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比吼叫更具殺傷力的,是這些隱形的軟刀子,第3句至少說過100遍

週末跟閨蜜帶孩子小聚,她吐槽:最近孩子總是有意無意地求證,媽媽,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了?天地良心,我就這麼一個寶貝,不喜歡她喜歡誰!

你說,這跟孩子長大後,不常把愛和親暱掛嘴邊有關嗎?

你看現在你跟DD,你抱他、親他、生氣時耐心哄他,他能直觀的感受到自己被愛著。但孩子大了之後,這些親暱明顯減少了,跟孩子的溝通也擺脫了低齡時那種有耐心的“兒化”式交流,變得簡單粗暴。

我其實是有同感的,尤其是同時養育一個7歲和一個1歲的孩子。

我們每天和孩子相處,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說話”。

無論是講道理、鼓勵、批評還是生氣,我們都會透過“說”這個方式去溝通。

很明顯的責罵我們往往有所察覺,但一些看似不痛不癢的話,實則更具殺傷力,因為傷害並非“立竿見影”,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但正是這些軟刀子,更容易根深蒂固在孩子的心裡。

比吼叫更具殺傷力的,是這些隱形的軟刀子,第3句至少說過100遍

說實話,很多話我也說過,這不前幾天還因為DD發燒,家裡一團亂脫口而出說了CC:家裡已經這麼忙亂了,我已經因為你們累的飯吃不下,覺睡不好了,還不能聽點話、消停會兒嗎?

其實言外之意就是在說CC不懂事,忙中添亂,甚至在打親情牌讓她為了我而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些話往往不會讓她馬上崩潰,卻可以在她的心裡產生一個“疙瘩”,並隨著越說越多、而越長越大。

軟刀子也是刀子,溫水煮青蛙般的劃在孩子身上,終有一日也會傷害親子關係。

今天C媽就這類話進行了統一梳理,我們一起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

再這麼做,我就生氣了/不喜歡你了!

日常生活中,每每管教無力時,我們總會放出一句殺手鐧: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不喜歡你了!

實際上,

這句話並不能提醒孩子自己犯錯了,更不會讓他們去反思到底錯在哪裡,

他們收到的資訊只有一個,媽媽要生氣了,我不能這麼做了,否則就要捱罵或捱打了。這其實是一種

“隱形威脅”

表面上看效果立竿見影,能馬上制止孩子,但其實無異於飲鴆止渴,無法讓孩子真正認識到錯誤本身,只不過是在恐懼中屈服而已。

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形成看臉色行事、討好型人格,

他們根本不會管這件事是否對,只在乎對方是否喜歡或高興。

不僅難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還容易在出現問題時推卸責任。而且,時間一長,孩子還會習得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會

遇事情緒化,在社交中威脅他人。

所以,下次不妨直截了當說原因,就算是一樣會生氣,也請讓孩子明白為什麼生氣,不要再讓孩子把“媽媽生氣”當成做錯事的原因了。

我這麼辛苦這麼累,都是為了/因為你

從有孩子的那一天起我們就為孩子做了太多太多,也犧牲了太多太多。雖然這是事實,但C媽奉勸大家,不要把它掛在嘴邊,甚至從來都不要告訴孩子。

因為這是一種赤裸裸的

“情感綁架”

比吼叫更具殺傷力的,是這些隱形的軟刀子,第3句至少說過100遍

我每天這麼累為的什麼,不就是為了多賺點錢,讓你吃好用好學好麼,你還不聽話,太讓我傷心了!

要不是因為你,我能吃不好睡不好,每天忙到半夜嗎?

如果不是因為有你,我早離婚了/升職了/有錢了,你還天天氣我,想氣死我嗎!

這種話最容易在我們覺得委屈、辛苦、甚至崩潰的時候說出來。但話說回來,這怪得著孩子嗎?他們不是上趕著來的……

或許我們只是在抱怨現狀、發洩情緒,但小孩子並不明白。

他真的會認為自己的出生、存在,是個負擔、甚至是個錯誤,如果沒有自己,媽媽就可以生活的更好。

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潛意識,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僅沒有存在價值反而會帶來麻煩,一旦成為固定的自我認知,

這種深深的無力感和愧疚感,會讓孩子長大後有很高的抑鬱傾向。

所以,無論再苦再累都請忍住,不要讓孩子成為我們壞情緒的消化器。

哭哭哭,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哭有用嗎?回答一定是肯定的,

有用。

尤其女性可能更有感觸,有時候事情並沒有解決,但哭過之後的確感覺好些了。

這就是哭的作用,它是宣洩情緒非常好的一種方式,甚至有可以令人從情緒巔峰冷靜下來的功效。

孩子們經常因為不被允許或自己做不成某事而大哭大鬧。家長們也常常因此而感到煩躁,我們非常希望能夠透過一些方法讓孩子快速停止哭泣。

一旦沒有順利實現,就轉變攻略,改為訓斥:

哭哭哭,就知道哭,哭有用嗎,能解決問題嗎?

比吼叫更具殺傷力的,是這些隱形的軟刀子,第3句至少說過100遍

但其實這樣說有非常明顯的兩個問題。

一.否定哭的作用。

孩子發洩情緒的方式本來就少,加之表達能力有限,哭可以說是他們最好的選擇,如果連哭都不被允許,那情緒就真的只能被壓抑起來了。

二.我們也並不是真的想解決問題,不過是想讓他停止哭而已。

為什麼他們一哭我們就生氣,因為我們對哭鬧有誤會。孩子一哭,就認為“有問題了”,問題是誰造成的呢,誰要為這個“錯誤”承擔責任呢?

很簡單,不是父母,就是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反思是自己的問題,沒吃飽?拉尿了沒清理?冷了熱了生病了?沒照顧好?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哭的原因也越來越多,大人止哭的能力越來越有限,覺得無能為力時,則會將責任推給孩子:太不懂事了!太不聽話了!說了也不聽,太不小心了!

於是他越哭你越生氣,他越哭你越想說他,越想揍他。但實際上我們從一開始就錯了:

哭,根本就沒問題。

我們不能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沒有錯,制止不了的哭鬧,不代表著父母的無能。

孩子無法馬上停止哭,同樣也沒有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不代表孩子故意找茬。

既然都沒有錯,我們為什麼要急於制止,又為什麼一定要找出“罪魁禍首”?

遇上愛哭的孩子,就讓他哭一會兒吧,

哭一哭真的能好一些,情緒穩定了再來解決問題,反而會更有效,不是嗎?

我以後再也不會相信你了

這句話一般是在我們發現孩子說謊或者屢教不改之後說的。

先說撒謊。

3歲以下的孩子,根本不會撒謊。看起來他們在說謊,其實是因為他們沒辦法區分想象和現實的區別。

所以根本不需要說“我以後再也不相信你了”,

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影響孩子的安全感,甚至變得內向敏感、自我懷疑,

因為此時的父母救是他們的全世界。

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不要去管,只要輕輕糾正他們的表述,幫助他們學會區分幻想與現實,可以套用這個句式:“媽媽知道你不想刷牙,不過,你確實還沒刷。”

4歲以上孩子就開始真正撒謊了,如果孩子明知道撒謊是不好的行為,卻還是選擇撒謊,從根本上來說,源自我們不恰當的應對——比如過於嚴厲的管教,讓孩子不敢說實話。

比吼叫更具殺傷力的,是這些隱形的軟刀子,第3句至少說過100遍

而我們的進一步威脅,只會讓他們去撒更高階的謊,

簡單的一句“我以後再也不會相信你了”只會讓問題越演越烈……

再說屢教不改。

屢次說話不算話也令許多父母不能忍。孩子明明都答應了,事到臨頭,說話不算話,你責備,他還胡攪蠻纏的哭鬧。我們氣急敗壞的控訴:

(再一次打了人)我再也不相信你了,以後我就不帶你去遊樂場玩。

(偏要多吃一根冰棒)我再也不信你了,以後一根冰棒都不給你買!

因為食言被父母揪住小辮子嘲諷和挖苦大做文章的孩子,都太可憐了。你覺得是孩子太讓你失望?殊不知,

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自尊給父母錯誤的期待買單。

責備前先自問一句:你期待的自律、守諾,真的是屬於合乎他年紀的期望嗎?

他們原本就不必承擔這個罪名,是我們過高的期待硬把他拉下水。

所以,不要對孩子的承諾太較真,更不要誘導他做任何承諾。如果總是讓孩子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並在事後坐實他不值得信賴,

這波操作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慢慢的,他也會覺得自己是一個說話不算話的人,這會讓對自己產生極大的自我懷疑。

父母有別於孩子最大的優勢,就是我們

有能力更加理性的思考問題,

而不是真的輕信未經過思慮、腦子一熱下的承諾。都說說話是一門藝術,在孩子這裡更是了。

很多隱形的傷害是我們沒想到的,也有一些是情緒驅使脫口而出的,但無論是哪一種,我們都需要去直面它,一下子改掉雖不容易,但可以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像孩子的成長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