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水湄物語:每一次失敗,都是成功前的練習

水湄物語:每一次失敗,都是成功前的練習

水湄物語:每一次失敗,都是成功前的練習

過去的錯誤

之前看《津多巴時間心理學》,有一句話印象很深——

“現在,既不是過去的奴隸,也不是未來的手段。”

其中“過去的奴隸”這一說,主要就是針對一些人,把過去的錯誤和負擔揹負在自己身上,從此無法翻身。

傳說夫妻吵架最容易迸發的點就是:本來丈夫只是多打了10分鐘遊戲,但妻子就說“你從來都不關心我”。

本來妻子只是買了一雙漂亮的皮鞋,但丈夫就說“你一直喜歡亂花錢”。以偏概全,以點蓋面。本來都是小事,一延伸出來,就變成巨大的矛盾。

連拖延症都是這樣,一直有人留言說“我是嚴重拖延症”,這話雖然沒有錯。但是你從此這麼定義死自己了,怎麼可能輕易從這個陰影中走出來。

本來只是拖了1個月晚交論文,但因為“我是嚴重拖延症”,把這件事情無限放大,一方面,因為自己“有拖延症”原諒自己所有的問題。一方面,又把任何的問題,歸咎於“拖延症”,於是惡性迴圈。

水湄物語:每一次失敗,都是成功前的練習

成功前的練習

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會走路,因此,所有會走路的孩子都是搖搖晃晃站起來、摔倒、然後再站起來。搖搖晃晃走一步、摔倒、然後再站起來。經歷過無數次“失敗”才學會走路。

我非常建議大家把所有的“錯誤和失敗”都改名叫“成功前的練習”。

這樣你會意識到,所有的失敗都不會讓你沮喪。而且,要從每一次摔倒中吸取經驗,怎樣平衡身體?怎樣扶著牆壁?怎樣增加腿部力量(雖然小孩子不懂這些,但是他們都這樣在做),然後一步步邁向成功。

我說過富爸爸窮爸爸那個例子,有人問羅伯特清岐說,你知不知道創業成功的比例只有不到10%,成功機會這麼低,為什麼你還鼓勵大家創業?

羅伯特說“我知道,我知道這個10%的比例,因此我知道只要你創業10次,一定會有1次的機率成功”。

所有9次的失敗並非是失敗,而是“成功前的練習”,是一些非常寶貴的經驗。

拖延症的朋友們,不要把你又一次延期交論文(或者工作報告)歸咎於“在戰勝拖延上的又一次失敗”,而要把它視作“又一次練習”。

練習和失敗的區別在於,練習也沒有成功,但是練習是為了成功做的累積,甚至是“試錯”。

練習的這種方法不行,下次就可以試下一種方法,一直到成功為止。喜歡用“練習”的人,對成功的信心永遠不滅。而喜歡用“失敗”的人,則從來都沒指望過自己會成功。

寫到這裡,發現有點成功學的意思了,哈哈~

水湄物語:每一次失敗,都是成功前的練習

成功的定義

一件事做得不好,實際上只是這麼一件事而已,到底是誰(通常是我們自己),會給自己施加壓力說,都是因為我笨/我沒毅力/我沒能力/我不是富二代/我是拖延症 等等。

注重把眼前的每一件事做好,即便沒有做好,也不用太過憂慮,下一次再做好就好了。不必要對自己的要求太高(我一直覺得阿Q精神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

《戰勝拖拉》裡有個很有意思的小遊戲,實際上也是很多戶外拓展會做的遊戲。就是從一塊木板跳到另一塊木板,在平地上的時候,是很容易的。但在高空跳,就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

書裡說:“你就是那個自己從心理上提升木板高度的人, 把一項簡單的任務完成情況變成了對自己價值的考驗”。

成功的人,通常經歷很多挫折不幸,但是可以迅速振作起來。因為他們把挫折困難都視作是成功的“練習”和必經之路。

而失敗者,失敗一次之後,就會讓失敗作為自我價值的一個評判(我肯定做不下去的/我就是學不好英語/我不可能一天看一本書的/我永遠都不可能找到一個愛我的好男人)。

從我自己的經歷而言,我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自卑”,對自己毫無信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後來一個比較大的轉折點是考MBA,我以前沒學過線代、機率之類的。英語當年也只是堪堪過了4級。

備考的時候因為工作,沒有太多的時間。但是最後身邊比我牛的人都一個個倒下,我卻跌跌撞撞進了當時能考到的最好的班級。然後又在裡面發現復旦畢業的、清華畢業的、都不過如此。慢慢積累了自己的信心,然後一步步走出陰影。

因此“錯誤”,有時候,只是你沒有找到對的人/對的事/對的環境,而並非你自己沒有能力。

如果這篇東西,太有點“成功學”的味道的話,也希望大家不要太過排斥。成功學不好的地方只在於,所謂的“成功”,有太單一的標準。如果“成功學”可以定義成,每個人自己認為的“成功”的話,那確實無可厚非。

如果要“成功”,怎樣看待你的失敗和錯誤,也就決定了你是否會有更好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