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尖叫、打人、撒潑打滾…孩子窩裡橫的暴脾氣怎麼管教?

經常聽到有家長抱怨:

“孩子在家非常橫,經常一言不合就發脾氣,有時厲害起來還要用腳踢人”

“有時都不敢說他,一說就掉眼淚,怎麼講都聽不進去,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總結一句就是,

脾氣大、窩裡橫

說起來,孩子發脾氣這事,真是個亙古不變的難題。

不管多大的娃,發起脾氣來,都不好“對付”。

3、4歲的,跺腳、大哭、扔東西、打人……

7、8歲的,有主見了,大喊大叫,跟你爭個面紅耳赤,更是家常便飯。

尖叫、打人、撒潑打滾…孩子窩裡橫的暴脾氣怎麼管教?

這個問題,我也曾被困擾過很長一段時間。

現在終於摸到了些解決的門竅,趕緊來和大家聊一聊。

孩子發脾氣,很多媽媽的第一反應是制止,

“哭什麼哭,給我憋回去”、“再鬧我就不要你了!”

但別說孩子了,就算是我們大人,也會有控制不住發脾氣的時候呀。

想想我們為什麼會發脾氣?

無非是受了委屈,心理難受,被氣到了,想發洩一下。

同樣,“發脾氣”也是孩子表達內心想法的一種方式,是情緒的釋放。

尖叫、打人、撒潑打滾…孩子窩裡橫的暴脾氣怎麼管教?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我們身上攜帶的“負面情緒基因”比正面情緒還多,因為負面情緒能讓我們遠離危險,對生存更重要。

換句話說,

發脾氣也是人類的一種生物本能。

而一個只被允許笑不被允許哭的,一個不被允許體驗完整情緒的孩子,反而會令情緒變得更加難以掌控。

美國的一項研究也證明了這點:

當孩子悲傷或生氣時,如果父母出言制止,會適得其反,延長孩子情緒消退的時間。

所以,孩子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

雖然說,我們應該接受孩子發洩負面情緒,但也不意味著放由孩子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鬧,成為一個毫無情緒控制力的人,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會吃虧的。

那麼,孩子發脾氣,家長該怎麼引導呢?

對育兒知識有些瞭解的父母,可能會回答:告訴他這樣是不對的,同時共情,等待他的平靜,然後再講道理。

正確嗎?很正確。這也是我過去這幾年一直在做的。

但今天我還想給大家分享一個新學到的執行上的細節方法,

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找到孩子發脾氣的“病因”,從而對症下藥。

這個方法叫

ABC記錄法

——

A(Antecedent):這之前發生了什麼?

B(Behavior):孩子當時在幹嗎?

C(Consequence):導致的結果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

不能光記錄當時孩子發脾氣了,而是要有前因後果,這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覺察孩子。

舉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

普通記錄:小A在搭積木的時候發脾氣打人。

ABC記錄:小A想自己嘗試一個新的積木造型,結果就要成功時積木突然“譁”一下倒了;我安慰她說沒事的,她就一下子發脾氣了;我幫她撿起積木,她反而脾氣越來越大,最後還用腳踢我。

從普通記錄裡,我們很難得出線索該怎麼辦,甚至覺得孩子發脾氣是莫名其妙,不可理喻。

但從ABC記錄裡,我看到的卻是,

小A看似是對著我發脾氣,還踢我了,但她其實是對自己的“無能”而憤怒,她很懊惱自己為什麼搭不好。

尖叫、打人、撒潑打滾…孩子窩裡橫的暴脾氣怎麼管教?

再來舉個例子。

普通記錄:小A從玩具城回到家就開始發脾氣,還對姥姥放狠話。

ABC記錄:在玩具城小A想買輛新玩具車,我拒絕了,當時他還沒什麼大反應;可回家看到姥姥,他又提出要買玩具,姥姥剛準備答應,被我制止了;

於是他就開始撒潑打滾了,說要扔掉所有玩具,甚至還嚷著要把姥姥也丟掉。

從普通記錄裡,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不懂事,不尊重老人的孩子。

但從ABC記錄裡,我看到的卻是這個一家三代人的“力量角逐”。孩子希望掌控,卻被媽媽制止了,而他的聯盟姥姥也沒有能力援助他。

於是,他把自己所有的“失控感”怪罪到了奶奶身上,想透過撒潑打滾讓奶奶幫他重新奪回控制權。

採用了ABC記錄法,我們能更好地察覺孩子到底為何發脾氣。

根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西方心理學家就把發脾氣分為2類:

性情型

操縱型

性情型,就是孩子因為控制不住自己而發脾氣,比如前面提到的積木突然倒了,孩子瞬間炸毛了。

操縱型,就是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而故意發脾氣。比如,第二個例子提到的孩子想透過發脾氣,讓姥姥一起對抗媽媽,買到新玩具。

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動機不同,我們應對的策略截然不同。

先來看看面對“性情型發脾氣”的孩子時,我們該怎麼做。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當孩子出現“性情型發脾氣”時,其實是在向我們表達

“我很生氣,但我不知道怎麼辦” ,

這是一種隱性求助。

這種情況下,講道理、立規矩對他們來說根本無法處理和接收,一點用都沒有。

此時,

首要任務就

是給足安撫,平度情緒,讓孩子停留在情緒綠色區。

只有處於情緒平靜的綠色區的時候,孩子才能聽你說。

尖叫、打人、撒潑打滾…孩子窩裡橫的暴脾氣怎麼管教?

▲西格爾情緒“三色區模型”,紅色代表情感強烈、時空;綠色區代表平和;藍色區代表壓抑、逃避。

推薦大家在家裡建立一個

情緒管理角落

。不需要多複雜,找個相對半私密的地方就可以了,比如在家佈置個小帳篷,或是選擇房間的一角。

那裡可以放一些孩子喜歡的遊戲或者玩具,比如枕頭啊、漫畫書啊、可以擠壓的壓力球、可以撕拉的貼紙這些,讓孩子把破壞傢俱、打人的行為轉移到這裡。

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會覺得安全且安心,能較快平靜下來。

尖叫、打人、撒潑打滾…孩子窩裡橫的暴脾氣怎麼管教?

如果條件有限,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那就是

帶著孩子深呼吸。

在P仔還小的時候,每當遇到他情緒特別激動的時候,我就會抱著他,告訴他:

“你現在需要讓身體平靜下來,媽媽帶著你一起深呼吸。”

他一開始完全不懂,所以,其實是我在做,我會吸氣、吐氣,因為我是緊緊地抱著他,他能感知到我肚子的起伏,明白媽媽在深呼吸。

練習得多了,一旦他出現情緒很激烈的時候,我提醒他”

深呼吸”

,他就能透過這個方式慢慢平靜下來。

尖叫、打人、撒潑打滾…孩子窩裡橫的暴脾氣怎麼管教?

待孩子情緒恢復平靜後,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了。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前面的ABC記錄法進行復盤提問,只說事實,不貼標籤,不責備。

比如,“我知道你因為積木沒搭好,感覺很難過,是不是?”,而不是說“搭不好就下次再試試嘛,根本沒必要這麼哭鼻子”。

最後,才是有效溝通和提出問題解決策略。

比如:“上層的積木雖然倒了,但基底還在呢,要不接著搭試試?”,再比如:“這麼難的積木造型,要不要媽媽當你的小幫手呢?”

這個完整的過程,就是教孩子

“遇到問題—直面問題—冷靜思考—解決問題”

的過程,這樣的經歷越多,

孩子的綠色區越能被擴大,他亂髮脾氣的機率就越低。

說完了”性情型發脾氣“,再來聊聊如何應對孩子的”操縱型發脾氣“,也就是有目的的”發脾氣“。

比如想買新的玩具車,不給買,於是賴在地上嚎啕大哭;不肯刷牙,甚至亂扔牙刷、牙膏。

看著也是哭得可憐,但這類哭泣就是把發脾氣當做控制大人的手段,透過哭鬧想要某個東西、達成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些事。

如果一直為了安撫孩子而妥協,那麼孩子就會把“發脾氣”和“實現不合理要求”畫上等號。

一次成功、兩次成功,以後就還會有多次。

當然,不妥協也不是置之不理。

孩子也是非常敏感的,他會一邊想要挑戰爸媽的底線,讓爸媽屈服,一邊又特別需要爸媽的關注。

如果我們一走了之,孩子會有被拋棄的感覺,安全感和信任感缺失,更加沒有辦法安靜下來思考。

我們要做的很簡單,總結下來就是十四字方針:「

不含敵意的堅決,不含妥協的陪伴」

,讓孩子明白你的態度。

尖叫、打人、撒潑打滾…孩子窩裡橫的暴脾氣怎麼管教?

如果是在家裡,我們就在同一個房間裡靜靜地陪著他,做好隨時服務的準備就夠了。

如果是在公共場所的話,

我們可以先把孩子帶離當下的環境

,比如從超市過道拉到旁邊的角落,從餐廳帶回車內,然後再1對1陪伴。

這時也是他們學習自我安撫最好的時刻。

不同孩子自我安撫能力不同,有的可能哭2分鐘就冷靜下來了,有的也可能哭起來半小時都不帶停歇的。

若是孩子自我安撫成功,那我們可以誇獎他:“太厲害了,你靠自己打敗了壞情緒這個大怪獸”。

若是自我安撫失敗,哭著找你,那就說明,他需要你的安慰,那就溫柔地擁抱他。

這樣堅持幾次,孩子就明白,

靠發脾氣不能達到目的,就不會持續濫用了。

尖叫、打人、撒潑打滾…孩子窩裡橫的暴脾氣怎麼管教?

說了這麼多,咱們還要注意:

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在使用這些方法時,還是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的變通。

其實,哪裡有孩子天生就擅長情緒的表達和管理呢,就連我們大人,都一直在學習情緒修煉這一課。

孩子發脾氣,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如果我們能有這份理解,那麼面對孩子的壞情緒,也許我們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而不是加入孩子的情緒混戰中。

願我們都能用溫柔的力量去影響孩子,而不是用憤怒的力量來鎮壓孩子。

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