時:被拒絕型的孩子,最容易被霸凌

二、在被拒絕型的孩子中,也可以分為兩類

1、被拒絕——攻擊型:

他們常常表現出很多衝突行為、身體和關係攻擊,或缺乏注意,表現為過度活躍和較多的衝動行為。他們往往比“受歡迎——反社會型“兒童更好鬥。

這些孩子在觀點採納和情緒調節方面表現不良,比如,他們經常會把同伴的非故意行為,看成是針對自己的敵意行為,把自己的社交困難歸咎於別人等。

2、被拒絕——退縮型:

這些孩子在社交方面表現得很被動。他們不善於與人交往,有社交焦慮,對同伴看待自己的方式有消極的預期,總擔心自己被斥責、傷害和攻擊。

05

如何幫助被拒絕型的孩子?

被拒絕型的孩子,往往是從小沒有機會學習到與人正常友好互動的模式。

從幼兒時期開始,孩子們就已經表現出他們的特徵了。

被拒絕型幼兒和受歡迎型幼兒一樣,喜歡交往,在交往中活躍、主動,但他們常常人會採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比如強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動、搶奪玩具、大聲叫喊、推打小朋友等。由於他們攻擊性行為較多,友好行為較少,常常被多數幼兒排斥,很難交到好朋友。

4-6歲是同伴關係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期,如果一個孩子消極與不友好的行為較多,攻擊性行為較多,就會影響到他們後期與人關係的發展。

13歲少女遭多人暴打凌辱10小時:被拒絕型的孩子,最容易被霸凌

所以,父母一定要幫助他們提高社會交往能力,促進孩子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一、幫助他們學會用分享、合作、邀請與幫助他人的方式來獲得同伴的接納;

二、增強他們的情緒應對能力。

他們對情緒認知不足,很容易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憤怒等情緒,鼓勵他們嘗試著用言語,而不是用攻擊的方式來表達情緒。

三、教會他們使用正面的、受歡迎的語言與社交技巧,而不是攻擊性的言語。

這一點需要父母自己以身作則,提供榜樣的示範作用。

四、儘量為孩子提供穩定的社會化環境。

比如儘量減少搬家,轉學等,有利於他們社交關係的穩定。平時還可以親自帶孩子拜訪或邀請周圍的小夥伴一起玩耍,增加孩子同伴交往的經驗。

五、幫助孩子提高應對沖突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當孩子有了朋友後,也有勇氣和信心去面對和解決衝突。即便遇到霸凌,也有能力進行反抗,不再孤立無援。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其實他們欺負你的時候,內心也會害怕的。還可以鼓勵孩子叫幾個要好的朋友為自己壯膽。一般情況下,霸凌者會知難而退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