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倆孩子,一個愛哭,一個愛鬧,都喜歡“告狀”,媽媽怎麼做才好?

上午,小兒子滿臉委屈地跑來跟我說,哥哥在沙發上聽音樂睡覺,他自己不看書,卻老叫我快點寫作業。

聽兒子如此一說,我的第一反應是“

告狀來了”。

倆孩子,一個愛哭,一個愛鬧,都喜歡“告狀”,媽媽怎麼做才好?

“告狀”是家庭中一件常發生的事。

處理好了,可讓孩子學會解決人際關係問題。處理不好則會影響兄弟姐妹間關係的和平與穩定。

我跟兒子說,我現在不能去找哥哥,那樣的話哥哥會以為你跟我告狀了。我們現在可以先想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兒子還是氣呼呼地說:“我和他解決不好”。

“寶貝,不生氣了啊!先試試嘛,你去跟哥哥好好說話,把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等晚一點我再和哥哥聊聊,好不好”,我拉著兒子的手說道。

兒子看了看我,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在親子溝通中,我覺得小兒子比他哥哥要順暢省心得多)。

倆孩子,一個愛哭,一個愛鬧,都喜歡“告狀”,媽媽怎麼做才好?

記得《正面管教》一書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讓孩子們吵架、打架,彼此不和的最佳方法,就是父母不斷地介入他們的爭端”。

對於這一點,我深有同感。

當孩子跟我說哥哥打我時,如果我去訓斥哥哥,哥哥則會變本加厲地再次打弟弟,而弟弟也會隨時地喊著我,向我告哥哥的狀。

這種兄弟間的糾紛真的很煩人,我越介入孩子的矛盾就越多、越大。弟弟覺得自己被欺負了,哥哥則認為媽媽不愛他,只喜歡弟弟。

如此一來二去,次數多了,兄弟倆的關係就會變壞,甚至惡化,造成得不償失的後果。

倆孩子,一個愛哭,一個愛鬧,都喜歡“告狀”,媽媽怎麼做才好?

就像《正面管教》一書裡說的那樣,

想要避免孩子間吵架、打架、告狀等行為,父母就不要介入孩子間的爭端,要讓孩子們處境相同。

* 不介入孩子間的爭端

不介入孩子間的爭端,說難挺難,說容易也很容易。

難的是父母自己忍不住,自動化地參與到孩子的爭端中。

容易的是,只要父母深刻地

意識

到這一點,並

嘗試

做到一次,父母便能很快地從中解脫出來,置身事外。

《正面管教》裡有個案例:

瑞德太太下樓時,看見7歲的哥哥拿玩具槍正在打5歲弟弟的頭。她覺得很生氣,便衝過去想要阻止。

突然,她想起剛才弟弟被打的時候,只是躺到了床上,輕輕地責怪了一句“打疼我了”。

就在瑞德太太遲疑之時,弟弟看見了媽媽,瞬間便大哭起來。

倆孩子,一個愛哭,一個愛鬧,都喜歡“告狀”,媽媽怎麼做才好?

瑞德太太猛地認識到,自己又陷進去了,她趕緊轉身離開並走進洗手間,反鎖了門。

兩個孩子立馬追了過來,不停地拍打著門,爭先恐後地跟媽媽“告狀”。

媽媽努力地忍住自己想要插手的心,跟兩個孩子說道:

“我相信你們自己能解決問題

”。

就這樣,瑞德太太堅持不再介入他們兄弟倆的爭端,不管他們什麼時候來找她告狀,都是那句“我相信你們自己能解決問題”。

不久後,瑞德太太有一次聽到孩子們的聊天是這樣的:

一個孩子說,我要去找媽媽。而另一個孩子回答說,她只會告訴你,你自己解決問題。

到此,已經可以知道,瑞德的不介入使孩子間的矛盾不僅緩和了,還教會了孩子如何解決問題。

不介入孩子的爭端,就是在為孩子創造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孩子間的情感在彼此間的摩擦中昇華。

倆孩子,一個愛哭,一個愛鬧,都喜歡“告狀”,媽媽怎麼做才好?

* 讓孩子們處境相同

讓孩子們處境相同,就是

父母一碗水端平,不偏愛誰,在發生矛盾摩擦時給他們同樣的選擇。

當我家倆孩子一言不合吵起來,小的大喊大叫,大的拳頭緊握時,我就讓他倆去門外打一架。

但通常,他們都不會這樣做,並且他們的怒氣也很快消散。

哥哥雖然看起來很兇要打人,卻從未真正的打弟弟,弟弟也不會和哥哥去硬剛。

於是,兄弟倆過一會又自動和好。

在兄弟姐妹之間發生摩擦時,不論年齡大小,父母都

同等對待,不偏心任何一方,這樣做不僅讓孩子感受到公平公正,也教會了孩子如何解決問題。

正如在家庭教育課程中劉鳳華老師講得那樣,

孩子需要在彼此的矛盾摩擦中收穫社交能力。

倆孩子,一個愛哭,一個愛鬧,都喜歡“告狀”,媽媽怎麼做才好?

中午,孩子做完作業跑來跟我說:

“我們自己把問題解決了。哥哥看書,我寫作業,我倆彼此互不干擾”。

聽罷,真為他們感到高興,同時也為自己的教育策略有效而信心滿滿。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