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的教育有時候不是比誰做的多,而是比誰錯的少

我們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夠自由自在,一方面卻又要求孩子服從。這些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引發了許多教育上的問題,所謂的教育科學的改革嘗試,到頭來變成了大人遙想孩子未來命運的聲聲嘆息。

如今我們察覺出所謂的教育問題,特別是那些和人的個性、性格發展和智慧發展相關的問題,事實上全都源於孩子和成人之間的衝突對立。成人在孩子發展道路上所設下的難關,不但難以數計,而且極具傷害力。這個對於孩子成長髮展的危險影響程度,取決於成人在鋪設這些難關時,總是挾著道德理義和科學理論之名,及其想要操縱孩子的意志遂行其意。

所以說,最接近孩子的大人——父母和老師,反而在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當中,成了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發展的人。強者和弱者之間的對立衝突,不僅與教育有關,更反映在成人日後的心理狀態上,也是造成心神錯亂、性情異常以及情緒不穩定的主要因素。問題從大人傳給孩子,又從孩子傳給成人,因此成了一種普遍的迴圈。

因此,

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第一步絕不應該針對兒童,而應該針對成人教育者。

教育者必須要理清自己的觀念,摒棄一切偏見,最後還必須改變其道德態度。

孩子的教育有時候不是比誰做的多,而是比誰錯的少

五一假期和朋友小聚,我聽聞他家孩子所在的學校老師經常留堂、罰抄,有時候中午也留堂,完全不考慮孩子要吃午飯,吃飯的事情就由家長去解決。學校為了管理校紀,有專門人員在校園巡視,發現有孩子違規就記名,一旦被記名就會被老師留堂罰抄。孩子在學校有一些不合老師要求的“小動作”,班主任隨手就會發到家長群裡。

朋友似乎對該校老師的做法“習以為常”了,當然也是無奈,好在他們是細心周到的父母,平日給孩子溫柔的呵護。在我看來,這種“嚴格教育”是不講武德沒有師德,慶幸自己的孩子遇到了寬容有愛的老師。

好學校好成績如果不是依賴更好的教學方法,而是依仗嚴厲的“教育”,那麼其先進是一種透支。小學在透支中學,中學在透支大學,越長大越乏力。我們一方面希望孩子茁壯成長,但是另一方面卻早早地就不斷削弱孩子的意志,這樣的做法是南轅北轍。

無條件順從的「聽話」對孩子的發展不利,它的對立面不是「不聽話」,而是獨立思考。

一個意志薄弱、意志低下或喪失意志的孩子,能很容易適應一所讓所有孩子都呆呆地坐著聽或假裝在聽的學校。但是,這類孩子的結局往往令人同情,儘管學校在他們的通知單上寫著“表現優秀,學習進步”的評語,但他們有些往往不得不到醫院去治療神經錯亂症。對於這類孩子,教師總這樣誇他們“真乖”。其結果是,這些孩子只得在不受任何干擾的環境下沉浸於虛弱之中,而讓自己像被流沙一樣吞沒。——蒙特梭利

成人必須給孩子必要的,做孩子需要的,去幫助孩子自己行動。假如大人做得不夠,孩子可能就沒有辦法順利地發展,但是如果大人做的太多,可能就阻礙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的創造力無法發揮。而這之間的平衡點,我們稱之為“介入的門檻”。

孩子的教育有時候不是比誰做的多,而是比誰錯的少

教育有時候不是比誰做的多,而是比誰錯的少。

下面整理出的一些教育誤區, 願你走過卻沒有錯過。

所謂

「高質量的陪伴」

並不等於成人一刻不停地哄孩子、陪孩子玩或者逗孩子。有些成人特別寵愛孩子,不顧孩子的節奏,不停地對著寶寶講話、大笑,或者隔一會兒就為寶寶換一個玩具。他們和孩子的相處,其實不能稱為互動,因為成人是主導,是發動者,寶寶只是接受者。同時,寶寶本身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如果成人一直不停地說話、逗笑,他們能夠靜下心自己觀察、自己動手、自己體驗的機會就少了,他們會迷失在這麼多的資訊裡。

父母對孩子負面情緒的認識誤區

認為孩子負面情緒的表達就是壞性格,認為孩子負面情緒的表達是做父母的失敗,認為孩子負面情緒的表達是對自己的挑戰,希望我的孩子幸福快樂,時時刻刻都快樂,父母過度保護孩子,千方百計取悅孩子。

不要動不動把孩子的情緒表達和性格、動機掛鉤,覺得他們是故意搗亂。我們的管教常常是深陷到這樣一個消極的情緒迴圈當中:因為我們不理解,所以我們生氣,我們誤以為孩子的某些行為是故意的,是有意不去做好,是沒有付出努力的,所以我們就會有憤怒的情緒出現。而當我們憤怒情緒出現的時候,孩子接收到了這個訊號,出於自我防衛和委屈,於是開始有反彈反抗的情緒和行為表現,這就更激怒了父母,親子之間的互動溝通自此也就進入到一個負向的迴圈之中。

挫折教育的誤區:

孩子失敗的時候指責孩子,這對孩子來說並無幫助,只會讓他們在負面情緒裡越陷越深,對自己喪失信心。

故意對結果輕描淡寫「沒關係,輸贏不要緊」……可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心口不一,這樣做不能疏導孩子的情緒,也無法幫助他們學會面對自己的真實情緒。

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有很多表達愛的行為,在孩子表現不太好的時候,卻和孩子一起生氣、傷心。……這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漸漸變得不那麼自信,害怕失敗。

在孩子失望時千方百計取悅孩子,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剝奪了孩子在遭遇挫折時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處理自己感受的機會。

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糾正孩子的錯誤,一看到孩子做錯了,就迫不及待地直接指出來。這裡面傳遞了一個資訊:錯誤是不好的事情,父母對錯誤無法容忍。孩子從中學習到:錯誤是可恥的,犯了錯是可怕的。一旦對錯誤或者失敗這樣的認知,就無法面對挫折和困難。

吉諾特博士(Dr。 Ginott)說:

孩子的歡笑和淚水同等重要。情緒使一個人的人格高尚。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就因為我們體驗各種情緒,我們體驗越深刻就越成為人類

……認真想一想,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高興嗎?不是,我們的責任是讓孩子更好地長大成人。

我堅信,人們總有一天會認識到:人的最基本權利,就是自我“培養”的權利。只有到了這一步,我們作為一個人才不會受壓抑,不受奴役,並能在所處的環境中自由地選擇自身發展的方法。

*本微信公眾號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釋出的文章、圖片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片如有作者來源標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並聯系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