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和孩子相處,明智的父母懂得溝通,而拙劣父母卻相反,希望你不是

這兩天,有條教育孩子的新聞又上了熱搜。

和孩子相處,明智的父母懂得溝通,而拙劣父母卻相反,希望你不是

網友的評論卻很歡樂。有同情的:

和孩子相處,明智的父母懂得溝通,而拙劣父母卻相反,希望你不是

有感同身受的:

和孩子相處,明智的父母懂得溝通,而拙劣父母卻相反,希望你不是

有夫妻倆相互“傷害”的:

和孩子相處,明智的父母懂得溝通,而拙劣父母卻相反,希望你不是

有幸災樂禍調侃的:

和孩子相處,明智的父母懂得溝通,而拙劣父母卻相反,希望你不是

其實,教育孩子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從一定的角度看,家庭中能教好孩子,工作中一般也能帶好團隊。教育和管理有很多相同之處。

一、管理孩子,要用建議替代命令。

要懂得體察孩子的心讓他發揮主動性。

從管理角度來講,威脅和嚴厲的警告可能能夠保證教育孩子的水準。

但問題是,一是孩子還小,理解力不夠。

二是執行力不夠。在生活中,剛剛嚴厲批評過孩子,常常是父母剛轉過臉去,他(她)又我行我素了。

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避免強制,使孩子服從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她)覺得受到了尊重。

例如:“我知道你是可以做到……”“爸爸媽媽不是非要強求你做……”“任何同學都強迫不了你的……”“由你決定……”

當然,這些方法看起來有些冒險,但通常是非常有效的,因為它們首先消除了反抗心理,其次也可迫使對方接受任務。

和孩子相處,明智的父母懂得溝通,而拙劣父母卻相反,希望你不是

二、即使必須命令,也要先商量。

不能讓孩子太過被動。父母都是富有各種人生經驗,有很多父母工作、生活中是非常優秀的,所以大多時候照他的命令去做,是沒什麼錯誤的。

可是如果父母者老是持這樣的想法,就會令孩子不滿,讓他(她)感到壓抑,而不能從心底產生共鳴,同時也變成因為沒辦法,只好“好吧跟著你走吧”這樣一種情況。

這樣的話,就不可能真正有好的點子,產生真正的力量。

而且近年來,抑鬱症的孩子越來越多,和這種命令式的教育方法有很大關係。

三、先溝通,再提要求。

父母要想了解孩子的心理,在下命令前,可以先這樣發問:“你的意見怎樣?我是這麼想的,你呢?”然後留意,是否合乎孩子的意見,以及孩子是否徹底瞭解,並且要問,至於問的方式,也必須使對方容易回答。

如果採取商量的方式,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想法講出來,而你認為孩子言之有理,就不妨說:“我明白了,你說得很有道理,關於這一點,我不這樣做好不好?”諸如此類,吸收孩子的想法或建議。

這樣孩子見自己的意見被採納,就會把這件事當作是自己的事,認真去做;同時,因為他的熱心,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便成為其大有作為的活動潛力。

周國平曾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明智的父母,也應該讀懂孩子的心理,更加有效地溝通,讓他們擁有表達自己的機會,這樣孩子也會自動自覺地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