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你道理講得有多耐心,孩子就有多聽不進去,因為你錯在……

小長假裡,連帶7天娃,有時候似乎是件有點令人崩潰的事!

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

這件事,結果也許沒有你想得那麼好!

弄不好,對孩子的傷害可能比“一個粗暴的舉動”更大。

1

身邊故事

我家小區和商場之間有一條馬路,平時總有很多汽車快速地穿過,而且這條馬路沒有紅綠燈和交管人員維持秩序,所以,每次大家過馬路都會小心翼翼。

昨晚,我準備帶女兒和兒子去小區對面的商場玩,要穿過那條特別亂的馬路。我抱起兒子,緊緊地抓住女兒的手,想拉著她和我一起過馬路。

可是,女兒突然不願意了,她大聲地抗議著,拒絕讓我拉她的手,要求自己一個人過馬路。

你道理講得有多耐心,孩子就有多聽不進去,因為你錯在……

我有些焦慮,這條馬路這麼危險,女兒才4歲,怎麼能獨自安全地走過去呢?何況她個子矮,來往的車輛開得又快,司機很有可能看不見她。

雖然現在暫時沒有車輛通行,但是誰知道她走到一半時,會不會有車突然開過來呢?讓她一個人過馬路實在太危險了!

想到這裡,我果斷地對女兒說:“你不可以一個人過馬路!”說完我一把抱住她,任憑她哭喊著、掙扎著也絕不放手。

果不其然,女兒對我的粗暴舉動開始抗議——

一邊大聲哭喊,一邊想用力把我推開。

不過我很冷靜,毫不猶豫地緊緊地抱住她走過了馬路,並且走了很遠才放下她。

其實我很想好好地和女兒講道理,向她解釋為什麼她不能獨自穿過馬路,必須要和我一起走並且在以後的日子裡能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耍性子、蠻不講理。

你道理講得有多耐心,孩子就有多聽不進去,因為你錯在……

但本能讓我當時用了這樣一個粗暴的舉動解決了問題。

2

思考筆記

以前我覺得做一個好家長,應該是在所有時候都耐心地對待孩子,和孩子講道理,不強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願做事,應該多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自由。

雖然過馬路涉及安全問題,不能讓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但我仍然希望自己可以是一個“有耐心、講道理”的爸爸。

所以開始時還是嘗試著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希望ta能理解大人的想法。

但在這樣一個非常緊急的情況下,在馬路邊講道理,很容易出危險,而且劉丹老師也說過,

不是每時每刻都必須和孩子“耐心”地講道理,有時就是必須果斷地採取行動,事後再進行溝通交流。

你道理講得有多耐心,孩子就有多聽不進去,因為你錯在……

但是我現在又開始擔心,這件事該怎麼“善後”呢?怎麼做到既沒有因為粗暴的態度傷害到孩子,又讓孩子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呢?

3

專家視角:簡化處理,事不過三

故事中的老爸一把抱住女兒,緊緊地抱住她走過了馬路,並且走了很遠才放下女兒。老爸把自己的舉動稱為“粗暴的舉動”。

他其實很想“好好地和女兒‘講道理’”,做一個“有耐心、講道理”的爸爸,讓女兒理解為什麼一個4歲的孩子不能獨自過馬路。

但是老爸並不知道,孩子理解世界的思維能力是如何發展的。

他可能也並不知道,自己

所謂的“粗暴”行為,對4歲的女兒其實是最合適的教育方法。

人類的思維包括3種不同形式:

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

思維發展的總趨勢由低到高依次是:由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

你道理講得有多耐心,孩子就有多聽不進去,因為你錯在……

其中動作思維一般是在個體發展早期所具有的主要思維形式。

6歲前的兒童,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不是依據表象與概念,而是主要依據當時的感知覺與實際的動作和行為。

孩子只有在聽、看、玩的具體行為過程中,才能進行思考和理解。

比如,事先孩子並不知道自己要畫什麼,畫完後他才會對著畫說出自己要畫的是什麼。

讓孩子先想好了再畫,通常是難以完成的。

給4歲的孩子用語言講什麼是安全,怎麼過馬路安全,這樣做的初衷是好的。

但這無疑是把孩子當作成人來對待了,孩子很大程度上是難以理解“安全”這樣的抽象詞彙的,即使聽懂了一點,也會很快就忘記。

你道理講得有多耐心,孩子就有多聽不進去,因為你錯在……

但是,爸爸“把自己緊緊地抱住”“走過馬路”“走了很遠才放下”這3個動作做出來,孩子就明白了該怎樣安全地過馬路。

通常連續做3次,孩子就會明白,想安全過馬路就得讓大人抱著,遠離馬路時,是可以自己獨立行走的。

我不太反對這位老爸對4歲女兒的這個“粗暴的舉動”,但是卻想要專門談談“粗暴的耐心”這個話題。

因為

很多父母和教師,有時候對孩子不是不耐心,而是過於耐心!

反反覆覆地給孩子講道理,看到孩子沒有遵從道理,就繼續講……在孩子還不能理解講的道理是什麼意思的思維世界裡,這已經像《大話西遊》裡唐僧碎碎念般地折磨人了。

你道理講得有多耐心,孩子就有多聽不進去,因為你錯在……

有些孩子就是

因為成人總是“耐心地講道理”而產生崩潰的感受。

當女兒又哭又鬧時,老爸緊緊地抱住她,孩子身體可能是不太舒服,但是,一來被抱住的時間比較短,可能只有一兩分鐘,二來這個動作其實又能傳遞出安全感,孩子很快就會接受了,並在過馬路的幾分鐘後就可以自行玩耍了。

看起來孩子有些掙扎,老爸的動作有些粗暴,但實際上並沒有傷害到孩子。

如果是“講道理”,這可就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範圍;

如果再“耐心地講道理”,就會讓孩子在難以理解的資訊中徹底失去了耐心。

你道理講得有多耐心,孩子就有多聽不進去,因為你錯在……

符合思維發展規律的做法就是:

在6歲以前,

主要用動作的方式來和孩子交流,輔以形象思維;

孩子上小學後,

教師和家長要多用形象思維來交流,比如想要孩子們遵守排隊走路的紀律,可以說,大家現在要像小鴨子一樣排好隊;

到了中學,

再主要用抽象邏輯思維的方式與學生交流,輔以形象思維方式。

耐心是善意的,但是要在適當的時候用,否則,對孩子就可能是“粗暴的耐心”,適得其反了。

本文知識內容刊於《父母必讀》2021年第2-3期

專家支援 |劉丹    文| 陳策 編輯 | 吳穎

組稿排版 | 宋宇   視覺設計| 宮穎

…………………………。。

《父母必讀》雜誌

2022年訂閱開始啦!

全年300元,每天不到1元

你將擁有

200+

養育話題深度解讀

100

優秀圖畫書先睹為快

孩子特別喜愛的

《阿毛手冊》

30

參與話題討論機會

看+聽,

多元知識獲取渠道

定製服務,

個性化養育支援

專屬直播,

與大牌專家面對面

……………………………………。。。。。

現在訂購

即贈價值198元的teteo嬰兒奶瓶!

你道理講得有多耐心,孩子就有多聽不進去,因為你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