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建議,看看你中過幾招?

最近,網路上掀起一陣熱門討論:老一輩糟糕的育兒建議。

這個話題,目前已有2。3億人圍觀、吐槽,討論次數,也高達3。4萬次。

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建議,看看你中過幾招?

確實,在育兒道路上,哪個父母沒有踩過幾個坑啊,而且好多坑其實都來自孩子們最最親愛的奶奶姥姥們。

但隔輩親也是真的親,他們也是打心底愛孩子的,想要解決“隔代育兒的矛盾”,重點還是對事不對人,解決事情對孩子的影響才是關鍵。

01 “孩子那麼小,他懂什麼?”

這是我家孩子奶奶最喜歡說的一句話。

有一次,4歲的兒子嘟嘟和樓下的小姐姐妮妮在樓下玩沙子。

玩著玩著,兩個人因為一個小鏟子發生爭執,嘟嘟很粗暴地推了妮妮。

我在旁邊嚴肅地告訴嘟嘟:“不準推人,姐姐會疼的!”

嘟嘟是個小人精,一看見我嚴肅了,立馬小臉一皺開始大哭。

這時他奶奶趕緊過來安慰他:“別哭了啊,寶貝只是鬧著玩的對不對?”

然後扭頭對我說:“孩子那麼小,他懂什麼?你看你把孩子嚇得。”

孩子是無心為過,但不正確引導就是家長的過失了。

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建議,看看你中過幾招?

很快,嘟嘟又去推別的小朋友了,明顯是覺得好玩,故意的,他不知道這個動作會給別人帶來痛苦,他只覺得推別人好玩。

而奶奶如果一直以“他還小,不懂事”來縱容他,他就會一直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孩子小可以不懂事,但我們有責任教他懂事,這不僅是為社會和他人,更是為了你自己。

3~6歲是孩子規則意識形成的關鍵期,我們知道要給孩子制定恰當的規則,讓他自己權衡自己的行為,明白基本的是非對錯。

當孩子欺負別的孩子時,不要再用“他還小,不懂事”搪塞過去,可以採用以下話術:

●首先如果孩子做錯了,要引到孩子主動道歉(建立是非對錯觀念);

●然後告訴孩子這樣做產生了什麼不好的後果,被推以後太疼了(讓孩子意識到他造成的後果);

●再告訴孩子“小朋友不喜歡這樣的疼”(告知感受);

●最後告訴他“這樣太疼了,小朋友不能繼續陪你玩了”(告知後果)。

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建議,看看你中過幾招?

這樣一遍下來,孩子不僅懂得了打人不對,還知道了被打是不好的感受。

不欺人,也不被人欺,遵守正確的規則,是孩子行走世間最大的底氣。

02 “再不聽話,你媽就不要你了!”

經常有聽到大人對孩子說“你媽媽不要你了”。

有時候是為了嚇唬孩子,讓他能乖乖聽話:“再不走,媽媽就不要你了;還哭個沒完,爸爸就不愛你了。”

還有的是一些所謂的親朋好友為了“逗”孩子而說出的玩笑話:

“你媽媽有了小弟弟了,就不要你了。”

無論哪種原因說出的這種話,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隱形的傷害。

“你媽不要你了”,對孩子來說,沒有“玩笑話”,他們會信以為真。

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建議,看看你中過幾招?

《無條件養育》的作者埃爾菲·科恩稱這種現象為“愛的暫停與撤回”:孩子不聽話了,就暫停或收回你的愛,用嚇唬或冷暴力來“控制”他。

這樣的“嚇唬”會讓孩子有被拋棄的恐懼感和強烈的不安全感。迫於壓力,孩子可能會放棄自我,變成大人口中所謂的“乖孩子”。

這樣的乖孩子,壓抑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原本鮮活的生命力,在莫名的恐懼、緊張和焦慮中一點點被耗費。

我們作為父母,在面對“熊親戚”的中國式玩笑時,要第一時間出來制止,並說清楚危害。

媽媽們可以說:“請不要對我的孩子開這些玩笑,他還小,內心會受傷害的。”

如果只制止不說明原因,他們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另外孩子的成長,需要媽媽的逐步放手,但更需要媽媽的用心呵護與培養,絕對的信任和無盡的安全感,是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重要基石。

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建議,看看你中過幾招?

對一個年紀尚幼的孩子來說,真正的安全感,一定是媽媽就在那裡,不離不棄。

平時多透過擁抱和親吻這樣的肌膚接觸,增強與孩子的信賴,提高孩子的安全感。

也請不要吝嗇表白,多把“我愛你”掛在嘴邊,這一句表白是愛的源泉。

當孩子有了滿滿的安全感,並確信父母的愛一直都在的時候,別人再跟他開玩笑說:“你媽媽不要你了。”

他可以很有底氣和自信地懟回去:“我知道媽媽很愛我,她一定會來接我。”

03 “都怪桌子把寶貝弄疼了,打桌子!”

前段時間去親戚大姑家做客,她孫女敏敏在遞東西時不小心碰到了桌角,頭上瞬間起了一個大包。

她奶奶看後立馬對著敏敏說:“都怪桌子把寶貝弄疼了,奶奶這就給你打那個桌子!”

說著,她便用力拍打桌子,敏敏看到後立刻就不哭了,而且還破涕為笑,一起和奶奶去拍打那個桌子。

在小區樓下,也經常見到有一些長輩,看到自己的孫子孫女摔倒了特別心疼,一個勁地安慰孩子說摔倒是地板的錯,鼓動孩子不停地踩地板洩憤。

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建議,看看你中過幾招?

一般能做出這種舉動的都是一些年齡比較大的長輩,換言之,都是隔輩親屬。

在他們的世界裡,孩子就是天,誰磕到孩子就是不行,為了能讓孩子忘記自己的疼痛,他們只能把這種感覺轉移到一些不起眼的物品上來,然後讓孩子隨之得到釋然。

其實孩子處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又天性好動,偶爾摔倒一兩次是很正常的。

為了安慰孩子的心情,把自己的錯誤卻歸咎到一些桌子、地板等無法言說的物品身上,那麼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種思維,那就是:我沒有錯。

這樣會讓孩子喪失責任心,遇到問題除了責怪他人,不會從自身找原因。

當孩子這種思維逐漸被建立起來後,他就會變得狂妄自大,甚至連家長的耳邊風都聽不進去了。

●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要先共情,對他的傷心表示理解,如果有受傷,要先給孩子處理傷口;

●然後幫孩子一起分析原因,為什麼這次會磕到或者摔跤?是自己沒注意看,還是因為太著急了?

●最後讓孩子自己思考下次要怎麼避免這類問題?如果孩子回答不出來,家長可以適當給予引導。

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建議,看看你中過幾招?

04 “不哭不哭,你要啥我都給你買!”

老一輩都是見不得孩子哭的,孩子一哭,老人就慌。

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哭是不好的代言詞:

一方面心疼孩子:哭多了傷身體;

一方面在乎自己的面子:孩子一哭,引來旁人的關注,是多麼令人難堪的一件事。

所以,大人們會想辦法儘快止住孩子哭。

要麼採用恐嚇教育“別哭了,再哭我就不管你了”;

要麼採用賄賂式教育“寶貝乖,你別哭了,我去給你買棒棒糖吃”。

其實要轉變一個觀念,就是“哭”不是洪水猛獸,它只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洩方式。

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哭是非常好的宣洩,孩子會把不滿都發洩到哭上,哭完就完事都好了。

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建議,看看你中過幾招?

如果不允許孩子哭,那些沒有被髮洩掉的負能量,可能就會用別的方式冒頭,變成別的情緒。

孩子的哭的背後,其實也是一個訴求,面對孩子哭更好的方式是這樣的:

●首先,把孩子抱過來或者牽著他的手,對孩子而言,這代表大人對他的接納。這種溫和的身體接觸既表達對孩子哭泣的重視,也是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孩子的同理心。

●然後,記住讓孩子哭完,給他哭的空間,讓孩子先把內心沮喪或者憤怒的情緒發洩完,先解決情緒,再去討論事情。

●最後,教孩子正確表達訴求和實現需求。告訴孩子,如果她想要什麼,不一定要用哭來提出需求,讓他正確表達,再幫他實現。

讓孩子知道大人重視自己的訴求,只要是合理的,表達正確以後就會有機會實現。

另外還有的老人喜歡給孩子貼上“愛哭”的標籤,這是萬萬不行的。

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建議,看看你中過幾招?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對那些情緒比較敏感的孩子,千萬不要再幫助他們“確認”他們很“愛哭”了。

除了以上四點最常見的“老一輩糟糕經驗”,還有許多例如“睡平頭”、“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大的應該讓著小的”……這些傳統的錯誤育兒經驗,一代又一代地荼毒著我們的孩子。

傳統育兒之所以一代代流傳,無非是效果立竿見影,不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孩子,也不願意花時間去引導孩子,更不願意花時間去等待孩子慢慢長大。

其實在任何良好的親子關係中,所有的技巧背後都離不開理解和尊重。

育兒就是要多點耐心,多點愛心,少點固執,少點偏見,不斷跟隨時代學習進步,如此,一切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轉自 超級育兒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