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逆商低的人,都是因為缺乏這3種能力:打破“習慣性無助”,從這本書開始

常聽很多家長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的承受力非常差,一點點小事就玻璃心了,變得敏感而脆弱。

這其實就是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不夠,心理學上,我們把這個詞稱之為“逆商”。在我們身處逆境面對困難時,逆商決定了我們是前進還是後退。

逆商低的人,都是因為缺乏這3種能力:打破“習慣性無助”,從這本書開始

今天推薦的這本《逆商》家長和孩子都可以讀一讀,也許會對它有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逆商低的人,都是因為缺乏這3種能力:打破“習慣性無助”,從這本書開始

逆商低的人,都是因為缺乏這3種能力:打破“習慣性無助”,從這本書開始

書出自美國的教育大師保羅·史託茲博士,他用了20年的時間以科研理論做基礎,同時在哈佛、斯坦福等大學付諸實踐,不斷進行研究升級,最終形成了一套特有的逆商理論,並把它寫進書中。

不要感謝苦難,該感謝的是苦難帶來的思考,是思考讓人觸底反彈。

書一開篇,作者就介紹了支撐逆商的三大支柱:認知心理學、健康新論以及腦科學。

逆商低的人,都是因為缺乏這3種能力:打破“習慣性無助”,從這本書開始

逆商低的人,都是因為缺乏這3種能力:打破“習慣性無助”,從這本書開始

認知心理學不僅僅是說我們已經知道的知識,更多的,是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對人的心理活動,而人出於這種心理活動所做的行為。

認知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就是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所想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習慣性地偏向於“做什麼都無濟於事”而選擇逃避退縮。這是現象,而解決方案也很簡單,這時候克服自己的悲觀情緒,積極尋找新的辦法,就能打破無助。

逆商低的人,都是因為缺乏這3種能力:打破“習慣性無助”,從這本書開始

逆商低的人,都是因為缺乏這3種能力:打破“習慣性無助”,從這本書開始

心態積極了,人也就健康了。這部分也就是書裡的第二個支柱——健康新論。

心態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這個也很常見了。史蒂文·洛克博士曾經做過研究,物件是一群哈佛的本科生。這些人中,不乏難堪學業壓力錶現出負面的抑鬱情緒,他們的免疫力要比一般人低,經過檢查,發現他們的白細胞也比一般人減少。這裡有一個迴圈:白細胞減少會導致人的情緒低落,情緒低落又反過來會降低人的免疫力。

這樣看來,保持良好的心態對人的身心都大有裨益。

逆商低的人,都是因為缺乏這3種能力:打破“習慣性無助”,從這本書開始

思想上和心態上都做好準備了,是不是說人就具備逆商了呢?不不不,並非如此,決定人的思維的,是大腦。這也就是第三個支柱——腦科學。

書中巧妙地對腦科學做了解釋——養成一個習慣可能需要21天,但是,改變一個習慣可能只需要一瞬間:畢竟你不碰滾燙爐子這件事,你只用了不到一秒。

你看,人的大腦會根據身體的反應瞬間改變人的習慣,也就是說,逆商可以在一瞬間就被刺激出來。

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是由會主導習慣,這也就是21天習慣的來由:反覆地做一件事,時間到了,大腦就會形成習慣,不斷強化。

總結一下逆商的三個支柱是這麼聯絡的:打破固有的思維成見主動尋求突破口,調整自己的情緒,以一個積極飽滿的心態來面對困難,除此之外,根據具體情況培養自己的習慣,三管齊下解決問題。

逆商低的人,都是因為缺乏這3種能力:打破“習慣性無助”,從這本書開始

逆商低的人,都是因為缺乏這3種能力:打破“習慣性無助”,從這本書開始

作為父母,對年紀小的孩子自然是要引導的,而且培養孩子逆商這件事,越早進行越好。

這裡作者舉了個自己的例子:有一天保羅發現兒子拿到了自己學習能力的成績單,很不高興。

保羅進行的第一步:傾聽。聽孩子說話,根據孩子的反應判斷孩子的逆商情況從而進行調整。

第二步:詢問。孩子表示很困惑,於是保羅就問他:這個測試是什麼意思,上面的數字有什麼意義,幫助孩子認識到問題的關鍵所在。

逆商低的人,都是因為缺乏這3種能力:打破“習慣性無助”,從這本書開始

這個思考的過程孩子勢必會有領悟,而最後呢,就採取鼓勵的態度而不是說教的口吻。

事實上,挫折是常事,如果父母對培養孩子的逆商無所適從,那就從讀這本書開始吧。

我是橙哲學堂一顆大橙子,國際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