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張嘴就想說“不”字?與其全盤否認,不如跟孩子好好說話

小小的孩子總是對世界和身周環境有著大大的好奇,想要站在更高的地方看看那裡的視野是怎樣的,想要摸摸路邊的小狗感受小動物的溫度,想要踩進水坑裡蹦跳跟雨天來個親密接觸。

張嘴就想說“不”字?與其全盤否認,不如跟孩子好好說話

孩子年齡還小,不懂得評估一件事對自己的利害,只是抱著原始的好奇心和想要的心情去做,寶爸寶媽則要為孩子的方方面面考慮周到,既要顧慮安全,又要注意身心健康,孩子的許多提議到了寶爸寶媽這裡都不容易被接受。可是每每開口就對孩子說“不”真的好嗎?

愛說“不”字要當心,孩子這些方面受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不恰當行為做出提前預警,本意是好的,但如果不注意語言藝術和溝通方法,孩子很容易在方方面面受到影響,這些影響有可能會伴隨孩子很多年也難以解決。

1。

人格發展受困,出現討好心態

“我家寶寶可聽話了”,諸如此類的誇獎不少寶爸寶媽總是掛在嘴邊,在外人面前很是炫耀,殊不知,孩子如果對父母有令必行、令行禁止,也不是什麼好事情。

張嘴就想說“不”字?與其全盤否認,不如跟孩子好好說話

習慣於接受指令獲得誇獎的孩子,很可能隱藏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小小年紀就學會了看大人的臉色,做起事來畏手畏腳,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逐漸變得沒主見、性格軟弱,甚至產生討好型人格,給自己帶來很大的精神負擔,總是不快樂。

2。

思維方式僵化,不懂思考變通

人們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家庭環境的潛移默化,對孩子的行為舉止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父母總是一張嘴就說“不”而不給出思考過程和解釋,孩子也會學著做出一樣的事情,對父母的要求直接說“不”,甚至是不經思考地生硬回絕。

張嘴就想說“不”字?與其全盤否認,不如跟孩子好好說話

父母無法找出孩子回絕的原因,豈不知原因並不在於這一次的事件有哪裡讓孩子感到不滿,而是父母日積月累的影響讓孩子不願意去思考。

3。

認知能力受限,探索精神不足

根據埃裡克森人格發展理論,幼兒在一週歲以後開始萌發自我意識,對成年人大包大攬的安排表現出一定的抗拒,開始積極主動地探索世界,從而形成自己的體驗。如果在這個階段達人過多地對孩子的嘗試說“不”,很有可能會阻斷孩子的主動性,令孩子不敢嘗試和探索,阻礙認知能力的發展和自信心的形成。

如何說“不”?嘗試化負面為正面

儘管如此,有些不能做的事情還是不能做,保護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仍然是寶爸寶媽必須要做的事情。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如何巧妙地表達反對意見,讓孩子更能接受呢?

不想讓孩子做什麼事情,多數是出於安全和健康的考慮,比如孩子想要爬樹,父母擔心孩子會摔下來,就會說出“不要爬樹,摔下來怎麼辦”,希望孩子能注意到爬樹是有風險的,需要專注、投入。但反過來想,為了給孩子提這個醒,寶爸寶媽們完全可以換一種說法:“要抓住了,腳下踩穩,如果覺得爬不動了就喊爸爸媽媽。”這樣孩子同樣接收到了危險的訊號,能夠注意自身安全,又不會被打擊積極性。

張嘴就想說“不”字?與其全盤否認,不如跟孩子好好說話

兒童的教育從來都應該以正面教育和鼓勵為主,父母在說出任何一句阻止或批評前,都要先對孩子的行為和想法給予肯定,再指出“美中不足”,讓孩子能夠順利地接受這個指正。

擺事實講道理,讓孩子做選擇

前面說到過,直來直去的回絕會讓孩子也不願意思考,相反,父母的思考習慣也會為孩子培養出愛動腦的好習慣。例如孩子不願意午睡,父母可以幫孩子分析利弊:“如果不午睡,寶寶下午就會很困,沒辦法出去跟小朋友玩。”有時孩子會一時逞能,堅持說自己不午睡也不會困,此時父母可以考慮讓孩子這樣嘗試一次,等到下午孩子困得不行時再提醒孩子,這是今天沒有午睡的結果,這樣,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記住午睡的重要性。

張嘴就想說“不”字?與其全盤否認,不如跟孩子好好說話

另外,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父母幫孩子分析每一種選擇背後的結果,將選擇權交給孩子,同時也能培養孩子對自己負責的好習慣,可謂一舉多得。

清除“可燃物”,設定“隔離帶”

就像消防員撲救山火時會砍掉火勢蔓延前方的樹木一樣,父母不想讓孩子做的事情,不一定非要開口講,也可以直接消除掉這件事發生的條件,這樣可以避免一部分的衝突。

張嘴就想說“不”字?與其全盤否認,不如跟孩子好好說話

例如孩子總是在家裡踢球,弄出很大的聲音影響鄰居生活,非常不妥,家長可以直接把球收起來,帶孩子做一些其他的、安靜的遊戲。又比如孩子喜歡亂翻家裡的櫃子,那麼家長也不需要跟孩子說“不許亂翻櫃子”,直接將櫃子鎖起來就能高效地解決問題,避免說“不”的情境和因此而來的麻煩。

【今日話題】你有張嘴就對孩子說“不”的習慣嗎?小心親子感情受挫,影響孩子人格發展哦,從今天開始努力改善,來分享你的心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