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父母教育方式各不同,孩子需要均衡的愛

前情提要

共讀書名:

《核心天性養育法》

圖書副標:

7個關鍵時期培養與眾不同的孩子

本章重點:

第3章

父母教育方式各不同,孩子需要均衡的愛

正  文

在開始分年齡段談孩子們的核心天性之前,我想

瞭解父親和母親對孩子不同的影響尤為重要。

在孩子們的核心天性發展的過程中,他們需要父母均衡的愛,而且最令他們受益的是父母的養育資源以均衡協調的方式出現,而不是以競爭的方式出現。

回顧我們自己的生活,大部分情況下,和母親聊天談論感情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而和父親聊事情比聊感情容易得多,這與性別不同帶來的養育方式不同有很大的關係。

一般情況下,女性大腦比男性大腦的語言處理能力更豐富,語言中心與情感中心的聯絡也更多,所以媽媽不僅會經常處理她們感情、情緒和人際關係方面的體驗,她們還比爸爸更傾向於幫助孩子感受和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體驗。

因此,在管教方式上,母親傾向於透過強調“

錯誤行為導致的

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

”後果來管教孩子,而父親則會傾向強調“

錯誤行為帶來的

直接後果和社會後果

”來管教孩子,父親在整個管教的過程中或許會跟孩子拉開情感距離。比如,媽媽可能會說:“你對小明說話那麼刻薄,有沒有考慮過他的感受呢?”媽媽的風格是直接想要讓孩子從情緒感受的角度去思考,而父親則相反,他有可能會說“你要是再這麼做就沒收你的手機,到此為止。”父親式的教養通常直接考慮後果,很少停下來“把情感考慮進去”。

如果我們留心觀察,我們或許會知道,

在一些母親或父親元素缺失或被減弱的情況下,孩子的核心天性可能不會充分展現或得不到好的發展。

如果父親或母親在相當長的時間不在孩子身邊,孩子的情感表達、自我發現、人格動機等天性發展的諸多領域都可能無法展開。

瞭解父母親不同的教育方式有助於我們日後更好的配搭和補足,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們核心天性的發展。作者在書中記錄的一些觀點有助於我們參考。

在教養孩子時,母親傾向於:

在長時間的接觸中、同時在生理上和情感上(大量的擁抱、撫摸和交談)形成和孩子的親密聯結。

堅持事必親躬地去滿足新生兒和幼小孩子的需要,從而建立起依戀關係。

相比父親,母親和孩子有更多的身體接觸和心理碰觸,這會幫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和依戀關係。在家庭中,母親可以更多的透過擁抱、撫觸、撫摸等向孩子表達愛。

持續親切地教孩子如何用語言表達他的情感。有些父親也和孩子談論很多親密的話題,但是全世界的母親通常都會比父親在這方面做得更多。

強調透過語言的鼓勵促進孩子的技能和天賦的發展母親偏愛和需要大量的語言鼓勵,她們也傾向於儘可能多的給孩子以語言鼓勵。

母親的語言對孩子有一生的影響,無論年紀多大,無論開心還是悲傷,孩子們都渴望從母親這裡獲得愛、鼓勵和安慰。孩子們從母親這裡獲得愛、在愛裡被滋養綻放、從而學會去表達愛和情感。母親可以透過大量的語言鼓勵給孩子們信心、幫助孩子發展天賦、對抗挫折。

強調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感官發展,也強調其複雜性和多工並行發展。

為了照顧孩子的各種需要而放棄個人日常的獨立性。母親常以複雜的方式同時完成多項任務,包括她們隨即應變的時間表和時刻轉換的注意焦點,這些都是為了設法應對孩子即時的需要。

成為母親後,才發現育兒本就是一份多條線工作,如若想照顧孩子、兼顧家庭和事業,更是需要“多條線工作”的能力。相比於父親,母親能以複雜的方式同時完成多項任務。比如,同時完成陪伴孩子、做午餐、家務處理、寵物餵食、接打電話等事情。因此,母親也會幫助孩子學會充分運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等去完成多項任務。

將孩子視為母親自身的情感延續,出於這個原因,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也會與孩子感同身受。

當有人受到傷害的時候,教孩子表示出同情,即使是要放下其他的目標、遊戲、任務或工作。母親比父親更傾向於鼓勵孩子即刻去理解和減輕這些事情帶來的傷害。

母親會幫助孩子儘快解決內部情感矛盾和壓力,因為孩子對於痛苦和焦慮的既視感會觸發母親大腦中某些化學遞質的釋放,特別是催產素,這會使母親想要儘快地緩解這些症狀,從而促使她主動去幫助孩子,而不是坐視不管。

通常,相比父親,母親能更快捕捉孩子們的情緒和痛苦,這種感同身受的能力也會幫助孩子去表達同情,而不是依舊忙於手裡的事情。

在教養孩子時,父親傾向於:

在瞬間爆發式的接觸中,比如“短暫的拍撫”,混戰類的遊戲上和孩子形成生理上和情感上的親密聯結。

嬰兒成長至兩三歲之後,一般在遊戲中和父親建立起情感上的親密聯結。父親可以多和孩子約會遊戲、在遊戲中建立關係。

注重教給孩子秩序、模式化的思維方式和禮儀。爸爸通常不那麼關心孩子需要的細枝末節,而是更關注孩子在未來生存可能需要的大方向規劃和技能。

促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進行冒險和獨立生活。有不少媽媽也傾向於促進孩子獨立,但是普遍來看看,爸爸會比媽媽更快地推動孩子從家庭中獨立,也更樂於鼓勵孩子“長大”!

相比母親的細節和關愛,父親更宏觀,傾向於在宏觀的事情上抓大放小,教給孩子秩序、規則和技能。相比之下,父親更容易對孩子們放手,教他們獨立,也更喜歡帶孩子們冒險,鍛鍊他們的力量,幫助他們有勇氣、有能力去承擔責任。

教導孩子在更大的社會群體中探尋自我價值。也就是說,較少鼓勵和反思內省而更多鼓勵快速直接的行動。

為了“強調”行為表現而對感情輕描淡寫,甚至冒著可能傷害孩子感情的風險。男性從生理激素和神經系統方面都更傾向於直接對行為進行獎勵,同時他們也傾向於以這種方式刺激孩子發展。

努力從長遠上幫助孩子建立更強壯的感受,即使孩子在當時感覺不那麼舒服。父親不會像母親那麼關心孩子是否“感覺良好”。父親更希望看到孩子身上力量的鮮明展示。這種傾向在他們對兒子的態度上表現得特別突出。

相比母親,父親較少語言上的鼓勵,而更傾向於快速行動和執行後果。也在建立規則、執行後果、獎懲機制等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起更強大的內心、擁有抗挫折能力和力量感。

教孩子“對抗個體和群體的弱點”。男性大腦用於情感加工的血流量低於女性,父親傾向於隱藏任何情感脆弱的表現,也更傾向於透過快速解決問題來避免這樣的弱點。

期待孩子有紀律,並且會去強制執行規則,傾向於提供競賽和技能測試。爸爸比媽媽更有競爭意識,特別是他們堅信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夠在技能測試中勝過對手。

相比於母親的情感表達,父親的情感相對隱藏,也會幫助孩子遵守紀律和規則、學著更冷靜的去處理情緒、觀察“對手”,在競技中取得勝利。

教導孩子犧牲他自己的想法來順從“權威的思想”,直到能夠證明他自己的核心天性已經足夠成熟可靠。儘管確有一些例外的情況,但父親大多比母親更傾向於採用專制的教養方式,並且把這種權威一直保持到孩子成年(通常更多是對兒子),直到孩子證明他自己值得被當做成年人那樣對待和尊敬。

相比母親,父親的權威會讓孩子們產生畏懼感,也會讓父親的肯定顯得彌足珍貴。

總之,媽媽很重要,爸爸也很重要,孩子需要來自父母雙方的均衡的愛。男女性別的互補也使得夫妻雙方成為養兒育女的最佳搭檔。

頻道連載

週四有約,簡單共讀!

感謝大家關注“簡單媽媽”週四頻道,我們將帶您一起從優秀的書籍中學習家庭經營和育兒之道。

父母教育方式各不同,孩子需要均衡的愛

一起來思考吧

1。 成為父母后,在育兒上你和先生的教育觀點和方式有什麼不同?因為這些不同產生過沖突嗎?如何解決的呢?

2。 瞭解完男性女性在思維方式和教育方式上的不同,你有哪些收穫?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才能更好成長

共讀社群

2020年簡單媽媽開設了共讀欄目,我們一共深度閱讀了6本書,寫了37篇書評。後臺不少讀者留言很希望有機會加入簡單媽媽的共讀社群。

父母教育方式各不同,孩子需要均衡的愛

2021年,願我們一起閱讀精品書籍,在文字裡彼此溫暖和連結。愛閱讀的朋友們,可以新增我的微信(

暗號:簡單有約

),申請入群!

父母教育方式各不同,孩子需要均衡的愛

在看

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