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雞娃變虐娃,7歲女兒被親媽當發洩沙包,全職媽媽為何這樣?

2014年,陳某的女兒小陳出生,陳某經常在外地奔波,妻子朱某便全職在家照顧孩子。朱某對小陳十分嚴苛,孩子3歲時,便被要求參加各種興趣班,稍微有點不認真,就會被訓斥毆打。

從雞娃變虐娃,7歲女兒被親媽當發洩沙包,全職媽媽為何這樣?

因為沒有寫好作業、學好特長,孩子被關在房間裡邊毆打是家常便飯,一開始陳某隻覺得朱某對孩子要求較高,只是勸阻而已。後來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淤青和疤痕,還無法消退,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原來可憐的孩子,已經成為了母親的宣洩工具。

近日,陳某向法院提起了離婚訴訟,同時給女兒申請了人身保護令,禁止妻子家暴。在和法官的談話中,朱某承認,自己存在對女兒的家暴行為。

提起家暴,很多人都會聯想到丈夫毆打妻子,其實家暴的受害者不光有妻子,丈夫、孩子、老人也有可能被家暴。都說虎毒不食子,母親的形象在中華文化中一直都是非常慈愛的,但是有的母親則不然,對孩子嚴苛到了過分的程度。前段時間,澳門一個7歲的小女孩覺得自己頭髮太長了,就拿剪刀把頭髮剪短了一點,結果這惹怒了她的母親,小女孩被母親拿竹條打到滿身淤青。

從雞娃變虐娃,7歲女兒被親媽當發洩沙包,全職媽媽為何這樣?

如今內卷這個詞彙的運用程度越來越高,焦慮也蔓延到了教育界。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考上更好的學校,督促孩子學習,給孩子打雞血,讓“雞娃”成為了新的流行詞彙,教育切換成了“軍備競賽”模式——學歷要足夠高,技能要足夠多。

家長們要求孩子讀985、211,讀了本科還不夠,還得讀研究生博士生 ,拿了第一學位再拿第二學位,還要拿各種資格證書,最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們無法同時學習那麼多知識,會出現疲累。

可部分家長不會理解孩子的疲累,有的全職媽媽會認為:我放棄工作,就是為了讓你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你怎麼就這麼不懂事呢?若是爸爸的角色長期缺位,或者無法起到潤滑作用的話,全職媽媽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就會越來越多,血濃於水的親子,會變得比仇敵還陌生,如同上文中的朱某和小陳。

從雞娃變虐娃,7歲女兒被親媽當發洩沙包,全職媽媽為何這樣?

《隱秘的角落》裡,周春紅就是這樣的角色,為了不影響孩子,她沒有正大光明地談戀愛,沒有重組家庭。她看起來對兒子很好,但實際上卻是用自我犧牲和自我感動,綁架了兒子朱朝陽。某天回家後,她給兒子倒了一杯牛奶,當時兒子不想喝,結果她十分生氣,說道:“你必須喝,我讓你什麼時候喝,你就得什麼時候喝”。孩子和父親出去吃頓飯,她會心生不滿,甚至兒子洗澡的時間長了,也會感到不滿。

孩子被窒息的母愛壓得喘不過氣來,眼神是飄忽的,變得敏感而又自卑,像一隻小刺蝟一樣,對身邊的人過度設防,沒有少年純粹的眼神,過早暴露了人性惡的那一面。普通的孩子,或許不會和他一樣,因此走到違法犯罪的地步,但多多少少內心會有一些傷痛,長大以後會不顧一切地想要遠離父母。

一位心理學家曾這樣說: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了,家庭才能快樂。總是在強調自我犧牲的媽媽們,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情緒長期積壓在一起,無法得到宣洩,孩子會成為負面情緒的容納器。這樣一來,孩子會認為媽媽是自己天然的“債權人”,會被迫感激,不敢做真實的自己,這樣的孩子怎麼能成長為一個有著健全人格、對社會有用的人呢?

從雞娃變虐娃,7歲女兒被親媽當發洩沙包,全職媽媽為何這樣?

為人父母的,應該明白一點,那就是對孩子付出的多還是付出的少,其實是可以自己選擇的。想要讓孩子有感激之情沒有問題,但是不能用言語PUA孩子,要用實際行動去引導他們。做一個快樂的媽媽,孩子才能變得快樂。全職媽媽也不要把自己的生活都侷限在小小的家庭中,可以積極參加社會事務。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一新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