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回憶古藺往事 | 範俊英 :我真正嚐到了做人的滋味

回憶古藺往事 | 範俊英 :我真正嚐到了做人的滋味

(二)

範俊英

遲來的初中

一九七一年,我已經十九歲了,按農村的風俗習慣,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偶爾也有人到家裡提談婚姻之事,不知怎的,我都會找借囗迴避。

在那個年代農村有個別專門吃“媒婆”這碗飯的人,走了東家竄西家,好心給年輕人組合家庭。客觀說這些媒婆是辛苦的,以現在的說法走到男方家,要說女方如何好;走到女方家,要說男方家的好處,為男方打廣告。要打廣告就得找材料,做調查研究,還得磨嘴皮子。隨著社會的發展,可能媒婆這個職業會完全消失,取而代知的就是婚姻介紹所了。

由於我老家帥家寨的條件,在當時農村來講還是可以的,我的迴避,給我介紹的女生,仍然有結婚在我的老家帥家寨的。

母親在很多事情都很開明,包括我的婚姻,所以媒婆在我家起不了作用。但我還是要感謝媒婆的關注和關心。

一九七一年冬天,我被生產隊安排到黃家溝捶石子鋪公路。當時可能沒有打石子的機子,至少古藺範圍內沒有,鋪公路的石子都是用手工捶的。捶石子鋪公路任務稱為民工建勤,由縣安排到公社,再由公社安排到大隊,大隊安排到生產隊。分給我們生產隊的任務大約是十立方石子,我己經是第二次接受這樣的任務了。任務要求完成十立方石子,並要求石子每一粒一釐米左右,石頭要硬石,石頭的來源就在鹽津河裡撿搬鵝卵石,先用二錘把鵝卵石打小,再用竹片夾著小石頭把小石頭捶到一釐米左右,若不小心會把手指砸破流血的。第一次是兩年前,任務地點是走馬壩。黃家溝這次任務經過我們十多人十多天的艱苦努力,我與生產隊同來的人終於完成任務,經有關部門驗收後背上行李回家。

我揹著行李剛回到家,天還沒有完全黑下來,行李還沒有放下,媽媽看著我對我說:“你還想讀書嗎?”我似乎好像是聽錯了,但我的所有感官,又實實在在的告訴我,就是這句話“你還想讀書嗎?”我稍微怔了一下,然後發自內心且毫不猶豫地說了四個字“我還想讀”。我看著母親,母親也看著我,空氣好像凝固了,還是母親打破了這短暫的沉默慢慢說出了關於讀書的前因後果。原來幾天前古藺縣第二初級中學校來聯立小學招初中生,七二年春開學。我家緊挨學校,與學校就一牆之隔,學校老師把這訊息告訴母親,母親馬上決定讓我去東新二中讀書,從這時起東新二中一直是我對學校的稱呼。感謝小學的老師,把這個資訊告訴了我的母親,更感謝母親對我的人生作出一個不錯的決定。在那個交通和資訊都不暢通的年代,如果老師不把這個資訊告訴母親,如果母親又要徵求我的意見,那麼一切無從說起。我屏著呼吸靜靜的聽著母親的講述,興奮的心情控制不住激動的眼淚打溼了我的眼眶,我心理在重複著一句話:“世界上最無私的是母愛,人世間最偉大的也是母愛!”

我的父親在我幾歲時因病逝世了,父親逝世時母親三十五歲。母親含辛茹苦養育我們三兄妹,哥哥比我大四歲,妹妹比我小五歲。母親不僅給了我的生命,給了我的教育,還不斷地指點了我的人生走向。如果母親認為我十九歲了,就應該確定婚姻,沒有必要再去讀書,那我的人生境況肯定不同,現在也許在某個小區當保安,或者在大街搞衛生。我老家坡鄰坎下的不相上下的同齡人中,這種情況是有的。

回憶古藺往事 | 範俊英 :我真正嚐到了做人的滋味

古藺二中校門

古藺縣第二初級中學校七一年冬天下鄉招生可以說前無此例後無來者的一次,僅僅是這一次,因為這次招生不問年齡,不問家庭成份,只要願意來讀初中的都能來讀,作為讀初中相當於夢想的我,這個夢終於實現了。後來才瞭解東新二中為什麼採取這種辦法招生的原因。

東新二中即我們讀書時全名稱叫古藺縣第二初級中學校,從校名排名“老二”就知道是一間老牌學校,如果從建校的整個歷史來講,它比稱為第一中學的白沙中學還早,白沙中學是一九五八年建校的,而東新中學是從現在二郎鎮的雷家溝一九六零年搬到東新去的,未搬到東新中學之前叫興本中學,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建校的,是雷家溝有名之士雷紹清創辦的。我揣測這老二就是六零年搬到東新後這樣得來的,後來的摩尼三中(原屬古藺縣後劃歸敘永縣),皇華四中,古藺五中等都是根據建校時間順序來確定校名的。古藺五中就是現在的藺陽中學是七二年建校的。

我們沒有進學校之前,不知怎麼了學校只有兩個年級,即初七二級初七三級,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這樣的學校,沒有學生數就沒有人氣,校園裡就沒有生氣,所以學校才採取不問年齡不問家庭成份去招生,初七四級才有了四個班。

回憶古藺往事 | 範俊英 :我真正嚐到了做人的滋味

初中七四級一班畢業照

我跨進初中門坎時年齡已處在十九歲到二十歲的區間內,可能是營養不良,或者是勞動強度的影響,還是遺傳基因的關係發育遲等原因無法考證,從體型體重等方面完全不是二十歲左右的小夥兒,仍然是個初中生的樣子,進校時坐過第三排,後來坐過第四排,第五排,第六排。

剛進東新二中時心裡有高興的一面,也有鬱悶的心理。高興的是多年來想讀初中的願望實現了,鬱悶的是這麼大的年齡還在讀初中。為了求知識,相信鬱悶是暫時的,高興終歸戰勝鬱悶。進校後瞭解比我年齡大的同學還有。

回憶古藺往事 | 範俊英 :我真正嚐到了做人的滋味

七二年春同學(兄弟)合影照

可能是心情關係吧,七二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來得早,如果人生是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我願永遠留著春天直至地老天荒。小學畢業就想讀初中的我現在就在東新二中的校園內,早上慢步在校園的林陰小道上或坐在某棵大樹下,如飢似渴地汲取著心靈所需的東西,充實著早該填上些許知識的大腦。

來到東新二中,最能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可以不斷的得到書看。

讀小學高年級時或小學畢業後,對書的渴望達到何種地步到現在連我自已都不相信我自已。我每次得到書後就想辦法儘快把書看完,一是對書的渴望,二是早看完還給別人。白天沒有時間看,那就晚上,因為早晨下午都要扯豬草割牛草。在那個年代農村沒有電,甚至有時拿著錢都買不到煤油的情況時有發生,那就想辦法吧,有幾種辦法至今記憶猶新。一是用亮杆兒燃著看。亮杆兒的材料有兩種,一種是向日葵杆杆水裡泡後曬乾的,另一種是竹子曬乾的。二是冬天用小鏡子把爐火的光反射到書上看,冬天坐在火爐邊烤火時一舉兩得,即看書又烤火。三是用松樹油脂點燃看,松樹油脂是山上的松樹在生長過程中從松樹杆流出的油脂,在扯豬草割牛草時把它撿回來備用。總之想盡辦法使能照明看書。

為了得到更多書看,在讀小學時,有時用家裡帶到學校去吃的小東西換同學的小人書看,或者幫別人搞勞動如掃地,冬天封火等得到別人的書看。

我小學畢業以後由於沒有機會讀初中,加之農村文化生活之枯燥,想找書看的願望似乎更加強烈,我家一牆之隔的聯立小學的圖書不過百十本也基本被我透過各種渠道看過了,所謂渠道就是透過我認識的老師借書,或者透過母親找老師借書等。有時包面用的紙我都會留存下來看一遍。

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面房包面用的紙都是用書和報紙來包,當時面房包面的紙來自於四面八方,一斤舊書報換一斤面,面房用舊書報紙包面減少經濟開支,對個人或者單位來講廢書廢報充分利用一斤紙換一斤面節約糧食。七十年代農村糧食還是比較緊張的,農村吃糧青黃不接的情況是有的,也就是新糧食還沒出來,舊糧食已經早吃完了。

包面用的舊書報紙使我知道到了得到更多書看的一種渠道,上世紀七十年代包面用的紙都是舊書舊報,沒有像現在用專門的面紙進行包裝。

我們生產隊就有一間面房,並且離我家也很近,這家面房每天供應周圍十多個生產隊,方圓幾平方公里的範圍的面,每天一百多斤面能很快賣完,有時還要提前交涉才能買到面。我只要有時間都會朝面房去,翻看書報。為了得到書看,我有時幫面房勞動,搬手動面機等。當時農村沒有電,做面都是用手工搬動機子壓出來的。有時在面房把書借回來,看過以後再還回面房。

在東新中學校園內除了課本書籍,還有學校圖書室,同學間互相傳閱,就是老師家裡的書我也儘量爭取去借閱。有一次不知什麼原因我到班主任文自新老師家去,看見一本厚書《九三年》我就試探想借來看,沒有想到文老師馬上同意了,但坐在旁邊與文老師聊天的數學老師童國勳老師卻說,學生少看此類書免影響學習,我沒等童老師說完話拿了書就走,生怕推遲夜長夢多,得不到書。

回憶古藺往事 | 範俊英 :我真正嚐到了做人的滋味

語文老師與數學老師合影照

《九三年》是法國小說家雨果的一部長篇小說,主要是描繪了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在1793年進行殊死搏鬥的歷史場面。

二中給我的紀念,一本書

初中畢業時,我還從學校圖書館借了一些書帶回家來看,其中《帝國主義侵華史》這本書拿回來後不知怎的被別人拿去看搞忘了,還書時找不著這本書,當時好像是按書價價格的三倍賠給學校,後來這書就成了學校給我留下的紀念品,四十多年過去了現在還在我手裡。當時不知怎的,管理圖書的李陶老師那麼相信我,我已經初中畢業了,去他那裡借書仍然把書借給我。

讀初中兩年半,由於多年來對讀初中的渴望所以特別珍惜這次讀書的機會,加上當時的學校校長王化東,教導主任葉俊持對教育教學的嚴格管理,自認為這兩年多時間是努力了的,更遇上一些認真負責的老師如文自新老師童國勳老師等,他們傳授的知識對於我個人人生之路起著基礎的支撐的作用。

以語文為例,初中畢業後就沒有系統學習過語文,後來讀師範時學校安排在數理班,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函授時都與數學打交道,直至取得數學大學文憑,參加工作直到退休都是初中語文知識為基礎,作為我人生經歷中一切文字活動的支撐,這裡應該感謝我們讀初中時遇上了一批好老師,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美術等,當時沒有外語這個學科,這些老師在煤油燈下備課批改作業,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關心,他們個個都是學生心目中的藤野先生,在初中這個人生掌握知識的關鍵時期為我們夯實了基礎。如果說我能敘述清楚一件事情,能寫通一個句子與初中語文老師文自新老師分不開,直到現在在我心裡文老師講述魯迅的《一件小事》這篇文章時給我留下的影響還記憶猶新,他對文章抽絲剝繭的分析,對文章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講解,對作者從遇現象到心理活動的一系列表述,對我後來遇到的每一件事情能否作出比較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好像是一面鏡子在起著作用。

我們是一九七二春進校讀初中的,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兩年很快過去了。七四年春或者更早一些在七三年冬開始,學校的教學秩序就不很正常,學校老師中個別人嗅覺特別靈敏似乎聞到了什麼有機可乘有利可圖的機會,迎合來自關檔案的所謂精神,置學校有關規章制度而不顧,找藉口組織學生學習有關檔案,組織學生開會,並動員學生行動起來與學校存在的舊思想舊意識作鬥爭等。從七四年春開始,教學秩序完全不成章法,開會,寫大字報,勞動,學生要與工農相結合成了學生在學校的主要內容。

為了與工農相結合,加之運動的所謂深入,反對孔孟之道的開始,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與工農相結合成為當時的主流,初七四級捲起被蓋卷,拿起紙筆墨從學校出發到農村到工廠接受工農教育。初中七四級師生步行到石屏磺廠,又從石屏磺廠徒步到永樂龍井倒流水水庫等地接受工農教育,每到一個地方開批判會寫大字報等。在過永樂河到龍井倒流水水庫參觀時有一個學生不小心差一點兒淹死在永樂河。

我在東新二中讀書兩年半,生活委員當半年,班長當兩年。我作為初七四級一班班長對接受所謂工農教育,思想上是有牴觸情緒的,不是說我的覺悟有多高而是從最純樸的情感出發,初七四級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學生都是從農村來的還有什麼必要去接受工農教育嗎?我找理由沒有參加從東新中學到石屏磺廠,又從石屏磺廠到永樂的所有活動,兩天以後我從李家寨坐車到永樂,在永樂街上林顯菊同學家與同學們匯聚後徒步從永樂到走馬壩回東新中學的,好像在走馬壩學校的教室裡住宿了一晚上。我當時不去是反對這種做法,後來去了是同學感情在起作用,當時倡導這種做法的老師和領導對我是肯定有想法的,不過我是學生他們拿我也沒有辦法。在古藺二中讀初中的最後半期,可以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混過去,一至到畢業, 我的初中就這樣結束了。

八十年代中期 國家為什麼要實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偉大戰略,它的意義在於哪裡?時間已經到了二十一世紀 我在某省去旅遊時,大山坡上樹著大標語牌,大標語牌上寫著關於普九的標語“讀了小學讀初中,讀了初中去打工”。這幅標語也許從另一個側面對我讀初中以後沒有讀高中的一種安慰吧。從這幅標語我狹義的認為讀了初中,人對社會各方面的認識會提高,人的知識面會得到拓展,至少對自然界的物質和現象有了廣泛和膚淺的一些認識,什麼是物理變化,什麼是化學變化,學習了化學,知道了水和鐵的組成,鐵為什麼要生鏽這些問題能解答清楚;學習了物理,知道電燈為什麼會亮,為什麼存在陰陽兩極,更知道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在地上……

臨畢業時,到底讀不讀高中,成為我的一個重要選擇,讀吧,按當時的情況發展下去,又能學到多少知識,不讀吧也許將永遠失去讀書機會。

在讀與不讀之間,我在思考,在琢磨,在反覆權衡繼續讀和不讀後所帶來的結果,讀初中兩年多至少使我對事物的看法自我認為有其客觀的地方,難道說知識一定要在學校學習,離開學校就不行嗎,不會這麼絕對吧。

如果學校的教學秩序能像我們剛進初中時的時侯哪樣有條不紊,我是肯定要讀下去的,但現實告訴我當時學校的教學秩序完全沒有章法可言,還有讀的必要嗎!?在報名參加推薦讀高中之時,全年級我第一個以書面的形式正式向學校申請不讀高中,我的申請使很多同學感到詫異,又使有的老師感到惋惜。

選擇了不讀就有不捨的情感在裡面,有不捨的老師,有不捨的同學,還有熟悉的校園。

老師,我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稱呼,讀了初中使我進一步體會到老師的偉大!老師為什麼能上家神,他僅次於父母就 是這個原因吧。

我們讀初中時,因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國家經濟處於困難時期,家庭經濟更困難,每月交五元七角的生活費後,身上就基本上沒有分文,但有時又不得不花錢,找家長吧,離家幾十裡遠水解不了近渴,找學生吧,大家基本在同一條線上

幫不了忙。唯一的辦法只有找老師,老師是有求必應,雖然每次最多借兩元,但兩元來講,在當時相當於十天的生活費。幾十年後我仍然記得的是有一次我回家後返校到童國勳老師寢室還錢,在半路上碰見童老師穿著背心去球場,童老師是教數學的,當時在我的印象中童老師的業餘愛好是體育和旅遊,平時在閒談中就知道寒暑假期童老師會到全國去旅遊。童老師在操場上是一個活躍份子,除了打籃球,操場上身輕如燕的雙槓動作仍存留在我心中,讓人羨慕和敬仰。當我把錢還給童老師時,童老師對我說“我的寢室門開著的,你把錢放在我辦公桌的抽櫃裡就行了”,我到童老師寢室裡拉開抽櫃一看,櫃裡的鈔票可能估計有幾十元,還有吃飯的餐票,我心裡非常的震撼,老師您怎麼這麼相信我,就不怕我還錢時反其道而行之嗎!

在東新二中讀書期間,大多數老師的言行舉止乃至人格等方面影響著我,他們不僅給我們知識,而且在應該怎樣為人方面起著榜樣的作用,可以說對我人生最大影響的階段就是初中,他伴隨著我的人生一路走來。

同學感情是在學習生活勞動中建立起來的,學習上互相取長補短,生活上互相關心,勞動時互相幫助。在東新中學讀書時,條件是艱苦的,睡的是樓板,晚自習照煤汽燈,經常到巖鷹山勞動,挑糞上巖鷹山。到離學校十多里地的石山子背煤,到李家寨背米,自己到井裡端水到開水房換熱水。有時要連續吃近幾個月的鹽菜湯。所謂鹽菜湯,無非是湯的表面上浮著幾片小小的菜葉,湯裡有鹽,有時油星子都看不到。在東新二中讀書時大部分時間處於半飢餓狀態,導致李家寨等地方的學生寧願起早貪黑來回幾十里路不願住校。

在二中校園裡,生活處於半飢餓狀態,勞動多且強度大,我想這可能正是我們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最好鍛鍊。

回憶古藺往事 | 範俊英 :我真正嚐到了做人的滋味

煤油燈和煤氣燈

初中畢業時,同學間互贈紀念品,有茶杯,有筆記本,有鞋墊等。哪時的女生大部分閒時都愛納鞋墊子,畢業時我都收到十幾雙鞋墊子,謝謝這些同學。

同學感情是純真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讓人更感覺他的珍貴。初中畢業回農村後,收到了同學王仲平同學的來信,她告訴我她到四中的一些情況並將繼續讀高中。人之常情我應該回信,但我沒有回信,不回信的原因是以我在家修理地球沒有什麼可寫作為心理理由,若是寫還是有寫的,當時最時髦的語言就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可以按廣闊天地去寫……當時我有一個狹隘的想法是出發點和根本原因,不回信讓她永遠忘掉我這個同學,免得再去打擾和影響別人。

王仲平同學是當時我們讀初中時學校校長王化東之女,她愛好廣泛,學習中上等,談吐自如,寫一筆好字,算得上是書法家龐中華的門生,特別爰看書,因父親調皇華四中,還未畢業時她就隨父去了皇華四中,由於當時沒有回信,加之當年資訊交通等不便的原因,就因此失去聯絡。

四十年後的一天早晨,王仲平同學問路來到我家,我拿起手機準備組織城裡當年讀初中的同學們聚聚聊聊時,她馬上制止了我,她說看到我就高興了,她已買好縣城到成都的車票,當天晚上成都到石家莊的機票也買好了。原來王仲平同學高中畢業後因叔父王星關係到北京繼續學習後安排在石家莊工作,這次是回老家路過古藺去探望她爸爸的朋友時無意中突然瞭解到我的資訊,追蹤來到我家的,在我家最多十分鐘又急忙離去。

王仲平同學寫信我沒有回信,當時心裡就有內疚感,幾十年後又來到我家看望我,我心裡真有說不出道不明的滋味,後來我寫了一篇《同學情》表達出對同學情誼的文章,以紀念這難忘的同學情。

古藺縣第二初級中學即東新二中,是我人生旅途若干個驛站中,最為難忘的一個驛站,他不僅成全了我一個多年的夢想,更是為我今後所走的路奠定了一定基礎,驛站中的朋友他們成了我終身的牽掛。

文 | 範俊英

圖 | 範俊英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