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鄰里老交情不因“搬離”而淡漠

老弄堂裡拎著痰盂罐,晾衣杆上飄著“萬國旗”……上海現有幾十萬平方米的二級以下舊裡,可能出現類似畫面。舊改,是許多人的共同期盼。今年計劃成片改造70萬平方米,約3。4萬戶市民有望開啟美好新生活。有人擔心,溫暖的煙火氣會隨城市更新而逐漸淡去。對老屋的留戀和對未來的期望,有矛盾嗎?

鄰里老交情不因“搬離”而淡漠

住棚戶區。翻蓋過的兩層樓,層高很低,在一樓永遠站不直,手腳並用爬到二樓,踏上脆弱的木地板,一走全家都在晃。馬桶和痰盂是標配,有一次看球太激動,不小心踢翻了二樓的痰盂,讓樓下的表哥至今心有餘悸。老房子的隔音效果也比較搭漿,阿姨訓娃、夫妻吵架,甚至老爺叔咳嗽,都能聽見。那些雜亂噪聲,早已飄散遠去,印象更深的,是鄰居們親切的問候聲。

抬頭不見低頭見,大家常走動,關係熱絡。對門阿婆香噴噴的薺菜大餛飩、隔壁阿叔廠裡透心涼的冷飲水、弄堂口躺椅上搖蒲扇拉家常的消夏時光,都是難忘的煙火氣和人情味。人生中第一次看足球實況,1990年世界盃決賽,要感謝弄堂裡一位大哥“鼓動”。半夜三點,睡眼惺忪,出門五步,就是弄堂。一臺18吋彩電熒光閃爍,高高矮矮的板凳上,滿是興奮的眼神……那熱火朝天的氣氛,讓不到10歲的我瞬間清醒,從此愛上了看球。

當年舊改搬家前,年過八旬的奶奶很不捨。家人都生怕她突然搬去全新環境會手足無措。但喬遷新居後,老人適應得很快。不用再倒馬桶、爬樓梯、生煤爐,下雨天也不會再漏水,逼得全家一起來“洘浜”。想想也是,更舒適、便捷、現代化的新生活,為什麼不愛呢?

小姑在棚戶區長大,雖搬離多年,但現在還經常在朋友圈裡曬圖,與老鄰居們一起唱歌、跳舞。歡聲笑語中,那些生動的臉龐,一如當年在逼仄弄堂口玩鬧的模樣。鄰里之間的老交情,沒有因物理空間的分散而淡漠。煙火氣不只屬於破舊里弄,還可以彌散到手機微信群、老年活動室、社群文化中心、綠樹掩映的小區步道,乃至每一個老友相聚的日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