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童程童美重新解讀:賽事活動對少兒程式設計的價值,核心就在這一理念中!

本文將在接下來重點探討以下問題:

什麼是真正的成就感?

賽事活動如何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我們一直提倡的“從做中學”、始終堅持的PBL專案式教學背後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如果學習是小齒輪,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大齒輪,賽事為什麼是兩個齒輪間的鏈條?

童程童美重新解讀:賽事活動對少兒程式設計的價值,核心就在這一理念中!

5月份,6個比賽,6000參賽人員

全年賽事活動不斷!

五月的童程童美賽事中心,每一個工作人員都處於忙碌之中,在這一個月時間裡,他們要同步跟進6個程式設計和機器人比賽專案,涉及到的參賽選手和教練近6000人。

“我們要在5月組織並舉辦3場比賽,分別是10號的發現杯國際程式設計挑戰營,16號和23號的Botball兩個專場賽。”童程童美賽事中心負責人表示,“同期,從5月20日至23日,我們還要組織25支戰隊上百名選手前往酒泉,參加2021VEX世界錦標賽。”

這期間,童程童美還邀請了加拿大世界級機器人教育專家,為本次VEX世錦賽童程童美戰隊的帶隊教練們進行三次集訓。與此同時,被譽為教育界的“華羅庚獎”,旨在全面提升青少年對程式設計、人工智慧的認知,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創造力、跨學科能力等綜合素質提升的“NOC童程未來人工智慧賽項和NOC狙擊精英賽項”,超過2500名學員的報名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然而,看似忙碌的五月也只是童程童美賽事中心今年工作狀態的一個縮影,這種狀態將全年延續,因為今年我們還要組織和參加的國內外賽事,一共有10項之多。

成就感對學習很重要

但能帶來成就感的內啡肽卻不易得

“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就感,才能驅動他們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童程童美未來教育研究院首席教育官孫瑩說道,“這也是我們組織學員參加賽事活動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成就感是什麼?是來自父母老師的誇獎嗎?是不是隻要在平時多對孩子進行表揚,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獲得成就感?

答案是否定的。成就感在生理層面是內啡肽在起作用,這是一種經常被人誤以為是多巴胺的物質。實際上,多巴胺讓人產生的是幸福感,最終導致人上癮,而內啡肽讓人產生的才是成就感。

和多巴胺較為容易獲取不同,內啡肽的產生較為困難,需要投入心血和努力才有可能產生,它是體力和精神雙重努力的結果。例如在長跑時一般會有一個臨界點,在這之前人會感到非常疲憊,但一旦越過臨界點,身體就又會充滿活力。這就是因為當運動量超過某一階段時,人體便會分泌內啡肽。

不斷挑戰賽事活動

創造條件讓孩子獲得更多成就感

“放在學習的過程中,想要達到這一效果,就需要給孩子設定一些挑戰。”孫瑩說道,“透過完成這些挑戰,獲得成就感,而參加各類科技賽事,就是最方便的途徑。”

童程童美重新解讀:賽事活動對少兒程式設計的價值,核心就在這一理念中!

以Botball賽事為例,它為選手們創造了一個在有限時間和有限資源的前提下解決一個貼近實際工程問題的機會。在3月27日的Botball童程童美北京城市選拔賽上,選手們在比賽開始後的150分鐘內,需要親自動手利用控制器、驅動器、感測器和結構套件,搭建一個可以自主行動的機器人,完成剛剛接到的比賽任務——搬起3個易拉罐並擺放至指定位置,全程由機器人自主完成,選手不得人為干涉。

童程童美重新解讀:賽事活動對少兒程式設計的價值,核心就在這一理念中!

在這150分鐘時間內,大部分選手都需要一次次除錯機器人結構,修改程式引數,一次次前往賽場入口排隊,平均每個隊伍要經歷5、6次失敗方能最終完成任務,個別隊伍甚至嘗試了十幾次之後才完成了任務。

也許在完成任務之前,隨著失敗次數的不斷增加,這些選手臉上的表情是凝重的,但隨著最終完成任務,這些選手臉上發自內心的快樂和興奮,讓他們早已忘掉了比賽和名次,在內啡肽的作用下,盡情享受這份成就感和快樂。

童程童美重新解讀:賽事活動對少兒程式設計的價值,核心就在這一理念中!

童程童美就是透過持續組織學員參加各類比賽,激發內啡肽的產生,讓學員們不斷在比賽過程中產生成就感,用成就感驅動學員持續學習的興趣。

成就感之外

賽事與學習的關聯在於“從做中學”

參加比賽除了可以透過成就感的獲得來維持對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學習的效果。

一方面,根據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羅傑·吉爾曼的發現,人體產生內啡肽最多的區域以及內啡肽受體最集中的區域,正是學習和記憶的相關區域。因此,透過參賽獲得的內啡肽還有一個價值,就是加深記憶,進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另一方面,參加各類賽事對程式設計學習效果的提升也不僅體現在成就感上,更大的程度在於“從做中學”。

在現代教育學創始人之一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從做中學”是其教學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寫道,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就是關於怎樣做的知識,例如怎樣走路、怎樣寫字、怎樣溜冰、怎樣騎腳踏車、怎樣待人接物,等等。

童程童美重新解讀:賽事活動對少兒程式設計的價值,核心就在這一理念中!

因此,教學過程就應該是“做”的過程。“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它使得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絡了起來。在杜威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

研究發現,僅透過聽講與閱讀進行學習,學習吸收率不到10%;透過演示與討論進行互動式學習,吸收率在30-50%;而邊做邊學的專案式學習吸收率則高達70%以上。

小齒輪帶動大齒輪

賽事是學習和應用之間的鏈條

參加各類科技賽事就是一種“從做中學”的過程,在程式設計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知道感測器的原理和使用,學會程式語言中的迴圈和判斷,但這些記住的知識很快就會被遺忘。

但是,當他們運用這些學到的知識點,組裝起一個可以自動前進和轉彎的機器人,透過感測器識別到前方有一個易拉罐,停止前進並放下機械臂夾起易拉罐前進至指定位置,放入目標地點後,完成任務目標,這些知識就能透過這場比賽與實際活動產生緊密聯絡,成為他們的經驗,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和了解。

其實,不僅是在比賽這種場景下,哪怕是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一直在堅持貫徹“從做中學”的理念。例如,我們採用的PBL專案式學習方法,每一節課在知識點的學習之外,都會有一個聯絡知識點的實際成果的產出,每個階段還會有一堂專門的專案展示課,透過展示、交流、自評、小組互評和團隊合作來完成專案,在實現專案的過程中,讓學員將一段時間所學融會貫通,將知識轉化為成果,培養學員的跨學科能力。

童程童美重新解讀:賽事活動對少兒程式設計的價值,核心就在這一理念中!

因此,賽事在童程童美不僅是外界眼中的一項增值服務,更是我們產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將少兒程式設計教育中知識點的學習視為一個小的齒輪,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另一個巨大的齒輪,那麼賽事和各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則是聯絡這兩個齒輪的鏈條。

如果沒有這個鏈條,大齒輪將與小齒輪互不關聯,彼此封閉。只有在兩個齒輪之間連上鍊條,小齒輪才能透過自身的轉動,帶動大齒輪的轉動。孩子對知識的學習,才能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