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實話實說:定位不清晰,可被輕鬆平替,華為汽車沒啥亮點

量化一臺車成功的標準,是銷量,是企業能否透過這臺車盈利。而獲得銷量的方式有很多,核心就是一點,定位。

簡單來說,如果產品的定位面對更多消費群體,那麼銷量基礎就會很不錯,如果定位相對較高,那麼就應該找到無法被替代的位置。

實話實說:定位不清晰,可被輕鬆平替,華為汽車沒啥亮點

比如說理想ONE,定位雖然高,但找到了無法被平替的理由:35萬預算買新能源,擁有大、智慧、豪華、效能、續航、新能源、設計等標籤的車,只有理想ONE一臺。

說完這些東西,說說華為的首款新車M5吧。

這是一臺定位30萬級的增程、中型、電動、SUV產品,對比目前新勢力的幾款車型,嚴格意義上來說M5的產品沒有很強的亮點。

我能輕鬆列舉出來幾個完全不同、但定位相仿的產品。

實話實說:定位不清晰,可被輕鬆平替,華為汽車沒啥亮點

25萬的Model3、小鵬P7,30萬的Model Y、蔚來ET5、以及即將登場的小鵬G9,33萬的理想ONE,這些車型都是華為M5的直接對手。

在一個全新的領域開啟市場,單單靠華為的品牌力量是不行的,原因很簡單,在造車這件事兒上,華為是個外行,是一個連自己工廠都沒有的科技公司,它僅僅提供駕駛解決方案,提供電機、作業系統等等。

但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只是造車的一部分環節,相比之下,如何找到清晰定位,如何讓使用者認可品牌價值,如何做好售後服務體系,如何做好產品質量,以及如何擊潰競爭對手,都是華為此前造手機沒有涉及的。

實話實說:定位不清晰,可被輕鬆平替,華為汽車沒啥亮點

華為此前的對手是什麼,是小米、是OV、是三星,是蘋果。汽車圈的對手是什麼,特斯拉、BBA、豐田、大眾等等。

華為的優勢是長足的IT圈歷史底蘊以及技術沉澱,所以面對小米、OV以及三星,它尚有足夠的底氣,但作為新人,面對特斯拉、通用、大眾、豐田,甚至理想、小鵬這些企業,華為還有歷史底蘊和技術沉澱嗎?

簡單來說,今天只是華為宣佈進軍汽車圈的開始,它需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

實話實說:定位不清晰,可被輕鬆平替,華為汽車沒啥亮點

從目前的產品力來看,華為M5可被輕鬆平替,是銷量上最大的問題,其定位30萬級中型電動SUV,但有幾個產品力沒有捋清楚。

比如說,4。7米的車身尺寸定位中型SUV,用的是傳統燃油車定位方法,這意味著內部空間表現,說實話只是一般,或許說,還沒有達到Model Y的容量,那麼在日常家用層面,核心吸引力就不會太強。

再比如說,M5的設計,說實話只能說很一般,或者說丟在馬路上跑過去,都不會有人多看一眼,但有些車就會,比如說ET5、理想ONE這種車,在設計上是成功的。

實話實說:定位不清晰,可被輕鬆平替,華為汽車沒啥亮點

當然也有亮點,1。5T四缸增程動力架構,技術上是沒問題的,一箱油跑1000多公里,也能上新能源號牌,有續航有效能,這是一個亮點。

但這一個亮點是解決不了消費痛點的。

比如說,有EV需求的消費者,到時候同期就能上尺寸達到5米級的小鵬G9,也可以上尺寸更大、科技感不弱、設計更魁梧的理想ONE。

實話實說:定位不清晰,可被輕鬆平替,華為汽車沒啥亮點

入門消費群體,也可以選擇可以租賃電池的ET5、小鵬P7和Model3。

理性分析,如果沉浸在產品層面,M5是一臺技術上不落後的車型,但如果從行業角度分析,25-30萬的M5,其實面對的對手都很強,甚至一個都不比它弱,關鍵的是這些車型的定位都很清晰,設計感足夠,同時配置、用料、科技感,一個也不比華為慫。

那麼問題來了,華為的造車路,是不是也才剛剛開始,在新的領域,它得放一放華為的架子了。在特斯拉、豐田、通用這些強勢的企業面前,華為的Logo,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