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玫瑾:孩子的問題多是大人造就,要孩子改變,大人要先改變自己

你好呀,我是書​研​。在這裡,我們一起聊讀書育兒,聊愛與成長。

父母重視構建良好親子關係,就是在為孩子的未來添磚加瓦。

01

兩個多月前的一篇文章“伴君如伴虎”,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哪個父母不曾小心翼翼過?,最近頻頻收到讀者留言。

其中,有好幾位讀者認為,

父母與青春期孩子關係的惡劣,憑什麼都說是父母的責任,要求父母去改變?

李玫瑾:孩子的問題多是大人造就,要孩子改變,大人要先改變自己

我想,但凡會有此疑問的父母,他們可能

都不曾真正地深刻地去反思過自己

吧!

李玫瑾教授在新書《心理撫養》中有言:

“孩子的問題多是身邊的大人造就。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如果要孩子改變,大人要先改變自己。

在《改變1%,人生從此大不同》一書中也說道:

“如果事情要改變,我就必須改變”。

由此可見,別說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就是在別的其它事情上,要讓一種人際關係或者現實處境發生改變,首先要改變的就是自己。

自己不改變,一切都不會改變。

李玫瑾:孩子的問題多是大人造就,要孩子改變,大人要先改變自己

好,言歸正傳,我們回到與青春期孩子的話題中。

02

為什麼孩子小時好好的,一進入到青春期就變成了叛逆少年,與父母處於水火不容的境地裡?

孩子的內在需求被父母過多的壓制

這份壓制大多來自父母言語的叨嘮和無意識的嘲諷,以及對孩子的管教太過嚴厲,經常用指令化的口吻命令孩子等。

比如,在孩子小時,常限制孩子這不可以做,那不能玩,沒達到父母的要求就會被責罵。

那時的孩子由於自己小、很弱,他只能按照父母規定好的去做,哪怕有負面情緒他也只能自己受。

可一旦到了青春期,孩子的

個子長高了

,他的

獨立意識開始萌芽

。當

他再面對來自父母如往常一貫的語氣和態度時,他會選擇反抗,堅決地與父母對抗到底。

這些反抗,既有孩子被壓制得太久,他內在的需求和情感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釋放,也有想要獨立的個人意願。

李玫瑾:孩子的問題多是大人造就,要孩子改變,大人要先改變自己

父母忽視了與孩子良好親子關係的培養

海藍博士說:

“你和孩子的關係決定孩子會不會聽你的,聽多少。要管教孩子,就先和孩子搞好關係”。

良好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基礎

,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是不會聽父母的。如果聽,那也只是一種假裝。

英國作家、心理治療師菲利帕·佩裡說: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對孩子一生有著深遠影響。然而在很多家庭中,這種關係經常出問題,令人痛苦,甚至很難再回歸正常” 。

菲利帕·佩裡的這段話說出了現今很多家庭存在的親子間關係惡劣的問題。

李玫瑾:孩子的問題多是大人造就,要孩子改變,大人要先改變自己

在孩子小時,父母忽視了與孩子良好親子關係的構建,處處以自己的權威與感受為先,不在意孩子的感受。

等到了青春期,孩子反抗了,

父母再想以從前慣有的方式與孩子相處互動,只會是劍拔弩張 ,一發不可收拾。

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提到:

“孩子的許多問題並不是在青春期才發生的,青春期不過是過去遺留問題得以顯現的階段 。如果我們能夠深入瞭解一個孩子,給予孩子更加獨立自主和表達自我的機會,而不是像童年時那樣嚴厲監視、限制自由。那麼在孩子的青春期,我們將看到他們更好的表現”。

一直都很認同俞敏洪的那句“

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只要把家長教育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

,這句話我在文章中也曾多次提到。

古語云,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因此,當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各種問題,叛逆得不像話時,你可以指責、埋怨,說都是孩子的錯,

但更重要的和最需要去做的則是,你要去深刻的反思自己。

李玫瑾:孩子的問題多是大人造就,要孩子改變,大人要先改變自己

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從與孩子惡劣的關係中脫身出來,得以

看見整個關係的全貌,並找到問題背後的根源

,從而解決問題。

03

父母與青春期孩子關係的緊張、崩潰與挫敗,說到底是

父母與自己關係的撕裂

當父母不能很好的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既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緒,也看不見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還覺察不到孩子的感受時,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就依然會是自動化的反應,結果就不會變好。

李玫瑾:孩子的問題多是大人造就,要孩子改變,大人要先改變自己

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影印機,孩子是影印件。

還是那句話,

父母不先改變,指望青春期孩子先改變,那大機率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