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你好,李煥英》,在媽媽眼裡,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優秀?

善於發現孩子的優勢,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去年,這樣一則報道出現在了熱搜榜上:

4歲女孩全國跳繩比賽連奪7冠。

據悉,小女孩叫於璨伊,年紀僅有四歲零七個月。她剛剛在全國少兒跳繩俱樂部盃賽網路影片大賽中,成功拿下了七個專案、五週歲以下組的第一名。目前最好成績更是達到30秒130次。

面對此景,部分網友便感慨道:“

別人的四歲到處拿冠軍,我的四歲還在到處玩泥巴

。”的確慚愧,小貓那個年紀也還在尿床呢。

璨伊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實屬不易。

其成長的背後,離不開這對“專業的教練”和“負責的導遊”。正是在父母的陪伴和指導下,跳繩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璨伊的父親叫於大偉,是中國跳繩國家隊教練兼隊員。關於孩子的天賦培養,他說道:“我不在意孩子有多優秀,畢竟四歲的孩子不需要多優秀,而是這種培養方式很好,把體育讓孩子當成了樂趣,孩子身心都會成長的很好!”

的確,每個孩子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著自己的天賦與特色。沒必要僅用分數這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的孩子,這往往只會泯滅掉孩子的個性與天賦。

有人就適合讀書,有人就適合搞體育,有人就適合經商,有人就適合搞藝術。

璨伊能夠做到全國跳繩比賽連奪7冠,這也說明了:

善於發現孩子的優勢,是每個父母要做的功課。

刻意練習:所謂的天才,也是這麼練出來的

不管在學生時代,還是在社會某些行業,我們身邊總有幾個“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傑出程度讓人感到炫目。

他們為什麼如此優秀?部分小夥伴可能會說,這類人天生就是做這一行的料。

對於“天才”的定義,愛迪生便曾留下這麼一句廣為傳頌的話語:

天才就是

1%

的靈感,加上

99%

的汗水。

《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埃裡克森,研究了許多被稱為“天才”的人,發現那些人並沒有憑空而來的天賦。相反,每個領域最傑出的人,往往是練習時間最久的那個人。

心理學家把這一概念簡稱為:刻意練習。

兒童文學作家冰心曾說: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她的芽兒,侵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周杰倫在參加某期綜藝節目時,便坦言童年時期的練琴心酸史。

從4歲學琴的他,需要每天練習2個小時,媽媽還會拿著藤條一旁督促。每當窗外聽到其他小朋友的嬉鬧聲,內心會十分痛苦,根本不懂學鋼琴的意義到底在哪。

長大後便體會到媽媽當初的良苦用心,從《聽媽媽的話》這首歌中的“長大後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我跑得比別人快,飛得比別人高,將來大家看的都是我畫的漫畫,大家唱的都是我寫的歌”就能看出他的敬意。

如今的周杰倫名利雙收,不僅有了閱歷和成就,也有了妻子和孩子。而這一切輝煌的背後,便是透過時間沉澱日漸磨鍊而出的。

先嚴後寬:孩子的行為可約束,而不是可壓制

知乎上有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對孩子,是嚴格一點好,還是寬容一點好?

個人很贊同某個高贊使用者的觀點:

對於孩子行為上的控制應該先嚴後寬。人生就像RPG,隨著時間的增長,可掌握的技能逐漸純熟,可適應的環境逐漸增多,可活動的範圍逐步擴大。所以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有一個相對偏嚴的約束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保護,而不是壓制。

在網際網路時代中,某些軟體未設有年齡化限制,可以讓孩子玩上一整天,不過接受的卻是一些無用資訊,甚至垃圾資訊。

加上部分家長的讓步、給予孩子更多的遊戲時間,這樣長期的低階快樂教育更會讓孩子陷入惡性迴圈中無法自拔。

而對孩子嚴格這件事情,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有好處的。即使每天挑燈夜讀,沒有寒暑假和節假日,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但當如願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時,對孩子的苛刻管教便是值得的。

兒時的短期痛苦,換來的卻是長期的快樂。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

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對孩子們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暱、溫存和睿智,嚴厲與

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

本文為星貓快樂匯原創,我們有趣有料,不驕不躁,做更多家庭的高質量陪伴者,在養育孩子的路途中,與你一起發現孩子的美。

《你好,李煥英》,在媽媽眼裡,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