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評論丨生個孩子不玩將毫無意義?他們不是玩具是人

為什麼要拿孩子當“低等生物”看待,故意衝擊他們的觀念,然後看他們大的情緒起伏?

近日,兩個相似的話題登上熱搜。一個是姥姥送的兔子被媽媽當成食材給殺了,還燙毛削皮,7歲男孩絕望拎著“白條兔”,在風中崩潰大哭。另一個是廣東兩萌娃把大閘蟹當寵物,見爸爸煮熟端來邊吃邊哭,哭得聲嘶力竭。爸爸故意問大閘蟹是什麼味道,孩子回答說:“香的味道。”

畫面裡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影片配的BGM卻是喧闐聒噪的歡快音樂和誇張的罐裝笑聲,這或許就是傳說中的“悲歡並不相通”。特別是,第二則影片還有一個自以是的“真香”轉折,故意引誘孩子暴露出人性短板。

評論丨生個孩子不玩將毫無意義?他們不是玩具是人

↑網路影片截圖

就像網友所說:乍一看挺有意思,可是小朋友對這個大閘蟹付出了感情,它就不僅僅只是一隻大閘蟹了,就差那麼一口肉嘛?非要將這惡搞襲向毫不設防的孩子?似乎如今這種惡搞孩子的影片,或者自曝其短的影片,成了某種流量密碼:看著萌萌的孩子突然被拋置到成年人設計的倫理陷阱當中,看著孩子心慌失措、崩潰無助,得到某種莫明其妙的成就感。但是,為什麼要拿孩子當“低等生物”看待,故意衝擊他們的觀念,然後看他們大的情緒起伏?

事實上,“生個孩子不玩將毫無意義”的觀念儼然成了一種流行梗,個別家長爭相曬出這種“惡搞”影片。但是,孩子是個人,不是任何人的“玩具”,當然也不是父母的玩具。紀伯倫的詩裡講:“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透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為人父母,面對孩子或蠢或萌或可笑,或者幼稚的樣子,需要時時念起這句話——“你的孩子,卻並不屬於你”。父母的撫養不是恩賜,相反,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也是對父母的考驗:他們需要感受到愛,而不是捉弄;需要感受到關心,而不是控制;需要感受到幫助,而不是嘲笑。

孩子的童年真的很短,他們幾乎要用一輩子去感受競爭的激烈、社會的殘酷、話語間的明槍暗劍、橫飛逆來的摧折,那麼,請讓他們在童年時多一些單純、清澈,讓他們有明媚的眼眸,有潔淨的心靈,要讓孩子懂得愛、關心、幫助,知道燕子會歸來,懂得小青蛙也會痛,缺少澆灌的花會死去,相信白雪公主以及很多美好的東西真實存在,而不要過早把殘酷、暴戾教給他們。

“生個孩子不玩將毫無意義”這個梗裡,滿滿都是足以把自己扎出血的倒刺。柏拉圖說,小孩子害怕黑暗很正常,可怕的是成年人害怕光明。當大人早早地把寵物當成食材的殘忍教給孩子,並且拍成賴以取笑的短影片時,並不知道在孩子的內心產生了怎樣的驚濤駭浪。

也許,很多年以後,在ICU外,一箇中年人毫不糾結、“人間清醒”地簽下“放棄治療同意書”時,病床上的那位老人還會想起那個讓孩子情緒崩潰的下午,耳朵裡會迴響起油膩的罐裝笑聲。

孩子不是玩具,不是道具,不是寵物,他們是人,和你我一樣的人。讓我們把孩子當成人來尊重。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克鮮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評論丨生個孩子不玩將毫無意義?他們不是玩具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