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造成疲勞感的7大情境,你可能一直經歷著,卻始終沒有效解決

先來說說我的真實經歷:

有段時間加班很嚴重,連續工作大半個月,每天的睡眠時間僅4小時。當時想著熬過這段時間就能好好睡一覺了,睡了13個小時後,仍然是身心俱疲,腦袋還昏昏沉沉的,用一個字概括的話:累!

由此可見,

有時候單純的長時間睡眠並不能消除我們疲勞感。

我身邊有不少人也試圖透過延長睡眠,或者請假休息、出門旅遊等方式,來讓自己變得放鬆、舒適,但是卻沒有很好地解決疲勞感,因為我們很少去探究造成疲勞感的原因是什麼。而

不知道造成疲勞感的根本原因,只會讓自己陷入這個怪圈,且無限迴圈。

事實上,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累,不是身體,而是大腦。

要知道,即便是我們發呆、放空自己時,大腦處於怠速運轉時也會消耗掉60%-80%的大腦能量,而大腦疲勞仍在持續不斷地慢性積累。

針對大腦疲勞的七種情境,

在《高效休息法》一書中,作者久賀谷亮提出了消除大腦疲勞的七個休息法,以呼吸和冥想來釋放壓力,達到正念的目的。

造成疲勞感的7大情境,你可能一直經歷著,卻始終沒有效解決

情境1:感覺腦袋昏昏沉沉時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時會感覺腦袋昏昏沉沉的,與之相伴的是注意力不集中、渾身乏力提不起勁,還容易焦躁不安。

如果在出現這種情況時,有人在你身邊嘰嘰喳喳,你很可能就炸了,而且通常這個時候,工作沒有一點效率,若這樣的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則會產生一系列不好的後果,比如工作出現積壓、壓力大。

究其原因,則是因為我們的意識始終關注著過去和未來,而不是現在。

當它變成一種習慣時,則容易造成大腦疲勞。

久賀谷亮提出了

正念呼吸法

,可以塑造不易疲勞的大腦,減輕壓力,控制情緒,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也能改善免疫力。

造成疲勞感的7大情境,你可能一直經歷著,卻始終沒有效解決

其做法如下:

採取基本姿勢。

坐在椅子上,稍微挺直背部,離開椅背;腹部放鬆,手放在大腿上,雙腿不交叉;閉上眼睛,若採用睜眼的方式,則雙眼望向前方2米左右的位置。

用意識關注身體的感覺。

感受與環境的接觸,比如腳底與地板、屁股和椅子、手和大腿等,同時也可以感受身體被地球重力吸引。

此時,要

注意與你的呼吸有關的感覺

,如透過鼻孔的空氣、因空氣出入而導致胸部與腹部的起伏、呼吸與呼吸之間的停頓、每一次呼吸的深度、吸氣與呼氣的空氣溫度差異等。不必深呼吸也不用控制呼吸,感覺就像是“等著”呼吸自然到來。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人會說,

“產生雜念了怎麼辦”。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

,剛開始的時候,無須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一旦發現自己產生了雜念,只需要將注意力重新放在呼吸上即可。

當然,剛開始時,可以只進行5分鐘或10分鐘,重要的是要開始行動以及每天持續行動。最好的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大腦容易養成”習慣“。

情境2:心事重重時

我們每個人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父母、子女、員工、朋友……這就要求我們身兼數職。比如一位媽媽下班後,既要燒飯又要照顧孩子,就像大腦一樣同時可以處理多項事物。而這種情況則是現代社會大多數人的常態,一邊在做眼前的事時一邊惦記著另外一件事。其明顯結果就是大腦容易出現雜念,長期以往,會導致注意力和專注力下降。

動態冥想

可以有效改善專注力和注意力,從而實現心流狀態。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來達到:

步行冥想

。走路時,你需要注意自己的步行速度,剛開始可以走慢一點,便於更好的感知手腳肌肉及關節的變化、腳與地面接觸時的感覺。也可以給自己的動作分類,比如上下、左右,能進一步集中注意力。

造成疲勞感的7大情境,你可能一直經歷著,卻始終沒有效解決

以站姿進行動態冥想

。站著並將雙腿開啟至與肩等寬,伸出雙臂,在身體兩側緩緩抬高,將注意力集中在腕部肌肉的變化、血液下流的感覺上,以及感受重力,然後慢慢將手臂抬高後,再慢慢放下手臂至原位,反覆重複幾次。

以坐姿進行動態冥想。

坐在椅子上,從後向前慢慢轉動肩膀,用心感受肌肉、關節的變化,轉動一次後,反方向再次轉動肩膀,以同樣的方式集中注意力。

其它情況下的動態冥想

,比如刷牙、穿衣服、吃飯等等,一邊做一邊關注身體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

進行動態冥想之前,你需要提前決定好,即給自己一個指令

,比如吃飯前,觀察事物,這樣有助於習慣的養成。

情境3:壓力導致身體狀態不佳時

或多或少,我們都有壓力,房貸的壓力,養孩子的壓力……當壓力逐漸累積後,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剛開始可能是一些身體上的,疲乏、腰痠背痛,嚴重後則是腹痛、胃腸炎等。

為了防止壓力產生和惡化,《高效休息法》中提出了

壓力呼吸化法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消除壓力,改善其它身體不適,也能消除一定的由壓力造成的緊張感。

造成疲勞感的7大情境,你可能一直經歷著,卻始終沒有效解決

注意壓力來臨時自己的變化。

採取正念冥想的基本姿勢, 將造成壓力的原因總結成“一句話”,這樣做更易把握身體和內心的反應,同時,在心中默唸這句話,同時感受身體和內心有何反應。

將意識集中到呼吸上。

給呼吸貼上“1”“2”……“10”的標籤也很有效果,此時你能感受到身體的緊繃慢慢舒緩、逐漸放鬆。

這時候,

將意識擴散至全身。

設想全身都在“呼吸”,吸入空氣時,設想對壓力有所反應的身體部位在“吸氣”,隨著呼吸起伏,有意識地保持該部位的放鬆。

情境4:想跳脫思考怪圈時

每天每個人都會產生成千上萬個想法,腦袋就容易想東想西,被各種想法塞滿,就好像一群猴子在腦海裡吵吵鬧鬧一樣。一旦這種雜念佔據大腦,就會導致大腦極易疲勞,明顯的現象就是睡眠質量下降。儘管大腦的重量僅佔體重2%,但是在人體的所有器官中,大腦是消耗著身體20%能量的“大胃王”。

此時可以

採用“猴子思維”消除法

,能抑制某個想法重複出現;提高注意力,避免自我厭惡;還能改善睡眠質量,進入深度睡眠。

造成疲勞感的7大情境,你可能一直經歷著,卻始終沒有效解決

扔掉“胡思亂想”。

給想法貼上標籤,留心那些“想了很多遍”的事情,想象把那些已經“受夠了”的想法踢出大腦的感覺。

找到例外。

一直出現同樣的想法,是不是因為設定了同一個前提?想想一直糾結的這個想法是否有反例。

站在先賢的角度看待問題。

比如自己尊敬的人或歷史上的偉人會怎麼處理呢? 他們是否會將“雜念本身”和“心懷雜念的自己”等同視之呢?

不要判斷好壞。

你是否用了不屬於“當下”的其他標準來評判事物?要注意“不做道德評判”。為什麼這個想法會出現這麼多次?從自己的“深層需求”開始重新思考。

情境5:被憤怒衝動衝昏頭腦時

什麼情況下我們的情緒容易失控呢?通常,當大腦承受過多壓力時,我們的杏仁核就開始失控,它控制著人體的本能和情感。

通常情況下,掌管理性思考功能的額葉可以抑制這種現象,只要持續冥想,你就能創造出實現兩者平衡的大腦結構。

造成疲勞感的7大情境,你可能一直經歷著,卻始終沒有效解決

久賀谷亮提出的

RAIN法

可以有效抑制衝動情緒、平息怒氣,也能有效減肥、戒菸。

Recognize(認知)。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內心的憤怒,切記不把憤怒和憤怒的自己畫上等號。

Accept(接受)。接受自己憤怒的事實,對這個事實不加以價值評判,容許其存在。

Investigate(調查)。 觀察一下憤怒時身體有何變化?心率變化如何?身體的哪個部位感到緊繃?

Non-Identification(保持距離)。不要過分糾結自己的情緒;甩掉憤怒,把憤怒設想成是他人之事。

情境6:看他人不順眼時

每個人都有無論怎麼看都不順眼的人。實際上,人的壓力大部分都來自人際關係。遇到看不順眼的人或事時,與其把精力浪費在厭惡、嫉妒、憤怒這些消極情緒上,不如花些時間多多培養“積極向上的情緒”。

造成疲勞感的7大情境,你可能一直經歷著,卻始終沒有效解決

溫柔的慈悲心不僅能抑制他人的負面情緒,還可以培養正面情緒。

保持正念的意識狀態。

將平常的正念冥想持續做10分鐘,讓注意力從消極情緒重新集中到“當下”。

想起那個“讓你不爽”的人,

關注想起他/她時身體的感覺和心情變化

然後,

在心中對他默唸以下句子

,如“希望你能避開各種危險,平平安安”,“ 希望你幸福,安心自在”,“希望你身體健康”……

情境7:身體不適有痛感時

大腦的狀態會透過自律神經系統和激素反映到身體上。大腦積累太多疲勞後,身體的一部分會開始感到疲勞,嚴重時區域性會感到疼痛。而正念冥想不僅能抑制短時間的疼痛,還能有效建立可應付疼痛的大腦結構。

造成疲勞感的7大情境,你可能一直經歷著,卻始終沒有效解決

掃描全身法,對於肩酸和全身乏力效果顯著。

具體做法如下:

平躺並關注自己的呼吸

,如果沒有平躺的呼吸,也可以坐在椅子上進行。此時,有意識地關注呼吸時腹部的上下起伏變化。

將注意力集中在左腳尖

,感受腳接觸鞋子或襪子的觸感如何,腳趾與腳趾之間的觸感如何。

掃描全身。

從左腳尖開始“掃描”全身,吸氣時,設想空氣從鼻腔進入,經流全身後進入左腳尖;吐氣時,設想聚集在左腳尖的空氣,經流全身,從鼻腔撥出。

全身各個部分都可以這麼做。

從左腳尖到左大腿的掃描結束後,可以從右腳、左手和右手、頭部及腹部等部位開始掃描全身,觀察有同感的身體部位(比如痛感的強烈程度),並“掃描”這一部位。

總結

原來,無論在工作中還是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疲憊的不是身體,而是大腦。疲憊的大腦,會讓那根弦時刻緊繃著,就像一個人走在鋼絲上,不能有片刻鬆懈,否則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悔。

看完《高效休息法》這本書後,我嘗試了前4種情境下消除大腦疲勞的幾種方法,在早上起床後進行實踐,堅持了一個星期。

剛開始真的很難做到,哪怕是坐五分鐘都很難,所以我的方法是從最初的2分鐘到5分鐘,再到如今的10分鐘。雖然還沒有很明顯的變化,但是我也注意到了一些細微的變化,當我在呼吸時,我能察覺到吸氣時胸腔上提,腳背會有一點緊繃感,這些感知是我平時不曾注意到的,而且整個身體也能輕鬆不少。

可以說,《高效休息法》一書中,久賀谷亮提出的消除大腦疲勞的七個休息法,當我們真的去實踐時,我們的身體正在悄然變化中。

@驢小驢樹洞 一起讀一本書,一起學以致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