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幸福路上】第四期:如何用智慧善待孩子的錯誤?

如何用智慧善待

孩子的錯誤?

孩子犯錯,是成長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很多家長卻為此犯難:打罵怕傷害孩子,講道理孩子又不懂,該怎麼辦?其實,家長有這樣的困惑,往往都是因為太急於讓孩子改正錯誤,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身,是希望孩子認識錯誤並且下次不會再犯。孩子犯錯,最主要的不是懲罰,而是讓孩子自己認識到錯誤,教育才能行之有效。本期家庭教育專題《幸福路上》將邀請專家與您共話如何用智慧善待孩子的錯誤。

本期節目和您共話

如何用智慧善待孩子的錯誤

嘉賓介紹

【幸福路上】第四期:如何用智慧善待孩子的錯誤?

王麗萍,西南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生畢業,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濰坊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成員,濰坊市“親子共成長”工作先進個人,濰坊親子共成長講師團成員。任《牽手兩代——幸福路上》小學、初中學段主編,參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叢書。多篇文章發表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誌》、《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等核心刊物。

節目文字內容

家長朋友們,咱們先來思考一下:如果讓我們用幾個詞來表達養育孩子的感受,第一反應,你會想到什麼呢?有的家長想到的是幸福、開心,也有的家長想到的是累、辛苦。的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很多考驗,比如當孩子考試考不好的時候,當孩子跟你頂嘴的時候,當到了該去寫作業的時間但孩子依然在看手機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很抓狂。在教育孩子的歷程中,真正構成考驗的不是孩子乖、聽話、好好練琴,堅持畫畫,努力學習的時候,而是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在面對孩子聽話和犯錯兩種狀態的時候,家長的狀態往往也是判若兩人。當孩子聽話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表現出面容溫和,態度溫柔,語氣溫暖的樣子,心裡默想:“嗯,這樣的孩子應該多生上兩個三的”。可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有些家長就會河東獅吼,怒目圓睜,甚至於是批評孩子的時候口無遮攔,什麼難聽說什麼。比如,說出:“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東西。”“你真是屢教不改,都說了你多少次了。”“你看人家XX就不這樣”等這樣傷害孩子的話,有些家長還會咬牙切齒地想:“早知道就不生你這麼個東西了!”。這個過程往往是孩子難過、傷心,大人也感到辛苦、委屈。

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如果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只感覺到很辛苦、很累,那你一定是用錯了方法。”如果我們一想到孩子,就覺得頭疼,一提到養孩子,就覺得頭大,有些家長一聽孩子要放假,血壓都升高了,這在一定程度上都源於我們沒有找到智慧應對孩子錯誤的方法。今天我們來分享三個建議,分別是:科學看待孩子的錯誤、理性理解孩子的錯誤、避免應對孩子錯誤的雷區。

一、如何科學看待孩子的錯誤。

有這樣兩個案例

案例1:有個孩子臨睡覺前突然向媽媽提出要求,說他要去看恐龍,媽媽微笑著告訴他“恐龍已經滅絕了”,但是孩子不依不饒,從央求到大哭大鬧,媽媽反覆告訴孩子“恐龍已經滅絕了,你到哪去看恐龍去!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媽媽也慢慢失去了耐心,由開始的溫柔解釋到最後的歇斯底里。請家長朋友們思考一下:在這個過程中,媽媽的應對方式有沒有問題?很多家長可能會感同身受地說:“我也覺得孩子提出的要求太無理了,要是我是話早下手胡屁股了”,也有的家長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你告訴孩子恐龍滅絕了,他會理解嗎?”對啊,當時我問那位媽媽這個問題的時候,她楞了一下說“好像是啊,他昨天晚上邊哭邊跟我說‘要是中國沒有恐龍,咱們就到外國去看’”。顯然孩子並不理解“滅絕”這個詞的含義。所以,對於越小的孩子而言,有時候他不是故意犯錯,而是因為他的理解能力有限,認知水平受限,難以把我們的意思理解的那麼到位,所以,這是屬於孩子的無心之過。比如一、二年級的孩子,在我們教育他們的時候,我們對他們提出要求的時候,他們往往是抬著頭,眨巴著大眼睛,一副很虔誠的樣子,你問他“聽懂了沒有”,他努力點頭,其實有時候是我們的氣勢嚇得他讓他不得不點頭,事實上他們未必能聽明白。

還有一種錯誤是因為孩子的動機在支配著孩子犯錯,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來聽這樣一個案例。案例2:一個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心理輔導室,老師問孩子怎麼了?爸爸非常著急但是又描述不出來孩子的問題,就隨手拿起茶几上一個橘子表演給老師看,爸爸問孩子“告訴老師,這是什麼!”,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但是孩子的表現卻是,先看看爸爸的臉,又看看媽媽,再看看老師,最後給出了一個無比正確的答案“這不是香蕉”,爸爸氣得恨不得從沙發上蹦起來。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呢?經過一番諮詢,心理老師發現,原因是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是博士畢業,對自己要求高的同時對孩子也要求極高,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雖然不打,但是那種氣勢讓孩子著實害怕。所以孩子慢慢就練就了一個本領,要保證回答出的答案不被批評,當他看到這個橘子的時候,他的心裡鬥爭就開始了:這雖然看起來是個橘子,但爸爸可能讓我回答的是具體什麼品種,是果凍橙還是沃柑?或者是醜橘?這個我可不確定,索性這樣回答“這不是香蕉”,這總沒錯吧。對於這樣的孩子而言,他的能量完全放在如何避免犯錯誤受批評上面了,怎麼還有多餘的能量思考其他問題呢?這種現象常見於一些脾氣不好的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戰戰兢兢地一邊寫作業一邊觀察家長的臉色,他得拿出很大一部分精力來處理自己的擔心和害怕上,生怕下一秒鐘家長“嗷”一嗓子把自己嚇著,所以得提前做出預防,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把全部精力用在學習上呢?

除了這種逃避懲罰的動機外,還有一些孩子犯錯是因為他們在尋求關注。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很多家庭有了二寶之後,大寶變得不如以前那麼聽話了,原本乖巧的大寶有時候會做出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來,比如,他們有個5歲的大寶突然動不動就尿褲子,究其原因,是因為孩子的感受力很強,但表達力很弱,他們看到了父母對二寶無微不至的關心非常羨慕,自己也想擁有這份關心,他們以為自己也像二寶那樣什麼都不會就會得到父母一樣的關心,有時候孩子還會做一些事情試探家長,比如有個上初中的孩子憤憤不平地說她媽媽只喜歡妹妹,不喜歡自己,因為她經常看到媽媽在給妹妹清洗完小屁股之後還在妹妹屁股上擦點粉,然後親一下,說“嗯,寶寶真香”,有一次她就故意翹起自己的腳讓媽媽給她洗腳,媽媽卻說“你有毛病吧,那麼大了我還給你洗腳!自己洗去”,說完還很嫌棄地擺擺手“臭死了,臭死了”。這個上初中的孩子情緒非常激動地說:“我就不信了,我的腳丫子能比妹妹的屁股還臭!”特別是如果一個家庭的老大已經上學了,有學習好壞這個標準在做著衡量,很多家庭就把主要關注點放在學習上,那些學習不那麼好的孩子就更是感覺待遇懸殊,全家人是怎麼看老二怎麼喜歡,怎麼看老大怎麼討厭,他們的內心獨白就是:“你們都看不到我,你們都不關注我,我很失落”、“捱罵捱打總比被忽視強”、“做個出名的壞孩子也是與眾不同的”。所以他們的行為表現經常是,做與眾不同的事,故意惹怒大人。其實,他們背後的動機是尋求關注,希望自己被關注、被關心、被看到,因為被忽略、被無視的感覺太讓人難受了。

還有一些孩子,會表示反抗。只是他們的反抗有些是隱性的,有些是顯性的。有些孩子表面上很聽話,跟他說什麼他也不反駁,但是行為上依然如故,最終有的家長就解釋為孩子的能力不行。比如,寫作業慢這件事,有些家長讓孩子的磨蹭急的抓狂,不管家長怎麼咆哮,孩子就是快不了,越催越慢,再催熄火。很多時候,是因為這些孩子內心有對家長的不滿,但是他不敢發作,他只能用自己的能力不足表達反抗,當然,孩子的這種動機是潛意識支配的,在意識層面他並非故意這麼去做,是一種他沒有察覺到的力量在支配著他這樣做。這也算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他不想或不敢明目張膽地反抗家長,但是內心又很不平衡,於是就發展出這樣一種隱性反抗的機制。當然,也有些孩子“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公然與家長叫板,這往往是在一些長期忽視孩子的感受,教育方式專制的家庭當中,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能力的增強,長期不敢表達的不滿情緒爆發式地表達出來。有的家長會傷心地說: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管不了了。的確是,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給家長提個醒,那種我說什麼你就得聽什麼的教育方式得改改了。

所以,當面對孩子的錯誤時,我們先彆著急發火,先判斷為什麼孩子要這樣做,可能受孩子年齡因素所限,或者是他的動機因素所限,我們不能只看到孩子錯誤的行為,也需要考慮一下他這樣的的行為背後是不是有個可憐的,值得我們反思的動機,也或者是人性的弱點,並不是你家孩子的專利,比如沒有毅力,喜歡玩手機,拖拉等,這好像都不是孩子的專利,很多大人也有這樣的問題存在,只是我們大人身邊沒有一個時刻監視我們的“督察員”。

二、如何理性理解孩子的錯誤。

家長朋友們,當孩子面對犯錯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會是什麼呢?是覺得生氣?又得麻煩你去幫他收拾爛攤子?有沒有家長看到孩子犯錯是時候,會平靜甚至於是高興地告訴自己:“太好了,機會來了”什麼機會呢?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德韋克有一本書叫《終身成長》,裡面介紹了兩種思維方式,一種叫成長型思維,這一類人他們不怕犯錯誤,相信事情是可以變化的,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變化的,會把每一次犯錯當成自己成長的契機,他們會對失敗欣然接受,甚至是一種欣喜。還有一種思維方式叫固定型思維,他們不敢做出新的嘗試,生怕會犯錯誤,將失敗看成是巨大的打擊。相信這兩種人的成長經歷是不一樣的,他們小時候父母對待他們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有一些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會說:“沒關係,吃一塹長一智”,但有一些父母會對孩子說:“你總是……我跟你說了幾遍了!我怎麼有你這麼個孩子”。孩子將來對待錯誤的態度,往往取決於小時候他的錯誤被對待的方式。

三、避免應對孩子錯誤的雷區。

1。雷區1——嘮叨。嘮叨是很多家長常用的應對孩子錯誤的一種教育方式,有些家長邊批評孩子,邊苦口婆心地說:“我都跟你說了八百遍了,你怎麼還是改不了呢!”顯而易見,家長們在重複著這種出力不討好的工作,自己還覺得非常辛苦,非常委屈。如果我們問家長們:“你覺得嘮叨這種教育方式有用嗎?”他可能回答,沒大有用,那再繼續追問:“既然沒用,為什麼還堅持在用呢?”(此處停頓5秒鐘,請家長做出思考),有的家長可能會說“習慣了”,看了這已經成為有些家長的自動化反應了,做出這種反應的時候根本沒考慮到嘮叨會產生什麼樣的效益。有的家長可能會說“那總不能什麼都不說吧”,出於這種目的的家長,估計嘮叨的這個過程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發洩。記得有一個孩子看了很多心理學、教育學的書後給她媽媽編輯了一條微信:“媽媽,我看了這麼多書我才明白,當年你嘮叨我,打我罵我這些教育方式是不對的,根本沒有用,唉,真是白捱了”,媽媽非常坦誠地回覆資訊說:“沒白挨,當年嘮叨你、打你罵你就是為了發洩,至於有沒有用,無所謂。”但是大多數家長根本不承認這一點,他們口口聲聲告訴孩子:“你以為我願意嘮叨嗎?嘮叨我不累嗎?我還不是為了你好!”。可能孩子的心聲卻是:“媽媽爸爸你辛苦了,你快歇歇吧,別嘮叨我了!”。

2。雷區2——比較。有一些家長在孩子犯了錯誤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跟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較,對於很多孩子而言,別人家的孩子就是一個魔咒,總有一個跨越不過去的鴻溝。有一次上課的時候孩子討論不喜歡家長用什麼方式批評自己,除了嘮叨之外,排在第二的就是比較。學習落後的孩子說家長總拿學習中等的孩子和他們比較,學習中等孩子說家長總拿學習優秀的孩子和他們比較,最後提到班裡的第一名,這個孩子也非常委屈地說:“我媽總拿我家對面502的孩子和我比”,我們很好奇那個孩子是誰,這個考第一的孩子說他也不認識,他們家都不認識,但是他媽媽經常站在窗臺看對面,每次當他完成作業看會手機或電視的時候,他媽媽就感慨:“你看人家對面502家的孩子,還在那裡學習呢,你要是有人家一半用功,肯定比現在學習還好!”這樣比下去,是沒有盡頭的。

3。雷區3——威脅。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有些家長會用威脅的方式來使孩子害怕以達到改正錯誤的目的,這樣的方式潛在風險很多。首先,如果一個孩子不是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心甘情願做出改正的話,下一次他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避免你發現他的錯誤上。比如,一個愛玩手機的孩子,你這次跟孩子發一大頓火,威脅他“再不放下我就給你摔爛了”,而過後沒有在心平氣和的時候和孩子商定一個他能夠接受的、願意遵守的玩手機公約,那孩子很多有可能下次還玩的時間很長,他會跟你鬥智鬥勇,想方設法躲避你的“追捕”。還有一個風險是孩子會“依賴”你的威脅,你必須把威脅層層加碼,否則孩子就不買賬了。有些家長威脅孩子:“你再……我就……”,孩子就會經常觀察家長、試探家長,發現家長說的那些摔了手機、打破電視、把自己的腿打斷之類的威脅都沒實施,慢慢就不吃那一套了,開始有些肆無忌憚了。被激怒的家長就覺得:看來我不真發個大火,他是不知道我的厲害,於是就發了一通大火,管用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發火也沒用了,下次怎麼辦?只能打了。在家長看來,打孩子自己也很無奈,因為其他方法沒用啊,但對孩子而言,是家長沒有耐心找到一種讓孩子口服心服的方法,只是關注於孩子表面上的服從。我們教育孩子要注重長效,不能只看短期效益,只看短期效益的教育方式就像打蒼蠅一樣,扇一扇蒼蠅飛走了,但是一會就又飛回來了,因為散發著味道的那個東西還在,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

當我們能夠科學看待孩子的錯誤、理性理解孩子的錯誤時,就能夠避免應對孩子錯誤的雷區,就能自然生髮出應對孩子錯誤的智慧方法,方法是千變萬化的,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特點不同,方法也是因人而異的。但是我們可以遵循這樣幾個原則:1。溫柔而堅定。我們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態度可以是堅定的,但語氣可以是溫柔的,就是俗話說的“有理不在聲高”。2。在孩子犯錯時讓孩子感覺你依然愛他。很多家長不理解這一點,說:“我當然愛他,如果我不愛他我怎麼會批評他,我不愛他我管他幹什麼”。這是我們成年人的邏輯,對孩子而言,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是否讓孩子感覺得到我們的愛不因為他的表現而轉移,無論他做得對還是錯,無論他聽話還是不聽話,無論他學習好還是不好,我們都愛他。即使我們對孩子發了火,說了一些傷害他的話,過後我們是否會在心平氣和的時候告訴孩子:“剛才我確實對你的行為非常生氣,但是我依然很愛你的,無論你做了什麼”。

《成功起跑線》

播出時間:下午17:00——17:30,

其中週五是家庭教育專題-《幸福路上》,

邀請濰坊市各縣市區家長學校

及心理導航站的專家老師走進直播間,

結合日常諮詢案例,

解讀當前家庭教育中的難點和困惑,

並給出指導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