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媽媽生病,孩子端水又拿藥:“媽媽,倒一杯水10塊錢,拿次藥10塊錢!”

媽媽生病,孩子端水又拿藥:“媽媽,倒一杯水10塊錢,拿次藥10塊錢!”

2018年湖南衛視推出的教育類綜藝節目《少年說》,儘管在開播的時候深受版權的爭議,但它每期都能反應出一些社會問題,所以經常在成為熱點話題。

在2018年7月19日播出的那期節目中,一名七年級的學生小付,在節目中控訴

自己的媽

媽總是逼迫自己做家務活而且還要學做飯

,導致自己第二天晨跑都是迷糊的,認為自己是學生,重心應該放到學習上。而媽媽卻直接拒絕,教育兒子說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作為一個男生,要“泡得了書房”,“下得了廚房”,要有責任有擔當,將來對自己的愛人和家人負責。媽媽的回答引發網友瘋狂點贊,請求給自己來一打這樣的婆婆。

媽媽生病,孩子端水又拿藥:“媽媽,倒一杯水10塊錢,拿次藥10塊錢!”

媽媽生病,孩子端水又拿藥:“媽媽,倒一杯水10塊錢,拿次藥10塊錢!”

我周圍的一些媽媽看了這期節目也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孩子做家務,為了增加孩子的勞動積極性,

孩子乾的每件事都明碼標價

:掃地50元、洗碗50元、幫媽媽按摩50塊……

媽媽生病,孩子端水又拿藥:“媽媽,倒一杯水10塊錢,拿次藥10塊錢!”

其實這在中國家庭是很常見的,

很多家長覺得這樣可以讓孩子從小就明白金錢是透過勞動換來的。

但仔細想一下,這個做法的危害還是很大的,

此下去會給孩子養成金錢至上的價值觀,使親子關係冷漠,孩子的責任心不強。

試想一下,有一天爸爸或媽媽不舒服躺在床上,孩子的第一想法不是照顧爸爸媽媽,而是‘倒一杯水10塊錢,拿次藥10塊錢,我的賺錢機會來了’。這樣的場面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媽媽生病,孩子端水又拿藥:“媽媽,倒一杯水10塊錢,拿次藥10塊錢!”

讓孩子做家務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是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教孩子學會去愛,學會承擔家庭的責任,讓他對家庭有歸屬感,使家庭氛圍更加融洽。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

,就業率為15:1,前者收入比後者高20%,

且婚姻更加幸福。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讓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媽媽生病,孩子端水又拿藥:“媽媽,倒一杯水10塊錢,拿次藥10塊錢!”

那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做家務呢?

1、把家務活當成遊戲

在孩子滿2歲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試著引導孩子參與到家庭勞動中了。孩子都喜歡玩遊戲,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家務偽裝成遊戲來吸引孩子,並不斷地變換家務的形式,可以使孩子保持新鮮感。

媽媽生病,孩子端水又拿藥:“媽媽,倒一杯水10塊錢,拿次藥10塊錢!”

2、獨立完成

在給孩子佈置力所能及的家務時,告訴孩子操作方法,並明確你的要求,其餘的就要孩子獨立完成,自由發揮,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信任。但我們要時刻專注著孩子,以免孩子發生磕碰。

媽媽生病,孩子端水又拿藥:“媽媽,倒一杯水10塊錢,拿次藥10塊錢!”

3、適當獎勵

我們要明白讓孩子做家務的真正目的,對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當孩子做得特別好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適當的獎勵,獎勵可以是一個擁抱,一個親吻,也可以讓孩子多看一集動畫片或者帶孩子去遊樂園玩耍。但切記不要食言,答應孩子的一定要做到。

媽媽生病,孩子端水又拿藥:“媽媽,倒一杯水10塊錢,拿次藥10塊錢!”

4、不要嫌孩子麻煩

有的父母可能覺得讓孩子做家務是在幫倒忙,還沒有自己幹得快。確實是這樣,但不要忘了,我們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如果孩子完成的不好,比如說自己的小襪子沒有洗乾淨,我們再偷偷地洗一遍就好了。

媽媽生病,孩子端水又拿藥:“媽媽,倒一杯水10塊錢,拿次藥10塊錢!”

5、共同參與

在我們做家務的時候孩子不願意幫忙,但是又跟個小尾巴似的跟在我們後面。這個時候是引導孩子做家務的好時機,告訴孩子幫你一起完成家務,然後就可以陪他做遊戲了,孩子自然回來幫忙了。

媽媽生病,孩子端水又拿藥:“媽媽,倒一杯水10塊錢,拿次藥10塊錢!”

6、學會說謝謝

大部分家庭都是媽媽在做家務,所以孩子都以為家務就是該媽媽做的,自己做了家務就是幫了媽媽的忙,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自己的房間、洗自己的衣服等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可以表揚孩子但是不要對孩子說謝謝,要讓孩子知道這本來就是他應該做的,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心。

想要培養孩子的勞動所得,有很多種方法,不一定非得要用做家務的這種方式。

勞動可以得工資,但愛不是用錢來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