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不只是歐美市場和MyHeritage,印尼華人也想靠技術尋根問祖

還記得前段時間霸榜美國 iOS 免費總榜的「MyHeritage」嗎?雖然靠的是“讓老照片動起來”的噱頭趁當時的換臉熱潮登上的榜單,其實「MyHeritage」是一款幫人們建立 Family Tree 的 App。而有這種習慣和傳統的市場,現在看來不止於歐美,印尼的華人也想靠技術尋根問祖。

不只是歐美市場和MyHeritage,印尼華人也想靠技術尋根問祖

作者:Randy Mulyanto,Rest Of World 專欄作者,曾為半島電視臺、BBC、日經亞洲等媒體撰稿。

編譯:索菲亞的燕窩

知道自己從哪裡來,這不僅僅是一個哲學問題,也吊起了大家在實際生活中尋根問祖的興趣。

近日,以「MyHeritage」為代表的各種家譜調查網站/App 在歐美市場藉助最新的 AI 技術火了一把。這些網站/App 能夠在為使用者尋找祖先的同時,還能將老照片合成生動的面容,讓技術傳遞親情並重塑記憶。

不只是歐美市場和MyHeritage,印尼華人也想靠技術尋根問祖

無獨有偶,印尼的華裔使用者們在如今也開始回想起了自己遠在中國的家族和親戚,他們希望能夠透過最新的技術手段,尋找自己因種種原因被切斷的家譜以及文化淵源。

2016 年,印尼華裔大學生阿爾伯特·朱利斯特奧(Albert Julistyo)的一位遠方親戚聯絡上了他,這時他才知道自己在中國海南省還有親人。一年後,朱利斯特奧從大學畢業,隨後他來到中國海南,開始學習普通話。

在中國,24 歲的朱利斯特奧見到了他的叔叔、堂兄弟和其他親戚。他的叔叔是一位大學教師,對印尼語一竅不通。20 世紀 50 年代,朱利斯特奧的父輩因戰爭等原因與家人走散,其中一些人選擇在印尼的孟加錫市(Makassar)定居。

朱利斯特奧的父輩會定期給遠在中國的親人寄去生活物資,幫助他們渡過困難時期,正因如此,朱利斯特奧的叔叔也對他們非常感激。在 2010 年左右,他的叔叔決定前往印尼,尋找自己當年親人的後代,從而回報當初的救助之恩。

如今,朱利斯特奧在印尼首都雅加達開設了一家公司。目前他會透過微信,與海南的親人保持聯絡。不過朱利斯特奧也表示,

不少印尼華人的經歷就沒有他那麼幸運。許多華人即便在中國有親人,能夠取得聯絡的也寥寥無幾。

不少東南亞國家境內的華人都與宗親保持著或直接或間接的聯絡。相比之下,印尼華人與中國遠親之間的聯絡就要少很多。

這主要是因為印尼政府對華人實施了長達幾十年的歧視性政策,尤其是在 1967 至 1998 年的蘇哈托總統政權時期,印尼華人被迫與自己的祖籍劃清界線,人為地割斷了血緣關係。

蘇哈托政府剝奪了印尼華人的許多政治文化權利,他們取締了一切印尼華人組織,同時也禁止華裔使用華語,更不允許他們公開宣傳中國文化。許多華裔家庭已經在印尼生活了上百年的時間,但迫於政策和生活而不得不將中文姓名改成印尼語。雖然印尼政府對華人華裔的歧視政策已經終結,但長時間的政治文化隔絕卻讓很多華裔與祖籍地失去了聯絡,他們之中的不少人甚至已經不知道自己代代相傳的中文姓氏。

很多印尼華裔希望尋找自己的祖籍,李偉漢(音譯:Huihan Lie)正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李偉漢出生於荷蘭,今年 42 歲,在北京經營著一家公司。1949 年,李偉漢的爺爺舉家從印尼遷往荷蘭。經過尋根,李偉漢才知道,他的祖先最早是在 1820 年間離開中國前往印尼,傳到李偉漢這一輩已是第七代。

如今,李偉漢正在嘗試運用技術方法幫助世界各地的華人社群尋根。

他創辦了一家專為華人提供尋根服務的公司 My China Roots(中華家脈,MCR),透過對墓碑、祖傳牌匾和其它工藝品進行數字化處理分析,幫助印尼境內的華裔和華人尋根。

不只是歐美市場和MyHeritage,印尼華人也想靠技術尋根問祖

My China Roots官網 | 圖片來源:My China Roots

李偉漢表示:“科技可以把數百萬條支離破碎的資訊資料整合在一起。”MCR 公司最基礎的技術核心是追溯使用者的族譜,其中部分族譜甚至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這些族譜往往被收藏於中國各地的圖書館或宗族協會中。宗族協會是由同姓華人組成的國際團體,這類組織在東南亞地區很常見,也很有影響力。

很多族譜已經被專業收藏者進行了數字化掃描。對於那些還沒有被掃描的族譜,李偉漢的公司則會拍攝高畫質影象,使用字元識別技術提取漢字。MCR 的員工還會採集墓碑資訊,呼籲世界各地的宗族協會配合收集資料。

客戶只要在 MCR 的資料庫中輸入任意一名祖先的名字,就可以獲得包含該名字的族譜列表。只需繳納 150 美元的年費,客戶就能在網上查詢和完善家譜。如果其他客戶的家譜中也包含有相同的名字,客戶還會收到提醒。

目前 MCR 已經擁有超過 1.5 萬個數字族譜,每個族譜中至少包含 1 萬個人名。

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族譜與福建和廣東等南部沿海省份有關,大多數印尼華人都是從這些地區遷徙而來的移民和後代。李偉漢希望在一年內建立一個至少包含 1 億姓名的數字化資料庫。

不只是歐美市場和MyHeritage,印尼華人也想靠技術尋根問祖

如圖,MCR 拍攝了華人族譜的高畫質影象,

便於客戶搜尋。| 圖片來源:Rest Of World

李偉漢表示,僅憑這些記錄資料還不足以打動使用者開啟尋根之旅。他表示,印尼華人“需要更長的一段時間來進行私人交往,需要更公開、更自由的言論空間”。

李偉漢說道:“很多印尼華人不願意談論任何情感和心理上的話題,這是下意識的選擇。

受多年歧視華裔政策的影響,他們對自己的身份非常敏感,也已經習慣儘量掩飾自己與中國之間的文化關係,轉而選擇保持低調。

印尼現在設立了漢語普通話教育,春節也被列為印尼全國公共假日。不過,儘管印尼政府如今已經廢除歧視華人政策,但華裔仍然在文化方面比較保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 Singapore)歷史學助理教授周淘沫(Taomo Zhou)在 2019 年出版的《革命年代的移民:中國、印尼和冷戰》(Migration in the Time of Revolution: China, Indonesia, and the Cold War)一書中寫道:“在冷戰期間,蘇哈托政府得到了西方國家的支援,將中國視為頭號大敵。這導致了印尼政府對華裔的高壓政策。”

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人文學助理教授夏洛特•塞蒂賈迪(Charlotte Setijadi)也表示,印尼對華人的歧視政策在整個東南亞地區中最為嚴重,這給華人社群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她指出:“印尼政府花了 30 多年的時間,要求印尼華裔放棄對華人血統的身份認同。這就造成了印尼華人不習慣展示自己的中國傳統,總是刻意保持低調。”

正因如此,印尼的人口統計資料也難以準確反映該國的真實情況。

印尼在 2010 年進行的最新人口普查顯示,印尼全國約有 280 萬名華裔,約佔當時全國人口總數(2.37 億)的 1.2%。然而據塞蒂賈迪稱,學者們普遍接受的數字大約是這一數字的兩倍。

她表示:“人口普查資料並不能準確反映印尼華裔人口的實際數量。因為這一調查完全是基於受訪者的自我認同。”

不過也有跡象表明,這一情況正在逐漸好轉。著名的印尼華人組織印尼華裔總會(Perhimpunan Indonesia Tionghoa)副秘書長坎德拉·賈普(Candra Jap)指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印尼華人會以中國血統而感到自豪,他們開始學習普通話,並公開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他表示:“

中國經濟崛起令人歡欣鼓舞,這讓華裔更願意重新找回自己的根。

塞蒂賈迪表示,越來越多的年輕印尼華裔將對自己的家族淵源產生興趣。在接受《Rest of World》採訪時,她透露:“對於許多印尼華裔家庭來說,他們的家族血緣或宗親觀念已經被隔斷了至少一代人。一旦那扇門再次開啟,這些華裔肯定會有一些好奇和期待。”

李偉漢相信,科技也將會幫助年長的印尼華人,重新勾連起他們被壓制的記憶。他說道:“如果你給他們看一些老照片或者一些有趣的資訊,他們會異常興奮和激動,因為這喚起了他們塵封已久的記憶。

李偉漢補充道:“許多華裔和遠在中國的親戚都是同宗同族,卻因為戰爭等原因遺失和走散,多少來不得相見。這就是我創辦 My China Roots 的原因所在。我們能去探索更多關於自己家族譜系的知識,而技術可以在此前無跡可尋的線索中尋找出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