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好奇心》—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4245,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好奇心》。

伊恩·萊斯利,專欄作家、演講家、廣告從業人士。他主要關注創新、文化和政治,文章主要發表於《智生活》、《新政治家》以及《衛報》等。同時他也是BBC 廣播喜劇節目《成名之前》的編劇及主持。他的著作《說謊心理學:為什麼不說謊,我們就活不下去?》曾被BBC廣播4臺評為“本週最佳圖書”,被《每日郵報》讚譽為“一氣呵成,令人著迷”。

這本書從心理學、經濟學、教育和商業領域吸取了大量的研究結果,告訴人們什麼會助長好奇心,而什麼會使好奇心餓死。好奇心需要透過不斷的鼓勵、獎賞和激勵,要成為一種習慣,家庭、學校和工作中耐心培育。擁有好奇心,就擁有了強大的生命力。本書透過生動的故事、研究案例和實用建議,讓我們認識好奇心,同時喚醒好奇心。

1

認識好奇心

作者說,好奇心是人類的第四驅動力,擁有好奇心的人往往更聰明、更富有創造性,也更容易成功。約翰·勞埃德,是一名電視製作人和導演。他捧紅了一些演員和喜劇明星,其中包括《憨豆先生》的主演羅溫·艾金森。勞埃德在40歲之前就獲得了終身成就獎。但是後來,勞埃德事業遇到了阻礙,因此患上了抑鬱症。為了擺脫抑鬱症,他開始讀書。他順從自己的好奇心,對什麼感興趣就讀什麼。經過六年的知識探尋,他的抑鬱症逐漸改善。他說,這世上沒有比好奇心更重要的東西了。人類和靈長目動物有三個相同的基本驅動力:食物、性和庇護所。除此之外,人類還擁有第四個驅動力,那就是好奇心。

1、兩類好奇心

首先,消遣性好奇心。好奇心往往是從想要去探索開始的。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表現出了想要征服未知世界的渴望。196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甚至兩個月大的嬰兒都會對眼前不同的圖案作出不同的反應:他們對不熟悉的圖案明顯更感興趣。所有家長都瞭解小孩喜歡把他們小手指伸到一些不該觸碰的地方,或者看見一扇開著的門他們會忍不住要衝出去,甚至還會吃一些髒東西。科學家把這種對一切新奇事物的著迷稱為“消遣性好奇”。消遣性好奇在每個人的生活當中,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喜新厭舊。

其次,認識性好奇。認識性好奇就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探索。好奇心是我們人類區別於動物的第四驅動力。前三個驅動力是食物、性,還有房子。正是因為有著好奇心這個驅動力,才使得人不僅僅滿足於搭個土房子,而是蓋起了摩天大樓,造出高鐵。對個人來說,認識性好奇是快樂的源泉,為心靈提供養分。對組織和國家而言,它激發創造力,引發創新,使好奇心產生真正的價值。

2、好奇心的原理

首先,我們知道好奇心是雙刃劍。為什麼呢?如果是未受控制的好奇心,會導致大量的衝動。

比如,布萊恩和弟弟保羅在父母的臥室裡玩。偶然發現了一把手槍。兄弟倆頓時驚呆了。他們伸手去觸控手槍那冰冷的具有金屬質感的表面,頓時感到彷彿有一股讓人激動不已的電流順著他們的手臂向上串。布萊恩拿起那支槍,讓他倆在父母的臥室裡上演一出“槍戰”。他倆一人拿著槍對準另一人,被“槍擊”的那個人就會順勢誇張地摔倒在地,接下來彼此再交換角色。玩盡興之後,他們把槍放回原處,並用衣物蓋上,恢復原樣。

在接下來的幾周裡,抽屜裡的那把槍一直都是兄弟倆之間的秘密。他們共同發誓絕不告訴其他人。之後的一天傍晚,布萊恩和他的三個兄弟獨自在家。那是一個有點悶熱的夜晚,窗戶開啟著,布萊恩在父母的臥室裡看電視,心裡卻情不自禁地老想著抽屜裡的那把槍。最後,他回憶時說:“我徹底被好奇心主宰了。”有一天,他突然有一種衝動,特別想扳一下扳機,然後旁邊沒人,他跑到視窗衝著樓下“砰”地打了一槍,前所未有的巨響。然後周圍的人報警說,有人開槍,實際上是一孩子開的。

什麼東西驅動這孩子開槍呢?好奇心。所以好奇心是雙刃劍,如果你不加限制,真的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傷害。但是另外一面好的地方就是,認識性好奇需要在認知上的持久努力,你才能夠看到知識的缺口,才會有更多的好奇心。為什麼人們解決了好奇心的問題會很開心?這是大腦裡的問題。從原始人的時候,人們就願意探索這些不同的東西。人們玩火,然後建房子,發明語言,發明文字。原因就是,當我們解決了知識的缺口,解決了一個困難的時候,你的大腦當中會佈滿了多巴胺,就是那種快樂的感覺。這是好奇心的原理。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要想讓孩子擁有好奇心,那麼父母就需要參與進來。因為在孩子會說話之前,他們是用手指來問問題的。而他們認為“指”的作用是什麼,則取決於成年人的反應。有關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拿到了所指的東西,他們就知道“指”的動作,是得到東西。如果他們聽到了所指東西的名字,他們就知道“指”的動作,是一種獲取資訊的方式。如果他們發出訊號後,沒有收到任何反饋,那麼他們將不會再有“指”的動作。一個成年人的行為表現,會影響孩子的好奇心。所以,作為孩子最親近的父母,孩子的好奇心離不開他們的參與。

3、好奇心的兩大阻礙

好奇心的兩大阻礙,一是過分自信,二是妄自菲薄。過分自信,也可以理解為“無知而快樂效應”。它讓人以為自己知道事物的答案,從而不再對其他可能產生好奇。心理學家證明,人們在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存在過分自信效應。比如,大部分人都認為,無論開車還是教育小孩,自己的水平都優於平均值。

和過分自信一樣,妄自菲薄同樣會削弱好奇心。妄自菲薄者,常有焦慮感和不確定感。心理學家託德·卡什丹說,焦慮和好奇是兩個反向系統。作者認為,恐懼會殺死好奇心。好奇心需要一種不確定性來激發,可是如果過於不確定,它又會被禁錮。比如,很多人害怕跳槽,怕萬一找不到工作怎麼辦?永遠謹小慎微,不敢去探索任何未知的領域。這也會阻礙我們的好奇心。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好奇心會被壓制得更厲害。就是當我們能夠很容易地獲知一個東西的答案的時候,惰性就開始產生了。我們非常容易地去Google一下,百度一下,我們就能夠搜到想要的任何答案。導致我們缺失“富有成效的挫敗感”。人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富有成效的挫敗感是能夠加深我們記憶的東西。

無法從網上百度,我們會自己去翻書,自己去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學到很多東西。但是能從網上查到答案以後,我們就不會去努力學習了,搜一下不就知道答案了嗎?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我們的認知變得越來越窄化,越來越趨同,而不是越來越有多樣性。所以在網際網路普及的過程當中,就會減少意外的收穫。

4、好奇心的好處

有一個詞叫做“數字鴻溝”?就是說,隨著數字技術越來越普及,有可能人和人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大。媒體使用習慣研究者維姬·賴德奧特說,網際網路時代,網路並沒有縮小成就的差距,反而加大了浪費時間的差距。這就是數字技術的普及造成的鴻溝。

那些善用網際網路的人,會利用它加深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他們將網路作為持續性智力探索的跳板。比如他們利用網路學習一門語言、一門學科,用它分享求知的熱情、交流想法。反之,有些人用網路玩遊戲、吵架、偷懶。這些人把好奇心交給了別人,久而久之,就忘了該怎麼使用它。正如作家凱文·德拉姆所說:網際網路正在讓聰明的人更聰明,笨的人更笨。而未來,屬於那些具有好奇心的人。

2

如何保持好奇心

我們知道了好奇心很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麼保持好奇心呢?作者一共提供了7個方法,我為大家提煉出來5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虛心若愚

沃爾特·迪士尼創辦了迪士尼公司。他去世後,公司開始走下坡路。作者認為,迪士尼公司未能延續早期輝煌的部分原因,即是沒能將創始人的好奇心這一精神傳承下來。

史蒂夫·喬布斯在評價迪士尼CEO時說,在迪士尼遭遇一連串失敗時,皮克斯(電腦動畫製作公司)出品了一部又一部優秀電影。但迪士尼的CEO在與皮克斯打交道的20年中,在皮克斯一共只待過約兩個半小時。他對皮克斯從不好奇,而擁有好奇心是多麼重要。傲慢、過分自信,使人不思進取,失去好奇心。

2、建造資料庫

好想法,並不是臨到需要時苦思冥想就能萌發的。它的產生植根於創造者的長期積累。這一靈感的閃現,不是意外,而是源自對知識長久的儲備和推敲。作者說,已有知識的儲備越多,新知識就能被同化得越好,且有著更高的創新性可能。這就是知識的群聚效應。

3、要有“狐蝟”精神

古希臘詩人阿爾齊洛科斯說,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蝟只知道一件很重要的事。換言之,狐狸博學,刺蝟專精。而在當代,我們要擁有“狐蝟”精神,才能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狐蝟”們擁有IBM提倡的“T型知識結構”。也就是工作者能將某一項資深技術和對其他學科的廣泛瞭解相結合。

比如查理·芒格。一方面,他精通股票的選擇技巧,在買賣方面的經驗無人能及。另一方面,他閱讀大量自己專業以外的書籍,並將它們進行整合。當他面對一項業務時,會從數學、經濟學、工程學、心理學等多個角度來審視。所以我們要像狐狸和刺蝟一樣,既要追求廣博,也要在某一個方面深入。

4、詢問關鍵的“為什麼”

克里斯是一名美國商人。他的公司向歐洲一家公司購買產品原料。在價格上,雙方達成了一致,但在專屬權問題上,雙方陷入了僵局。對原料不得售予其他美方競爭者的要求,歐洲方不能接受。即使美方給出更高的價格。最後,美方只能派出克里斯前往歐洲談判。

克里斯在談判中,只問了一個簡單的詞,就改變了談判的結果。這個詞就是“為什麼”。為什麼歐洲方不同意把原料的專屬權給美方呢?原來,如果歐洲方簽署專屬權,就會違揹他與表兄之間的一份協議。得知情況後,克里斯提出讓歐洲方在提供給其表兄的原料之外,為美方提供專屬權。於是,兩家公司成功達成協議。詢問關鍵的“為什麼”,有時對解開復雜的矛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5、做一個“思想工匠”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思想工匠”的典型。他是一個行動派,一位實幹家。他透過不斷實驗來滿足認識性好奇。比如他將橄欖油倒進大海,觀察水面的平復情況。即使失敗,他也會仔細記錄實驗的細節,以便為將來的嘗試提供線索。

作者說,除非我們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思想工匠”,否則,我們永遠無法體會富蘭克林的精神。而作為一個“思想工匠”,對事物的探索,不僅要有總體規劃,也要鑽研細節,既要關注過程,也要注重結果。

認識性好奇很難用一兩句話去評價,保持這種好奇並非易事,它會將我們從當前的任務和目標中帶離,弄不清楚目的地在哪裡。但是這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去探索呈現在眼前的、各式各樣的知識世界,也可以選擇像比雅尼一樣,與美好而奧妙的世界擦肩而過,只能等待下一次機會的降臨。若換作是你,你會把握住這一個千載難逢的幸運時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