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不和旁人生氣,不和家人生氣,不和自己生氣!

一條蛇爬過一根鋸子,不慎被割傷,它很生氣,轉身狠狠地咬住了鋸子。結果不出意外,嘴被割破了。

蛇憤怒了,它認為鋸子在攻擊自己,於是它用整個身子纏住鋸子,用盡全身力氣想令其窒息,或許這條蛇到死都沒明白,真正害死它的並非鋸子,而是自己的壞情緒。

控制不了情緒,它就會吞噬我們自己。放眼過去,那些取得成就的人,都懂得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因為他們會判斷怎樣對自己有益,而不是憑著自己的性子做事。情緒人人都有,將它爆發出來是本能,而妥善控制好則是一種本領。

情緒若不加以控制,任其肆意發展,就會變成洪水猛獸,吞噬掉所有美好與幸福。

不和旁人生氣,活出修養

畫家陳丹青說:“我幾乎從來不生氣,因為我認為沒必要,有問題就去解決,不要讓別人的錯誤影響自己。”

《莊子·山木》篇中有一個故事。一個人在乘船渡河的時候,眼看迎面一艘木船要撞了過來,這人喊了幾聲沒得到迴應,於是憤怒大罵船裡的人,結果撞上來的是一隻空船,剛才還滿腔怒火的人,脾氣瞬間消失了。

這個人生氣的原因和撞船無關,和船上的人有關,這是認知決定著的情緒。

費斯汀格法則指出: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換言之,生活中只有10%的事情是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都是我們的認知,它是可以改變的。

季羨林和臧克家在飯館吃飯時,曾發生過一件事。

季羨林因為幫忙扶起一個摔在地上的孩子,而被孩子媽媽誤以為在欺負小孩,“一個大人幹嘛欺負小孩?要是我兒子受傷了,跟你沒完!”

周圍的顧客看不下去,指責女人蠻不講理:“是孩子自己摔倒了,這位先生好心幫你扶起他,你怎能不問青紅皂白就罵人呢?”女人這才悻悻地走了。

事後,臧克家問季羨林,明明被誤解了,為何不還嘴?

季羨林笑著說:“和一個罵你的人爆粗口,接下來就是無休止的爭辯,這是一個不好的開始,我不回嘴,就斬斷了這個不好的開始。”

開口罵人的一方,其實是變相承認了自己的失敗。我們不還嘴就是勝利,既然勝利了,為什麼還要和她鬥氣呢?

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生氣,其實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若無其事才是最狠的報復。

我們對事件有什麼樣的認知,決定了我們有怎樣的情緒。

不和家人生氣,活出舒心

在一次訪談中,主持人問周國平:“為什麼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這位一向儒雅的哲學家卻說:“其實這個錯誤,我也常常犯。”

周國平還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真正有教養的人,不會把禮貌尊重只留給外人,也不會把脾氣暴躁留給最親近的家人,再煩躁,也要給家人留一些溫情;再難過,也要給家人留一個微笑。

家是溫暖的港灣,不是出氣筒,把消極的情緒攔在門外,生活才能活出溫暖舒心。

如詞人晏殊所寫:“滿目青山空念遠,不如惜取眼前人。”

有時我們將生命中的過客百般關懷,卻對一輩子會陪伴在身邊的家人亂髮脾氣。

但不管外面的世界是多麼的紛繁複雜,家永遠是那片治癒你的淨土,家人才是值得我們一生珍惜守護的人。

而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對家人有所虧欠。趁一切還來得及,讓最愛的人,看到我們最好的模樣。

不和自己生氣,活出自在

胡適先生說,“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

和自己生氣是自尋煩惱,既苦了自己,也難為別人。自己氣自己,大多時候是自己無能的憤怒。

在經歷挫折不順時,與其自顧自地生氣,不如把握住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提升自己的實力。

《資治通鑑》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師從鬼谷子,學成後遊歷各國,期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初至秦國自薦便被拒,而後輾轉六國,主張皆被棄之如敝履,他只好心灰意冷地回到家。

但他沒有生氣自己無人賞識,而是連夜苦讀“錐刺股”,鑽研謀略之道。

學有所成後,蘇秦再次出山遊說列國君主,推動六國合縱聯盟結成。

彼時,他身掛六國相印,統帥六國聯軍,秦軍十五年未敢踏出函谷關。

生氣代表有“力量”,化解“生氣”最好的辦法就是“爭氣”。

真君子從不將自己沉溺在生氣懊悔的情緒之中,而是在實力上爭高下。

格局越大的人,越不會和自己鬥氣,而是會和自己鬥志。

本文來源網路,僅做公益分享,若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