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父母一年到頭都不在家,憑什麼過年回來幾天就要讓孩子聽話?

父母一年到頭都不在家,憑什麼過年回來幾天就要讓孩子聽話?

我的生活你缺席,我的成長亦不缺你。

父母一年到頭都不在家,憑什麼過年回來幾天就要讓孩子聽話?

過年的時候發現這麼一個現象,那些一年到頭都不在家的父母,過年回來幾天特別“愛”孩子,同時,也對孩子要求特別多。

似乎這種集中補償,可以挽回這一年裡他們對孩子的虧欠。

當然,他們離開孩子的理由在我們看來也很合理:賺錢養家。

然而,問題在於他們一遍遍的忽視孩子希望他們身邊的訴求,特別是被爺爺奶奶照顧卻並不疼愛他們的家庭。

這是留守兒童通常面對的困境。

父母一年到頭都不在家,憑什麼過年回來幾天就要讓孩子聽話?

父母離開孩子和自己所在城市,去外地打工,這是經濟發展區域化導致的結果。

錢多的地方永遠人頭攢動。

特別是90年代,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使得留守兒童司空見慣。

隨著現在城鎮一體化建設,這種趨勢有所反轉,但對於相對落後的地區,留守兒童的比例依舊大量存在。

再加上資訊的廣泛傳播(文化形式的更新,也改變了我們的心理結構),現在的留守兒童承擔比以往更大的壓力。

“你的父母不在家”,在以前是常態,現在卻是個例。

特殊的個體會不自覺的引起自己或他人的關注。

當家長會上,別人的孩子都是父母,而自己是爺爺奶奶的時候,這種差別會暗示自己的不一樣。

父母一年到頭都不在家,憑什麼過年回來幾天就要讓孩子聽話?

這些差別雖然存在,但並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

外在的問題最好解決,難題卻是不易看到的。就像急性病總比同類型的慢性病好醫治一樣。

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才是需要我們關心的。

與我看來,那些一年到頭不在家,過年回來幾天的父母,還真沒有資格要求孩子聽這聽那的。

因為長時間的缺席,他們並不懂孩子的心理狀態。所謂的要求或聽話,可能讓孩子感覺異常反感。

即使現在科技發達,天天影片,也難以消除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

很多異地的情侶和朋友,最後也是各奔東西了。

父母一年到頭都不在家,憑什麼過年回來幾天就要讓孩子聽話?

當父母認為賺錢是為了孩子時,很容易心安理得的在過年這幾天對孩子指手畫腳。

外出賺錢,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不是為了孩子或者多大程度上是為了孩子,這是需要審視的結論。

這不是一個父母在身邊和賺很多錢誰重要的問題,而是父母的缺失有沒有影響孩子心理成長的問題。

相比那些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留守兒童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一個總是懷有期待而別人能輕易實現的孩子必定承受著更多的壓力,這種壓力就像滴水穿石一樣打磨著孩子的身體和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