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曾有一位92歲的老院士,把畢生積蓄400多萬元,全部捐贈給了貧困學生。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這位有著70年教齡的崔崑院士,他主研的低鉻模具鋼,讓鋼壽命延長一倍,一舉打破國外壟斷。在90年代末帶來2億元的經濟效益,為國家鋼鐵事業作出了難以言表的貢獻。

而他卻一生清貧、淡泊名利,一件襯衣穿了整30年!

光年君自然對老一代科學家們,懷有欽佩之情。

但也有時會想,宣揚科學家們勤懇一生,最後卻兩袖清風,真的是普適人生價值觀麼?

把一生奉獻給水稻事業的“布衣院士”盧永根去世後,將自己遺體全部捐獻給了醫學教育界。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他把積累一生的財富,給了華南農大,用以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和忠誠於教學科研事業的老師。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但這些“學生們”,很多卻不見得再像他一樣,把畢生奉獻給科技事業。

就像被譽為“天眼”的中國FAST射電天文望遠鏡,試執行兩年,卻已經產生了不少重要科研觀測成果。但位處偏遠山區,招聘變成了難題。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有些科研圈的網友貼出了一些高校或企業針對碩博士的級別相近的招聘啟事。

“年薪十五萬人民幣起步比較常見,其他待遇也甩FAST一條街”“北上廣有的是年入10萬勞務派遣科研崗位,何必跑去窮山溝溝裡去呢?”

也有人將FAST與國際上的同類望遠鏡基地的工作待遇進行了對比,指出它們的平均年薪大多在5萬美元以上。

想想人演藝明星出場代言費動輒千萬,看看科研汪整日追求“無私奉獻”,以苦為樂,任哪個年輕人,都會對搞科研望而卻步。

那麼今天,我們來看看幾個為各自科研領域日漸消瘦,靠吸貓續命的貓友們,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印度神拳  四川  航天院所

“ 記得有一部《大國工匠》的紀錄片,看得我有點重塑三觀:

中國商飛首席鉗工胡雙錢,一週泡在車間裡六天,即便沒工作等下去,也婉拒了私企的三四倍薪水。

大概16年的時候,胡工一家從住了十幾年的30平米老房子搬了出來,貸款買了上海寶山區的70平米新家。僅有的全家福還是2006年照的。

作為一個一線高階技工,老胡沒給家裡掙來多少錢,取而代之的是一摞摞的榮譽證書。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發動火箭機焊接第一人高鳳林,一生的時間,留給家庭的只有5%。很多企業試圖用高薪聘請他,甚至有人開出幾倍工資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也不要,自甘清貧。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蛟龍號”組裝專家顧秋亮,單職工家庭,放棄50%加薪機會,一心求奉獻,儘管家裡急需用錢。

7000米海上試驗,剛剛啟航,他就接到妻子被查出懷疑惡性腫瘤的電話,領導都來安慰他,後來查到不是惡性腫瘤,回來後他和妻子哭著抱成一團。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這在當時無不讓人無線感召,可歌可泣。

但這套“比慘”式的價值觀,也是讓人歎服。首席鉗工,硬是幹到快退休才能貸款買新房,從30平的小蝸居里搬出來;焊接專家,根本沒時間顧家。”

這種事跡,放到現在真的能吸引優秀的年輕人,走上科研這條路嗎?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風箏割尼喉  上海   生物技術領域

“生物人苦逼啊。

記得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前輩,為了核事業,搞到被輻射,尿血,得癌。。。不得不說,那個年代確實很艱苦,很不容易。

記得遺孀許鹿希做訪談時,大概說過這樣一段話:

鄧稼先逝世後,母校想為他立個雕像,可是她堅決不同意,因為她聽說很多大學生看了鄧前輩的經歷後,說:“這要是留在國外,不知能掙多少錢,也不會這麼早得病去世!”

三十一中在校內開展鄧稼先事蹟的宣傳教育活動,也有十幾歲的孩子發出疑問:“這樣真的值嗎?”老師們則痛心疾首,問:“都是這樣的價值觀,今後國家發展靠什麼?”

但是奉獻和回報,從來都不是,也不應該是一道單選題。

就以鄧稼先來舉例,以現在的眼光看,也許當年的物質待遇很低,但是放在當年,那都是照著高了給的。

鄧稼先搞原子彈的時候有警衛員、有專車,從西北迴北京有專機可坐。即便回家,整個保衛和機要通訊都得跟到家裡。

青海金銀灘基地,很多人員沒房子住,就把建好的住房先給科技工作者,兵哥哥們都擠帳篷。各種軟硬體都調集全國最好的,一個十萬人的小城,有全套的中小學、高考招生點、有動物園、蛋糕店,連裡面的糕點師傅,都是從上海最好的糕點廠裡調過去的。

如今的條件自然比過去好,但這不意味著科研工作者就應該延續當年的物質待遇水平。

即便科研工作者,不願意享受高待遇,這更是人家高風亮節,不意味著這份待遇不應該給。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無私奉獻模式有多不容易。

馬斯洛需求告訴我們,“自我價值”的實現是處在最頂點,但那也是有物質需求,情感尊重的低層需求撐著才行。

我期待看到這樣的新聞:

兩彈元勳一天訂製三餐,堪比谷歌食堂;

院士忙於工作,學校安排專人給他訂製襯衣,安排家庭瑣事;

科技工作者在一線,國家提供高階醫療保險,家屬生病,醫生主動上門治療,費用全報銷;

為了表彰技術專家的出色貢獻,這次頒獎不發證書了,直接發別墅。

相反,平日裡看多了的,是這種道德綁架般的言論:

你是醫生,救死扶傷是你的本職,你談什麼錢啊? 你是老師,園丁就是你得本命,奉獻不應該嗎!

說這種話的人,往往是年薪幾十萬上百萬,吃喝不愁,毫無廉恥地跟月薪幾千的一線教師/醫生談奉獻。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聖人”和“聖人biao”的區別,就是前者覺得“你是醫生老師,你應該得到”,而後者是“你是醫生老師,你應該的”。

這種風氣,在部分民營企業尤為昌盛,搞“一家人”文化,不是有福同享,而是有班同加,而且沒有合理的報酬和補貼,強調員工要奉獻要感恩。

不接受 996 就是吃不了苦。

這種企業,千萬不要去。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特斯不會拉   上海   某985計算機學院

“ 我之前在學校時,一個博士朋友的朋友圈: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某院日常的科研任務,加班到夜裡兩三點在辦公室睡覺是家常便飯。待遇怎麼樣呢?

博士研究生基本工資大概3000,在職博士研究生4000,博士畢業後研究員助理6000。

研究院單位只提供單身公寓。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而這個單位的領導,曾對媒體說,職工樂意奉獻,對待遇毫無意見。

簡直一派胡言。

上面這個單位承擔了某大廠導航系統關鍵技術任務,曾在2016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然而這麼大個獎,沒見著一丟丟獎金。

領導其實心裡也苦,誰都知道留不住人才,這樣下去肯定不行,但是跟上面不能講。即使心裡mmp,還要嘴上嘻嘻嘻,說肯定完成任務,沒辦法,這就是政治正確。

苦了這位博士師兄沒時間找物件,在一起經常吐槽沒錢買房。工資低,博士出來都奔三的人了,自然沒送外賣掙得多。

選擇性忽略科研工作者待遇不好和不公的事實,虛構人人甘願奉獻的假象,壓榨勞動力,這就是很多科研單位的一貫尿性。

導師們會說:年輕人,目光要放長遠。說的好像未來某一天國家會獎勵一套房子似的。”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然而就算很多四十多歲年富力強的研究員,也都在抱怨薪酬問題,還貸壓力大。或許現在虧欠這些年輕人,以後也只會繼續虧欠下去,我正是看到了二三十年後的自己,才毅然離開了研究所。

遙想當年,宋真宗趙恆忽悠知識分子讀書考科舉: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人若要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翻譯過來就是隻要能考上,錢,美女,那都不是事兒。堪稱中國招聘廣告界的一股清流。

反倒是現在總是營造出“安貧樂道”才是知識分子的美德,搞學術的太物質好像是啥丟人的事。

而我想說,清貧並不是我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美德和集體特徵,長久以來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高的那是不在話下。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我是狗紙   背景   航天研究院所

“ 讀書,就是為了入仕途。不能太物質,但不意味著搞學術就要忍受無窮無盡的貧窮或者同工不同酬。

即使到了民國,像大學教授這樣的高階知識分子,一個月工資也有一百多大洋,是公務員的十幾倍。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即便到了新中國初期,教授的待遇依然優渥,清北的教授普遍住二層小樓,一個月工資兩三百,是普通工人的五六倍。地方上的教授和科學家也不遑多讓。[1]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科技工作者開始以“清貧但毫無怨言”為行業標杆,以搞學術壓力大掙得少為驕傲。

無論是崔崑,還是盧老師院士,正是在這群人的精神旗幟感召下,中國才在最艱苦的時候創造了一項項科學成就的奇蹟。

但需要清醒的意識到,這群人的成就是“非常態”的,每個人身上都有深刻的時代烙印。 ”

說到底也不是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時期,都要有一群甘於奉獻且成就逆天的科學家。

盧永根院士,曾寫過一封家書,希望遠在異國的女兒女婿回國:

現在留學生中流傳著各式各樣的‘理論’和觀點:無非是為自己待在國外而找的藉口。自己不願意回國倒算了,還要給利己主義的靈魂貼金。

連為養育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服務都不願意,還奢談什麼為人類服務……我只有一個獨女,她理所當然應留在父母身邊,不能把照顧父母的責任推給組織不管。

不論從公從私看,你都應學成後按時歸來為國效力。當然,人各有志,道路只能由自己選擇。我也不想再多說了。

“人各有志”,道出了老院士的辛酸與無奈。

但這也恰恰證明了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追求與價值,倘若把這群科學家的行為認知,迫不及待地“常態化”到每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或普通人身上,無異於竭澤而漁。

做科研的總歸是普通人,永遠不是超級英雄。

生活在富足的環境,且有可支配的自由,才會吸引更多的人進來。這難道不是絕佳的意識形態宣傳方式嗎。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就像西方媒體,喜歡宣揚科技工作者的財富,智慧,乃至缺點。

比如那個愛慕虛榮,玩世不恭的紈絝鋼鐵俠,世界最大工業集團斯塔克掌門人,但這也不妨礙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守住底線,願意用生命來保護世界。

再比如那個在電影《世紀天才》躋身上流,情婦傍身,但不影響在科學界貢獻卓越的愛因斯坦;以及《美麗心靈》裡的約翰·納什,這個英俊瀟灑,豔遇連連,聰明到讓人極度不適的絕頂天才。還有《生活大爆炸》裡的科學家謝爾頓等,也不耽誤被嘲笑一下他的書呆子氣。

相比較西方科技工作者的“有缺點的英雄”,東方就比較喜歡宣揚科技工作者的安貧樂道,以及無時無刻散發無暇的光芒的“完美的聖人”形象。

清貧無比,拋妻棄子,苦幹科研,身殘志堅,去世了,還要把自己捐的所剩無遺。

畢竟當有缺點的英雄,好歹還能姑且一試,無缺點的聖人,那就太難做了。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有人在網上對楊振寧和袁隆平院士做批判,也正是官方“聖人”人設崩塌的結果。

就像面具帶的太久,就會黏在身上。“聖人”人設越是深入人心,傲慢、脾氣壞、生活稍有優渥,都是禁忌。

而刻意塑造無缺點的聖人,最終結果,無非是大家很感動,完了之後,慢慢地誰也不想來這塊科研領域工作。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對於院士們來說,有800萬的收入,這很重要,說明用知識為社會創造價值也能夠帶來回報。

至於如何支配這400萬、800萬,完全是院士們個人的選擇。

省吃儉用然後捐款,這當然值得尊敬。如果院士用這些錢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同樣值得尊敬。

捐款之類,都不是對他們的要求或者期望。

而不正確的價值觀,是院士一輩子拿著很低的待遇,還毫不計較,任勞任怨,別的地方給高薪也不去,就要做貢獻。

就像顏寧離開清華大學時,我就覺得非常好。

倘若她因為情懷等原因勉強不離開,我們也許會以為我們的體制沒有問題,能留住國際頂尖人才。

而這樣的傲慢會讓我們一錯再錯,步步落後。

因為她的離開意味著給學校的壓力,這些壓力也許能夠帶來反思和修正,把益好留給後人。

我總覺得問題不一定要解決,發現問題也是進步。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這篇文章給各位的啟發,就是不用在乎世俗的眼光,不用在“潦倒並高尚著”和普通人之間做艱難抉擇。這本身可以更隨意一些。

一切用無私奉獻實行道德綁架的行為,本身就很“資本家”。

無論是立志做個穩當的公務員,還是一頭扎進大城市浮浮沉沉,都同樣的高尚。

[1] 漲姿勢!民國大學教授收入竟這麼高!《江西日報》。18-06-05

院士捐獻遺體,一襯衫穿30年:“無私奉獻”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

作者簡介:高“言”值就是生產力,愛貓 ,研究社會心理學。哦,還有浙大畢業。記得關注哦~

其他作品:

第一學歷如此重要,為什麼大部分人選擇考研而非高考復讀

新鮮感,找刺激,估風險,已婚男人們能抗住多少誘惑?

韓國剽竊中國文化的背後,一段不堪直視的歷史

那些為買房而拼命大半生的人,都經歷了什麼?

八百對夫妻放棄離婚,離婚冷靜期真的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