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鄉土散文:那山,那水,那人

文:心動梅子

在外漂泊了十多年,也算是紮下了根。可家鄉的點點滴滴依然讓我魂牽夢繞。

一座小小的苗鄉縣城,雖小,卻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物產豐富,應有盡有。每逢趕集,小小的街道兩旁便擺滿了各式的山貨:大大的梨,鮮紅的桃,翠綠的西瓜,金色的香瓜;小而圓的棗,大而甜的地蘿蔔;還有那個個飽滿的花生,剛從鍋裡撈出,香香的,飄出老遠,口水就再也忍不住。暑假回老家,這些都是我必須一一品嚐的,早已落下個饞嘴的壞名,卻也樂在其中。

一、那山

鄉土散文:那山,那水,那人

小時候,我家住在街邊的一座小山上,可謂鬧中取靜。

小小的一座山,不高。沒有巍峨的山巔,沒有險峻的山道,輕輕巧巧地立於街邊。上山的路是父親帶領著我們幾兄妹花了好些天流了好些汗親自鋪就,這讓我們充滿了成就感:既方便了我們放學歸來,也方便了眾多爬山鍛鍊者。鋪就的山路兩邊,沒有瀰漫著芳香的松濤,卻有著大片的、散發著清新氣息的竹林。到了春天,竹筍發芽,一個個爭先恐後地往外冒,搶著擠著與春天來個約會,沐浴春的暖風的涼。山頂,一塊平整的長滿雜草的坪子,甚是好客,接納四方來賓。每天天未亮,便跟著父親在坪子裡鍛鍊身體。坪子不是很大,但足以讓父親興致盎然地、煞有介事地擺上幾個高難的太極姿勢。我也頑皮地學著父親。有時候我故意地將動作做錯,這便惹得父親不停地笑罵著,糾正著。坪子旁邊是幾棵高大的山棗子樹,每到夏天,樹上結滿紅紅圓圓的棗,這便成了我們的樂園:爭先爬上樹去,比誰爬得高,摘得多。我雖是女孩家,也是不甘落後的,即便是腳板上紮了根刺,也照爬不誤。等到晚上,母親拿著一根長長的針為我挑刺,我才感覺那真的很痛。但,痛在腳底,棗在嘴裡,甜在心裡。

二、那水

鄉土散文:那山,那水,那人

繞著小城,是一灣河流穿城而過,名為錦江。那是大媽大嫂們洗滌各式用品的好去處。

每天天很早,便會見早起的大媽們挎著裝滿衣服的籃子,拿著棒槌,急急地走著,好趕在別人前面佔一方平整的石塊濯衣。隨著棒槌的一起一落,濺起的水花將臉澆個透溼,水珠掛滿眉尖髮梢;淺淺的河灘,便是小孩們的樂園:穿著褲衩的,光著屁股的,穿著媽媽正準備浣洗的大人的衣服的,都有。有的嬉戲,有的游泳,有的摸螺螄,玩得不亦樂乎。忘乎所以間,卻忽視了危險:一不小心,被那幽藍的水草纏住了腳,趔趄中,會讓你喝上好幾口江水,臉憋得通紅。興奮中帶著的幾絲驚恐,讓孩童們更加瘋狂地追逐。媽媽洗完了衣服,孩子卻不肯離開,依然像一條條滑溜的魚一樣在水中穿梭。無奈的母親們便從一開始的叫喊逐漸變成怒吼,急切間,褪去鞋襪,捲起褲腿,一個一個地將孩子們抓上岸。孩子們餘興未了,一步一回頭地離開。暫別熱鬧的水面,只剩下一道道波紋,帶著太陽的金光,伴著幸福的歡歌笑語,散了開去。

三、那人

鄉土散文:那山,那水,那人

遇到苗鄉趕集,我是不願錯過的。我喜歡那份偶爾的熱鬧。

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平時沉靜的小街,突然間喧鬧起來:揹著揹簍的大嬸,挽著高高的髮髻,不停地解開對襟衣衫,讓自己涼快些;趕著鴨子進城的大叔,大聲地吆喝著,宛然一副將軍的模樣,維持著他的鴨子大軍的紀律;挑著扁擔的大哥,腳步穩重有力,不時地用一塊已經被汗水浸溼的毛巾擦拭著;牽著羊的大爺,戴著圓圓的斗笠,費力地拽著用稻草編成的繩索,一會兒拉著羊走,一會兒又被羊牽著走。眼見辛苦費力地一路揮灑著汗水的同時,一個個的笑容依然綻放於黑黝黝的臉盤,一幅幅的滿足掛在條條的皺紋間,談著,趕著。那高聳的揹簍上,那沉甸甸的扁擔兩頭,分明裝著滿筐滿簍的希望:早早地趕去,賣個好價錢,家中的油鹽醬醋,孩子們的吃穿用度,可全在裡面……我融在集市中,好渺小。不甘獨處的我,奮力地擠將過去,坐到涼粉攤前,要上一碗涼粉,涼涼的,甜甜的,沁人心脾;去到糟酒湯圓攤前,來一碗冒著熱氣的湯圓,滑滑的,軟軟的,愜意之極;買上一大堆的剛從山裡挑來的新鮮瓜果,拿回家去,看著家人一個個吃得開懷大笑,讚揚著,我便偷偷地滿足著,幸福著。

那山,那水,那人——家鄉樸實的人們,多年來,都是我一直的牽掛與想念,魂牽夢繞,久久不去。

夢迴我的家鄉。願早日回到你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