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帶寶寶逛超市,寶寶“順手牽羊”引網友熱議,到底要不要還回去

有句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現在家長們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也普遍都很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對於孩子的一些不禮貌或者不正當的行為都是嚴厲制止的,尤其是像這種“偷竊”的行為。

最近在網上,就看到了一對年輕夫妻的提問,而且這個問題還受到了眾多網友的廣泛關注。

事情是這樣的,這對年輕的小夫妻帶著才幾個月大的寶寶逛超市。因為寶寶最近可能是在練抓握能力,見到什麼都東西都想往手上抓,所以寶寶的爸爸特意找來來一條揹帶,將寶寶背在胸前,心想這樣寶寶總不會到處亂抓了吧?

帶寶寶逛超市,寶寶“順手牽羊”引網友熱議,到底要不要還回去

之後,夫妻倆便開始忙著在超市裡選購商品起來,由於認為寶寶沒什麼可以接觸到商品到機會,所以也就沒怎麼在意寶寶的動向。但這對小夫妻顯然是小瞧了小寶寶的本事,小寶寶趁著爸爸在挑選水果的時候,也神不知鬼不覺地自己偷偷抓了一顆,攥在手心裡緊緊的。

由於寶寶的小手正好包住了這顆水果,直到夫妻倆逛完超市回到家,寶寶的媽媽才發現寶寶手裡有東西,開啟一看,頓時無語了,心想還是百密一疏,覺得挺對不起超市老闆的,畢竟這顆水果可沒付錢。

於是寶媽就想著是不是把這顆水果給送回去,但超市距離自己家有十幾公里,寶媽便開始糾結了,到底要不要送回去呢?糾結了半天也沒做出決定,寶媽便想著把這件事情發到網上,求助下廣大網友的意見。

帶寶寶逛超市,寶寶“順手牽羊”引網友熱議,到底要不要還回去

當網友們看完寶媽的表述之後,也是紛紛熱心地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星星會發光:我家女兒兩歲時買菜,把攤位的黃瓜每根都給咬了一口,最後我全包了。

@只如初見:前幾天去超市,我家崽就順了一個小米椒。。。

@珠光寶氣:如果真送回去就有點矯枉過正了,相信老闆不會在意的。

@向幸福出發:寶寶真是太會撿便宜了,哈哈哈。

@恭喜發財:很正常,娃娃有時候拿了東西就是不容易注意到。

其實,對於這個階段的寶寶來說,甚至是學齡前的孩子,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偷”,也不清楚“偷”和“拿”之間的區別,也許只是大腦萌生出了“想要”的念頭後,寶寶直接產生了行為反射,畢竟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很多都還不具備完全的行為控制能力,僅僅只是想吃糖、想要某件東西的想法佔了上風。相信如果大家仔細回憶下,不少人在小時候都或多或少有偷偷拿過親戚、朋友家的東西。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如果孩子有不經允許私自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時,爸爸媽媽們可以選擇坐視不管,只是家長們完全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和行為意識,來妥善處理這件事。

帶寶寶逛超市,寶寶“順手牽羊”引網友熱議,到底要不要還回去

比如說上述事件中的寶寶,抓一顆水果在手上就完全是一種抓握反射的行為,家長們如果家住太遠不想專程跑一趟,完全可以在下次去購物的時候跟店老闆說明情況,補上這顆水果的錢,或者設法線上聯絡店家,把費用給轉過去,方法有很多,重要的是做到問心無愧。

但是,如果遇到比較大的孩子或者已經有基本理解能力的孩子做了“偷”的行為,家長們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教育孩子,切忌內心急躁。家長們完全可以先真誠地請求孩子陳述一遍事情的經過,鼓勵他說出事情的真相,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並接納他當時的感受。

這樣,家長們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也能確保愛的資訊得以傳遞,讓家長和孩子之間建立親密和信任。

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是理解自己的,是會真心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那麼下次遇到問題時,孩子才會第一時間告訴家長,尋求家長的幫助。反之,如果家長只會暴躁地向孩子發洩情緒,盲目的懲罰孩子,只會使親子之間產生距離和敵意。

家長們需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物品的權利,拿別人的東西前必須經過主人的同意。包括孩子自己的玩具,如果孩子不想給別人玩,也有不給的權利。

並且,家長們還可以透過一些案例教會孩子設身處地地考慮被偷人的感受。比如說孩子的玩具被別人拿走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你看,你的東西未經你准許就被別人拿走了,你很生氣也很傷心。如果你也不經過別人的同意就把別人的東西拿走,別人也同樣會很傷心。”

帶寶寶逛超市,寶寶“順手牽羊”引網友熱議,到底要不要還回去

比如,當孩子很想要某件東西的時候,可以透過和爸爸媽媽的協商,完成某項家務或者任務,以獲得支援;或者讓孩子從自己的零花錢裡拿出一部分,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當家長們發現孩子有類似不問自取的行為時,就應立即要求孩子把拿了的東西歸還,並向被拿的人道歉,讓孩子分清對錯,並且透過實際行動積極地彌補錯誤。

比如:可以讓孩子用壓歲錢來抵扣;讓孩子做額外的家務;暫停一段時間的零花錢,用來償還等。透過這個彌補錯誤的過程,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能力承擔自己的責任。

其實,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很多行為也都是下意識的做法,並沒有大人們想的那麼複雜。家長們如果發現孩子有類似不問自取的行為時,一定要保持冷靜,好好溝通,耐心向孩子解釋這個行為是錯誤的,如果改正。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粗暴的對待,而是多一些理解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