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重陽節,兒子寫燒給母親的祭文,看哭了所有人!

重陽節,兒子寫燒給母親的祭文,看哭了所有人!

母親雖只是一個平凡質樸的農村婦女,卻是我情感世界的玉皇大帝。

回家看母親的次數屈指可數。

寫下這些文字,權作對母親的思念和悔罪•••••

1

苦日子過完了

媽媽卻老了

好日子開始了

媽媽卻走了

這就是我苦命的媽媽

媽媽健在時

我遠遊了

我回來時

媽媽卻遠走了

這就是你不孝的兒子

重陽節,兒子寫燒給母親的祭文,看哭了所有人!

2

媽媽生我時

剪斷的是我血肉的臍帶

這是我生命的悲壯

媽媽昇天時

剪斷的是我情感的臍帶

這是我生命的悲哀

3

媽媽給孩子再多

總感到還有很多虧欠

孩子給媽媽很少

都說是孝心一片

重陽節,兒子寫燒給母親的祭文,看哭了所有人!

4

媽媽在時

“上有老”是一種表面的負擔

媽媽沒了

“親不待”是一種本質的孤單

再沒人喊我“滿仔”了

才感到從未有過的空虛和飄渺

再沒人催我回家過年了

才感到我被可有可無了

5

媽媽在時

不覺得“兒子”是一種稱號和榮耀

媽媽沒了

才知道這輩子兒子已經做完了

下輩子做兒子的福分

還不知道有沒有資格再輪到

重陽節,兒子寫燒給母親的祭文,看哭了所有人!

6

媽媽在世

家鄉是我的老家

媽媽沒了

家鄉就只能叫做故鄉了

夢見的次數會越來越多

回去的次數會越來越少

7

小時候,媽媽的膝蓋是扶手

我扶著它學會站立和行走

長大後,媽媽的肩膀是扶手

我扶著它學會闖蕩和守候

離家時,媽媽的期盼是扶手

我扶著它歷經風雨不言愁

回家時,媽媽的笑臉是扶手

我扶著它洗盡風塵慰鄉愁

媽媽沒了

我到哪兒去尋找

我依賴了一生的這個扶手

重陽節,兒子寫燒給母親的祭文,看哭了所有人!

8

媽媽走了

我的世界變了

世界變了

我的內心也變了

我變成了沒媽的孩子

變得不如能夠紮根大地的一棵小草

母愛如天

我的天塌下來了

母愛如海

我的海快要枯竭了

9

媽媽走了

什麼都快樂不起來了

我問我自己

連樂都覺不出來了

苦還會覺得苦嗎?

連苦樂都分辨不出了

生死還那麼敏感嗎?

連生死都可以度外了

得失還那麼重要嗎?

重陽節,兒子寫燒給母親的祭文,看哭了所有人!

10

慈母萬滴血

生我一條命

還送千行淚

陪我一路行

愛恨百般濃

都是一樣情

即便十分孝

難報一世恩

——萬千百十一

一聲長嘆

嘆不盡人間母子情……。

如果您是孝子,請您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的孝順兒女看到。。

讓我們一起用這種方式接力來感恩父母,回報父母

孝順父母不能等,讓我們用心去感恩

為什麼十跪父母恩?

一跪:

十月懷胎娘遭難,一朝落地娘心寬;赤身無有一根線,問爹問娘要吃穿;夜夜五更難閤眼,娘睡溼處兒睡幹。

二跪:

倘若有病請醫看,情願替孩把病擔;東拜菩薩西拜仙,焚香抽籤求仙丹;孩兒病情得好轉,父母方才展笑顏。

三跪:

學走恐怕跌石坎,常防火與水邊邊;時時刻刻心操碎,行走步步用手牽;會說會走三歲滿,學人說話父母歡。

四跪:

八歲九歲送學堂,望兒發奮賽聖賢;衣襪鞋帽都辦全,冬穿棉來夏穿單;先生打兒娘心酸,拂袖掩面淚擦乾。

五跪:

父母真情比海深,為孩花錢不心疼;早起晚睡賺鈔票,自己不捨花分文;莫讓孩兒差別人,恨把黃土變金銀。

六跪:

兒女出門娘掛念,夢魂都在孩身邊;常思常念常許願,望孩在外多平安;倘若音信全不見,東奔西跑夜不眠。

七跪:

養兒養女一樣看,十七八歲結姻緣;燒香問神求靈籤,力出盡來汗流乾;花錢多少難算盡,為了兒女把賬欠。

八跪:

成家立業兒女安,父母操心仍不斷;千辛萬苦都受遍,父母恩情有千萬;如若生兒娘不管,兒女焉能有今天。

九跪:

父母心繫兒女身,操心操到病滿身;滿頭青絲變白髮,臉起皺紋肢變形;兒女回家笑常在,噓寒問暖忙炒菜。

十跪:

父母年老得病患,誰請醫來藥誰煎;二老能活幾多年,兒女團圓有幾天;父母百年閉了眼,幾多兒女在身邊。

當你讀完本篇文章時,你有三個選擇:1、你可以將它傳揚出去,傳播一些積極正面的資訊,讓世間多一點愛。2、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會它,就像你從未看見一樣。3、傳起來!!!!!贊一個!

知足常樂!如果拿你身上20斤肉換取父母的十年長壽,你願意麼?願意的請轉。發,我願意換一輩子。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就是孝敬父母不要當失去時才去後悔沒有珍惜……

誠如斯言,當善待父母,父母是個寶……陪伴是最好的感恩!孝順,一輩子都還不完 !

祝願天下父母

身體健康壽比南山

祝福爸爸媽媽   每天出入平安

   ╭═ ═ ╮

   ╭╯平 安╰╮

     ╰ ⊙ ═ ═ ⊙ ╯

朋友,百善孝為先,盡孝須及時!如果看到這裡你也有所感觸,請讓我們一起用行動傳遞孝心。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儒道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