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句話引發的慘劇,17歲孩子跳橋自殺身亡,為了孩子我們該怎麼做……

一個17歲男孩,在上海盧浦大橋跳橋身亡。更令人揪心的是,男孩母親當時就在旁邊,親眼目睹了這一切。男孩是一名高二學生,因與同學發生矛盾,告訴母親後卻被斥責,兩人在路上發生口角。事發前,母親將車子開著雙閃,停在了高架橋上。隨後下車,對著車內的兒子訓斥。回到車上之後,男孩突然拉開車門,邊抹眼淚邊跑到橋邊,縱身跳下。從拉開車門,到跳橋,全程不過5秒。如此決絕,沒有一絲猶豫。母親拼命追趕,只摸到孩子的腳,然而無濟於事。120趕來的時候,孩子已失去生命體徵。

一句話引發的慘劇,17歲孩子跳橋自殺身亡,為了孩子我們該怎麼做……

事情就這麼發生了,相信孩子的母親和網友們在那一刻心是揪著的,碎的。一個花季一樣的孩子,怎麼就會因為一句話,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毅然決然,毫不猶豫!!事情已經剛過去了很久,然而慘劇本身帶給我們的思考卻無時無刻不在擊打著我的心靈,作為一名家長,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我們該如何反思我們的教育?

從教育的系統性來講,孩子的教育分為學前家庭教育階段、學校教育階段、社會教育階段及婚姻教育階段。每一個階段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不是都有其疑問和迷惘?

拿家庭教育階段,我們是不是真正的明白和了解孩子的優缺點。筆者就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因為家長的認知受限,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基本處於放羊狀態。就是孩子喜歡什麼給什麼,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孩子愛玩什麼陪著玩什麼。有一次跟長輩坐在一起聊起小侄女的一些趣事,我問長輩清楚不清楚孩子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長輩給的答覆是孩子喜歡玩,喜歡動,喜歡說話,整天碎嘴子不停下。我幫長輩進行了分析,分析的結果是孩子的動手能力,學習能力及表達能力還是很不錯的,面對挫折的一些反應還差一些,比如逃避和畏懼等。但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是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沒有人教育他們建立正確的三觀意識。

曾經見過一則關於國內與國外幼兒園教育方式的影片,介紹白雪公主的故事在中美教育體系中的差別,中方教育是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布拉布拉,美方的教育則是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我不敢評價誰對誰錯,因為中方將來是為了考試能拿高分,實用主義。美方是在塑造孩子們的三觀,誰對誰錯自有天意公論。孩子在家庭教育階段,沒有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意識,相信是現在大多數家庭沒有意識到的。

一句話引發的慘劇,17歲孩子跳橋自殺身亡,為了孩子我們該怎麼做……

現在的家長,大多數時候疲於工作和生活,真的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跟孩子,這也是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給予家庭的,大多數時候就是物質與自己的經驗,很多時候還美其名曰這是為了你好,真的是為了孩子和家庭好嗎?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行為叫做“非愛行為”,“非愛行為”指的是人們以愛的名義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所進行的一種非愛性的掠奪,這種行為常常會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經常發生於自己最親密的人之間,通常是以一種愛的名義對對方進行的一種強制性的控制,凡事都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非愛行為”在親子關係上,常常表現在家長的這3種行為上面。

1。     附帶條件的愛

比如:你要怎麼怎麼樣,媽媽/爸爸才愛你

2。     沒有限制的愛

比如:孩子淘氣闖禍了,家長不去讓孩子承受結果,反而想辦法幫孩子平事兒

3。     永遠無法填滿的愛

比如: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績,得不到該有的表揚,反而問孩子怎麼不怎麼怎麼樣

這一系列的行為,各位家長你曾經有過嗎?非愛行為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獨立能力和害怕犯錯,從而泯滅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一句話引發的慘劇,17歲孩子跳橋自殺身亡,為了孩子我們該怎麼做……

咱們回到最初的事件,如果孩子在家庭教育階段就樹立了正確的三觀體系,擁有足夠的獨立能力,知道父母的教育是真的為他好,會不會還發生後來的慘劇?再或者父母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的彌補和調整,面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冷靜理智的幫助孩子走出困境,還會不會發生後來的慘劇?

各位家長朋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爹媽,難免在教育孩子,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關係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真的有認真坐下來審視一下自己嗎?我們真的知道我們對孩子,對家庭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嗎?

一句話引發的慘劇,17歲孩子跳橋自殺身亡,為了孩子我們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