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德國哲學家因稱讚孔子被驅逐出境,卻被其他國家盛情邀請

1721年7月12日,普魯士帝國皇家哈勒大學的校長離職典禮上發生了一件事。

離職的校長沃爾夫在典禮上發表了演講,但他的演講內容引起了聽眾的憤怒,很多人沒聽完就怒而離席。

沃爾夫的演講內容迅速擴散到整個歐洲,引起了軒然大波。

三個月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親自下達驅逐令,要求沃爾夫48小時內離開普魯士。

當時德國還沒有統一,沃爾夫離開普魯士後,應邀去了黑森的卡塞爾大學。

卡塞爾大學的學生為沃爾夫的到來而狂熱,卡塞爾伯爵也多次款待沃爾夫。而卡塞爾大學的入學新生,在之後五年增長了50%。

德國哲學家因稱讚孔子被驅逐出境,卻被其他國家盛情邀請

那麼沃爾夫到底講了什麼,導致被驅逐出境,卻又受到了黑森的歡迎呢?韓國政治哲學家黃臺淵教授在《孔夫子與歐洲思想啟蒙》中進行了深入分析。

一、沃爾夫為什麼會被驅逐?

沃爾夫被驅逐是因為他在那天的演講中盛讚了孔子,然後被人告發他是“無神論者”,於是國王就下令驅逐他,否則就處以絞刑。

在演講中,沃爾夫將孔子和耶穌相提並論。他說:

“孔子不僅兼具德行與學識,更是根據神的旨意來到了中國。他從未被空虛的名利所誘惑,終身為百姓的幸福與福祉而付諸努力,始終竭盡全力靠自己的才能造福人間。孔子並非單純的執行了作為師者的職能,而是為了那份職責賦予了榮光,中國人對於孔子的愛戴可與我們對基督耶穌的崇敬相媲美。中國古代的皇帝與帝后們不僅是政治家,同時還是哲學家。在哲學家統治、帝后研究哲學的國家,國民生活幸福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中國的五帝是柏拉圖所說的理想型哲人政治家。”

除此之外,沃爾夫還將孔子儒家哲學和古希臘哲學對比。

“孔子的言行帶給我們的遠比我們從希臘哲學獲得的要多,可謂是道德哲學與國家哲學的寶庫。”

沃爾夫想表達的意思是:中國人從不認可自然宗教和神的啟示,僅憑人類本性力量就能成就高層次的道德哲學,說明宗教不是必需品,只是一個選項。

德國哲學家因稱讚孔子被驅逐出境,卻被其他國家盛情邀請

他的這番言論,在當時的歐洲算得上大逆不道。當時的歐洲雖然經歷了宗教改革,但以新教為代表的教會力量依舊強大,尤其是沃爾夫所在的哈勒大學。

哈勒大學作為皇家大學,在當時被認為是歐洲虔誠主義的堡壘。虔誠主義認為人的理性只有在神的恩寵和啟示下才能擁有,強調人只有透過虔誠的信仰才能成為神之子。

沃爾夫演講的那天,出席典禮的有很多神父,他這些話一出,神父們就坐不住了,很多人憤然離席。

哈勒大學新校長蘭格一直看不慣沃爾夫,這回終於找到機會對付他了。終於,國王腓特烈一世下達了驅逐令。沃爾夫被迫離開自己的祖國普魯士。

二、為什麼孔子在當時受到歡迎?

當時的歐洲正處於一場思想大解放運動中。

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末,將近一百年的時間,歐洲(主要是西歐)發生了啟蒙運動,進行了一場思想大解放。

啟蒙運動主要針對的物件是教會。早在16世紀的時候,歐洲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打破了原有的教會體系。

德國哲學家因稱讚孔子被驅逐出境,卻被其他國家盛情邀請

宗教改革誕生了新教,17世紀,新舊教衝突激烈,最終爆發了三十年戰爭。

這場宗教戰爭給各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德意志各邦國就損失了60%的人口。

人們的精神也受到了嚴重創傷,有識之士開始質疑曾經的信仰,因為無論是新教還是舊教,他們都是用教義在控制人、壓制人,而且彼此仇恨,互相傷害。

於是,啟蒙運動主要針對教會的矇昧主義展開了鬥爭,而孔子儒家哲學是當時最合適的武器。

孔子儒家哲學中最吸引當時歐洲思想家的內容是對人自身力量的認可。

而當時的歐洲在教會統治之下,雖然科技有進步,但最終的解釋還是歸結為神。比如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對科學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牛頓依然認為一切背後是有上帝創造的。

而虔誠主義就明確提出,人沒有上帝的指示,不可能獲得理性。

但沃爾夫讀了儒家著作後,卻發現人其實是可以自己獲得理性的,並不需要所謂的神。

三、最終結局

沃爾夫雖然遭到迫害,但18世紀的歐洲,整體環境跟以前相比還是完全不一樣了,啟蒙主義受到普遍歡迎。

德國哲學家因稱讚孔子被驅逐出境,卻被其他國家盛情邀請

1726年,沃爾夫的這篇演講稿正式印刷出版。普魯士對它禁售,但絲毫不能阻止這篇演講稿在整個德意志境內的廣泛流傳。甚至在1750年出現了英文譯本。

去了卡塞爾大學之後,沃爾夫繼續潛心研究孔子。

1732年,他發表著作《經驗心理學》,將孔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闡釋為最完美的境界。

除了哲學層面,沃爾夫還對孔孟的國家哲學、科舉制度以及官僚制度產生興趣,對中國的私塾、鄉校、大學三個階段的教育,以及天子到庶人的平等教育感到驚歎。

尤斯第在沃爾夫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了近代經濟學和官房學,推出了養護國民的福祉國家概念。用畢生精力推動德國的近代化,引進東亞的官僚制、福祉國家以及萬民平等教育制度。

而下達驅逐令的腓特烈一世,感受到了驅逐事件帶來的壓力。1736年,他重啟了對沃爾夫的調查。調查委員會最後得出結論,“沃爾夫的哲學思想不存在問題”。

1739年,腓特烈一世親自閱讀沃爾夫的著作,並強烈推薦給其他人。

1740年,腓特烈一世去世,太子繼位,新國王就是後來的腓特烈大帝。

德國哲學家因稱讚孔子被驅逐出境,卻被其他國家盛情邀請

腓特烈大帝在繼位前一年就下令廢除了沃爾夫著作的銷售禁令,並讓神學系的學生學習沃爾夫哲學與邏輯學。

腓特烈大帝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讓沃爾夫回國,繼續擔任哈勒大學校長。

歷經17年的漂泊之後,沃爾夫終於凱旋歸國,啟蒙主義在普魯士取得了勝利。

1745年,沃爾夫被拜仁選帝侯授予男爵爵位,成為德國首位因學術工作獲得世襲爵位的學者。

而沃爾夫的學生們則組成了沃爾夫團體,在康德主義出現之前一直風靡德國思想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