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早一年和晚一年上學的孩子,到底哪個吃虧,哪個賺?

| 智慧父母V

作者

| 智慧主創團

出生差一天,上學差一年

我家兒子8月31日出生,

直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在產房與對床媽媽討論孩子出生日期的情形。

都是順產,我一個勁兒地祈禱再多撐幾個小時,撐到9月1日;對床的媽媽卻特別著急,唯恐孩子晚出生幾個小時,就要晚上一年學。

結果兩個孩子同一天出生,對床媽媽如願了,我卻不太情願地收穫了一枚“班裡最小的小孩。”

讓孩子早上一年學,還是晚上一年學,一直是媽媽們爭論的焦點。

7、8月出生和9、10月出生,到底誰吃虧,誰更賺?

我說,還是9、10月出生的孩子更幸運一些!

我國現行的入學截止日期是8月31日,當年8月31日年滿6週歲的孩子可以讀小學,9月1日晚一天出生的孩子,就要晚一年入學。

這意味著同一年級最小的孩子與最大的孩子相差近1歲,總有孩子年齡佔優勢,有孩子年齡處於劣勢。

我也期待,自己家孩子能打破這種年齡差別,但兒子升入一年級,明顯與大他幾個月的孩子不同:

上課很容易走神、書寫和自理能力較差,因為比較調皮,經常被老師批評。

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29和30歲的年齡差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對孩子來說,一歲的年齡差就很明顯,甚至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9月份出生的孩子贏在哪兒?

身高高出5釐米、專注時間更長、自理共情能力更好、大腦發育更成熟、肌肉控制能力更好……這些對9月份出生的孩子是優勢嗎?

當然是!

首先,身高的優勢對男孩發展就非常重要。男孩成長最大的驅動力來自於他們體內分泌的睪丸激素,也就是雄性激素。

小男孩在一起總喜歡打打殺殺,對於男孩來說身高、力氣等雄性力量,始終是在群體裡佔據強者地位的重要方面。

一個男孩的身高,會直接決定他在班級活動和校園鬥毆裡的地位,更容易讓他們獲得自信,而個子矮的男生較容易產生挫敗感。我兒子上一年級時,總是試圖抱起比他更重的孩子,在男孩的叢林法則裡,靠雄性荷爾蒙贏得同伴關注,是一種本能!

早一年和晚一年上學的孩子,到底哪個吃虧,哪個賺?

在《異類/Outilers》這本書中,作者Malcolm Gladwell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情況:美國優秀的職業冰球球員,多半出生在每年的1-3月。因為年初出生的孩子要比年尾出生的孩子幾乎大一歲,這讓他們較同齡的孩子學得快、表現好,從而也更容易獲得自信。

在一個班級裡也是這樣,年齡大的孩子大腦發育、專注力、自理能力更佔優勢,使他們對於知識吸收掌握得更好,就僅僅是小肌肉控制能力更好,也會讓孩子寫字更棒,行為舉止更符合老師的要求。

所以,9月份出生的孩子,作為同一屆年齡最大的孩子,通常會更高、更強、更優秀,更可能成為班級的領袖。

在美國,推遲一年入學/畢業的學生被叫做“Redshirt(紅衫)”,美國一項針對秋季入學情況的統計結果顯示,較高教育背景的家庭選擇讓孩子推遲一年入學當紅衫的比例,遠高於低學歷家庭。

早一年和晚一年上學的孩子,到底哪個吃虧,哪個賺?

推遲一年入學意味著家長需要多支付一年幼兒園的費用,同時孩子晚一年工作,相當於少賺一年工資,富裕的家庭更有能力用財力換取孩子在上學階段的這項優勢,認為這項優勢會持續到孩子成年。

晚一年入學的優勢可見一斑。

想成為冠軍,需要出生在對的時間?

BBC發表過這樣一篇研究:“想成為冠軍,需要出生在對的時間”。

它用資料指出,在體育上,專業運動員幾乎是“映象一般地”反映出了日曆的月份順序。

在學習上也是一樣,據統計,在報考牛津和劍橋的考生裡,9-11月出生的秋季寶寶,比6-8月出生的夏季寶寶錄取率高出30%!

早一年和晚一年上學的孩子,到底哪個吃虧,哪個賺?

我查到的國內一項研究資料也表明,按規定正常入學的青少年群體中,9-10月出生的孩子在日常學習、自我構建方面,明顯好於7-8月出生的孩子。

早一年和晚一年上學的孩子,到底哪個吃虧,哪個賺?

9月份出生的孩子佔盡了優勢,那是不是“早一年”上學的孩子們,就只能甘當弱者了?

恐怕也不能這樣認為,最起碼我們這批6-8月出生的孩子媽媽是不能接受的。

在短期內,晚上學的孩子會更有優勢,但隨著孩子年齡越大,這種優勢會逐步減小。比如我們班主任就總安慰我說,等到孩子上了三年級就能好很多,國外也有研究稱,一般到了高中之後,這種優勢就已經不明顯了。

孩子的受教育情況跟家庭環境、父母學歷、經濟狀況等很多方面有關,晚上一年學只是其中的一項因素,在孩子漫長的學習工作人生中,只能算是短期的影響因素之一,也沒必要過度誇大這種影響。

晚上一年學的孩子也可能存在因為覺得課程太簡單,對學習的好奇心下降的情況,畢竟比起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更重要。

弱小者該如何逆襲?

雖然孩子的成長不只在學校,也不只在學習這一件事上,但當孩子踏入校門,就意味著進入了一個躲也躲不開的競爭環境。作為家長,的確可以順其自然,讓孩子在環境之中自然成長,但在孩子成長的關鍵節點,也需要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助力,幫助他變得更強大。

強者自然可以更強,弱小者則更該看到自己的能量,對於小一點的孩子,這一點尤為關鍵。

我曾在一則新聞中看到浙江大學胡海嵐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這項研究成果指出,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一條介導“勝利者效應”的神經環路。

而所謂的“勝利者效應”是指:先前的勝利經歷,會讓之後的勝利變得更加容易。

這項研究做了一項有趣的“鑽管測試”:

早一年和晚一年上學的孩子,到底哪個吃虧,哪個賺?

讓兩個小老鼠在狹小的玻璃管道兩端進入,看誰能夠推開對方。開始力氣大的A老鼠總能贏,B老鼠迅速投降。

早一年和晚一年上學的孩子,到底哪個吃虧,哪個賺?

後來科研人員用一束光刺激打入B老鼠的前額葉皮層,原本懦弱的他,瞬間變得勇武無敵,最終成功把原來的勝利者A老鼠擠出了管道。

更為神奇的是,當B老鼠打贏6次之後,即使沒有光刺激,他依然可以在戰鬥中取勝。

所以,不是“失敗是成功之母”,是贏得勝利的“成功經驗”,幫助弱者獲得了一種強者邏輯!

今天10道算術題都對了,

書寫作業拿到了滿分,

上課積極發言受到老師表場,

跑步比賽拿到了第一名,

……

年齡相對弱勢的孩子,正是需要一點點的小勝利,嚐到甜頭,用勝利澆灌勝利,從而啟動更強大的勝者邏輯,讓自己不斷變強大。

作為家長,一定要有發現孩子身上閃光點,並幫助孩子不斷放大的眼光。

我們不需要孩子樣樣都強,只在一兩樣小事上找到自信,也能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早一年和晚一年上學的孩子,到底哪個吃虧,哪個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