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合肥的“煙火”

本文轉自:安徽日報

傍晚,到中市街(原來的中菜市)、淮河路、撮造山巷閒轉一圈。華燈初上,人氣漸起,到處是年輕的面龐,讓人感覺到一種勃然的生機和誘人的“煙火”。

我說的“煙火”自然是煙火氣。那種市井的、有溫度的氣息,氤氳在各種形式的早點攤裡,在琳琅滿目的菜場裡,在夜晚的小吃攤和飲品店裡,當然也在每一個家庭香氣四溢的廚房裡。合肥的“煙火”,在新城區一般偏於菜場、小吃攤和各家各戶的廚房,而老城“煙火”幾乎散佈在城區的各個角落。如果你有時間在老城區走走看看,會有更直接的感受和體驗。

煙火氣需要時間的小火慢燉,甚至需要幾代人的沿襲呵護。有時候人們說某個地方沒有人氣,說的就是缺乏煙火氣。一些顯得破舊的街巷花費重金翻修改造後,變得行人寥寥,大家就說人氣沒了。“煙火氣”這東西聚攏起來不容易,沒準會在旦夕之間喪失殆盡。所以,老城區的街巷和小區雖然大多都歷經風雨,變得老舊,但輕易動不得,這方面的經驗教訓不少。

近些年來,合肥老城區街巷和小區的改造,摒棄了那種大拆大建的簡單粗暴做法,因地制宜進行設計和施工,出現了不少成功案例,最突出的地方,不是煥然一新,而是煙火氣依然,甚至超過了以往。

某天,我在廬江路上騎行,忽然發現路邊多了一些很有格調的花壇,多品種花草有機混搭,與之渾然一體頗有創意的金屬小品,無不顯示出品位和用心。最讓人稱許的,是那些看似不經意間形成的錯落有致的高低平臺,可坐、可靠,讓疲憊的身體得到休息,讓自己從一個行者變成一個從容的旁觀者,看車輛和行人來來去去,安靜而順暢。這對於那些老者,那些私語者,那些手機的傾聽者,都是自然而然的選擇,而自然舒適,不正是一座城市最讓人稱道的生活體驗嗎?

有人會說,所謂“煙火”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是吃,有很多人經營著各色小吃,有更多的人圍攏過去,品嚐、分享,美食支撐著市井的喧鬧和煙火氣。

我曾經見識過淮河路北側撮造山巷夜市美食的粗獷和熱烈,看到它被升級改造的時候,免不得有些擔憂,在硬體的高大上與煙火氣之間,老百姓更看中後者,鮮亮的外表永遠不如熙攘鬧騰的氛圍能擊中百姓的喜好,帶來真切而極富魅力的人間歡欣。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似乎什麼都沒變,而實際上到處都有改變,有細節、有風格的一條全新的撮造山巷,我發現所謂用心和匠心,不僅在於工程質量優不優、外觀設計“潮”不“潮”,關鍵還在於商家和市民們是否認可,有人開張迎客,有人趨之若鶩,那麼人氣和煙火氣,都不在話下。

當商業特別是餐飲小吃業聚攏著老城煙火氣的時候,大多數普通市民更在意生活質量和便捷程度。合肥這些年一直在進行老舊小區和后街小巷升級改造,就是想做好這件事。

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是重點,相關網點的最佳化改造同樣不容忽視,否則就會失去生活的便利與悠閒,那種簡單的合併同類項、大而全的商超模式,遠沒有家門口小門小臉的便利店來得親切實惠。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的變化和調整,臨街的早點店和快餐店越來越多,在老城工作和生活的人們舒適度提高了很多。

老城裡充滿了老舊的房屋,改造之後依然如此。但環境的變化,讓老舊的建築成為一種特色甚至風景,支撐起風景的,是那嫋嫋升起、綿綿不斷的生活的氣息。我想,這樣的氣息彙集在一起,應該就是能夠滋養人、留住人的“煙火”合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