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經常被催促的孩子,未來將充滿隱患

經常被催促的孩子,未來將充滿隱患

大人有大人的方式,孩子有孩子的節奏。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需要更多的耐心,允許孩子慢慢來。

——鹿媽

◆ ◆

作者 | 錢志亮

日本教養雜誌《AERA with Kids》曾經做過一個調查。

調查顯示,有高達80%的父母每天多次對孩子催促“快一點”,頻繁催促的頻率集中在早上出門時、晚上孩子寫作業時、收拾玩具時、洗澡時、睡覺時……

孩子的催促、磨蹭,幾乎可以說是最讓家長頭痛、卻又束手無策的問題,除了一遍遍催促,好像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然而,催促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你真的瞭解嗎?

慢,是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

生活中,家長常常嫌孩子慢、磨蹭,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

然而很多時候,這種怒火、不耐煩,

來自於用成人的思維看待孩子的問題,甚至慣性地用成人的節奏去要求孩子。

但這不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

孩子在1-6歲這個階段,處於探索認知的關鍵期,他們對各種事物都充滿好奇,總想著看一看、摸一摸、放嘴裡嚐嚐,用自己的方式擺弄一番。

這個看、觸、嘗的過程,就是孩子思考和認知事物的過程,也是鍛鍊孩子專注力、想象力、動手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時間。

而且,孩子小的時候,各項能力發展還不充分,很多在大人眼裡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孩子做的時候卻沒那麼容易,所以需要更長的時間。

經常被催促的孩子,未來將充滿隱患

比如2歲的孩子吃飯慢吞吞,一口飯放嘴裡嚼好久,可能是在仔細品味食物在嘴裡的變化和味道,他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樂趣;

比如3歲的孩子起床穿衣服磨磨唧唧,可能是他對穿衣服的方法、步驟還不夠熟練,需要更多的練習才能提高速度……

在這些過程中,

如果家長總是催促孩子,就打斷了孩子認知和探索的程序,也容易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和興趣。

誠然,如今社會節奏快,家長們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忙碌和操心,確實很難有那麼多時間等著孩子,但還是希望家長能夠多尊重和理解這些成長規律,多點耐心,允許孩子慢一點。

不催促孩子,他才會有更充分的發展空間,找到自己的內在成長節奏,為日後的自主學習、實踐打下基礎。

經常被催促的孩子,未來將充滿隱患

家長越催,孩子可能越慢

記得之前有一位家長跟我講過她催孩子的後悔經歷——

她家兒子從小就是個慢性子,吃飯、寫作業時不是跑神就是玩玩這個、摸摸那個,不能專注在一件事上。

看著孩子這個樣子,她又著急又生氣,經常朝孩子發脾氣、催孩子快點。

可是直到孩子上到初中,情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現在孩子整個人看起來就缺少活力,反應也很慢,跟他說句話半天等不到應答,寫作業、什麼時候睡覺這樣的小事,不催孩子就不動……

越催孩子越慢,越懶散,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因為當父母常年嘮叨、催促,孩子漸漸會習慣這個模式,甚至開始依賴父母的這種“催促”指令——等催了再說。

與此同時變得不愛思考、責任感降低,自我管理能力低下。

還有的孩子,隨著成長,會在父母不耐煩的催促下產生叛逆心理:你越催,我越不動,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壞習慣。

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說:

“依賴性人格的孩子,因為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覺自己是‘壞孩子’,失去自信;而反叛性人格的孩子,卻只會越來越無視父母,變得自私冷漠。”

催促最終很可能會造成孩子急躁馬虎、缺乏自信的性格缺陷,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經常被催促的孩子,未來將充滿隱患

人只有自己真正想改變時,外在給一個助推力,他才會發生改變。

否則,所有的外在刺激,都對他產生不了太大影響,有時反而會帶來負面效果。

對於會影響到生活、學習習慣養成的“慢小孩”,如果不催促,應該採取怎樣有效的方法呢?

1.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找到問題的本質

比如像上文說的,孩子起床穿衣很慢,是還不夠熟練,那就可以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練習的機會,自然而然會得到提高。

家長不能嫌慢,就幫孩子穿,越俎代庖。

如果孩子寫作業慢,可以多和孩子溝通,瞭解情況,看看是不是知識掌握不牢影響做題速度,還是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導致孩子自信心不足,因害怕而拖延。

只有找到孩子磨蹭的根源,再“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總之,家長要和孩子建立起合作關係,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催他、批評他。

經常被催促的孩子,未來將充滿隱患

2. 其次,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孩子2、3歲的時候,其實對於時間、快慢是沒什麼概念的。

家長總是急著趕緊做完這件事,然後才能做下一件事,可是孩子是不理解的,為什麼一定要快點。

當孩子5、6歲的時候,對於時間的長短也沒什麼明確的感覺,但從這時開始,

可以訓練孩子對時間的感知和掌控。

帶孩子去商店挑選一個他喜歡的鬧鐘,教他認識時間。

生活中,多用具體的時間名詞,比如“再玩10分鐘”、“還有兩分鐘就能到學校”、“5分鐘洗漱好,時間到了喊你”等等,代替“一會”、“馬上”、“不久”等籠統模糊的表達。

此外,還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計時的遊戲。

例如,1分鐘內,看誰拿到的積木多;或者給孩子佈置規定時間的任務,比如5分鐘內拼好一個拼圖;半個小時內完成作業等等。

這樣一來,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積累經驗,對於早晚、5分鐘、半小時、一小時等時間段有清晰的認識,有利於他更清楚地感知時間。

慢慢地放手,多給孩子自己掌控時間的機會,有了自主感,他會更主動自覺。

經常被催促的孩子,未來將充滿隱患

3. 培養規律生活、學習的好習慣

3歲以下的孩子,主要在規律的生活中感受時間,對於他們來說,好的時間管理就是在固定的時間吃飯、睡覺、遊戲。

隨著孩子的成長,也可以制定適宜的作息時間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大概用多久。

規律性的生活,會讓孩子覺得每一天都可以預期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和時間意識,並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經常被催促的孩子,未來將充滿隱患

在具體的事情上,用規矩代替嘮叨和催促。

比如孩子吃飯的時候邊吃邊玩,可以和孩子、家人約定好,吃飯的時候必須都坐在桌子上,吃完了才能去做別的事情。

還可以運用“自然後果法”,讓孩子體驗磨蹭的後果,比如起床磨蹭會導致遲到,寫作業磨蹭會耽誤晚飯和睡覺時間等。

讓孩子在實踐和經驗中,逐漸調整自己的節奏,養成好習慣。

4. 家長做好榜樣,給孩子帶來積極影響

有一句話說,當你改變不了一個人的時候,可以影響他。

父母的示範和榜樣作用,對孩子的成長是有深遠影響的。

在孩子磨蹭這件事上,家長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用自身的行動來促進孩子做出主動改變。

比如孩子睡覺前總是磨磨蹭蹭,家長可以提醒一下孩子,然後自己洗漱好上床睡覺,孩子看在眼裡,就會被帶動。

孩子平時行動慢,家長可以做好自己,有效率、有條理,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模仿並養成這樣的行為方式。

總之,對於孩子的磨蹭、慢節奏,想改變是有跡可循的,需要家長對孩子有足夠的觀察和了解,並願意學習、調整自己的引導方式。

催促孩子,反而是最無效、不可取的一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本文圖片來自於圖蟲創意。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

設為星標

”★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經常被催促的孩子,未來將充滿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