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手拿佛塵不是凡人 為何古代太監手裡也要拿個佛塵?

佛塵,一般我們常會在道士或道姑手裡常見,道家自古也有“手拿佛塵不是凡人”的說法,當然,據記載,佛家也有拿拂塵的,比如佛塵觀音。在人們看來,佛塵本是名士清淡歷史文化的象徵。可有一種現象讓人不好解釋,為何在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連太監那樣的人都拿著佛塵呢?

手拿佛塵不是凡人 為何古代太監手裡也要拿個佛塵?

太監,既非名流,亦非隱士,緣何拿得佛塵?

▌佛塵的起源:麈尾為材 撣拭塵埃 名流雅器

論及佛塵的作用,在古時候,主要是用來撣拭塵埃或驅趕蚊蟲的器具,不僅道教和佛教有使用,在封建時代的皇室,也是被作為皇室鹵簿儀仗之一,同時,也做接風洗塵之用。

關於佛塵的起源,首先得從麈(讀音:zhu,三聲。)尾說起。

麈尾,指的就是麈的尾,而麈則是一種體型很大的鹿,也稱鹿主,屬於麋鹿和駝鹿的總稱。

最初佛塵的製作方法大致是在一根木條的上端或兩邊插上麈毛。其作用主要是,在悠閒時可以用來作為撣塵,或驅趕蚊蠅的工具。當然,這時候的佛塵,往往也是作為一些象徵身份、或地位的名流雅器。這是最早佛塵的原型。

手拿佛塵不是凡人 為何古代太監手裡也要拿個佛塵?

▌佛塵文化:從類蒲扇形態到大眾佛塵形態的轉變

隨著佛塵文化的發展,佛塵的材質和形狀,在之後的歷史沿革中,根據文化地域的不同,紛紛發生著不同的變化,且成為儒、釋、道三家皆有的手中法寶。

手拿佛塵不是凡人 為何古代太監手裡也要拿個佛塵?

在材質上,比如,佛家用的佛塵,出於慈悲心,材料僅限於五種:羊毛、麻、細裂布、已破舊之物、樹枝樹梢,而並不允許用珍貴動物的尾或其他寶物。而道家,其中的麻也可以作為一種主要製作材料。

手拿佛塵不是凡人 為何古代太監手裡也要拿個佛塵?

在形狀上,比如,漢代麈尾只有數根條縷形,若笤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麈尾,就發展成了尖桃形;而隋唐的麈尾又追捧三國時期的羽尾扇形狀,多數呈蒲扇形狀。

說到此,估計很多人立馬會想起,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手裡不正是有把類似破扇子的東西,還常常拿在手裡搖來搖去……如果說它是扇子吧,儘管形態像,可上面滿是羽毛,而且中間的縫隙並不嚴密,厚度也比一般的扇子厚,重量明顯更比扇子重很多,顯然,做扇子並不一定好使。可諸葛亮拿他來幹嘛使呢?看上去還破破爛爛的。

手拿佛塵不是凡人 為何古代太監手裡也要拿個佛塵?

現在想來,應該就是屬於佛塵的一種,只顧過是一種比較早期的形態。諸葛亮拿它來顯悠然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名士淡定風度唄。

這樣,一直到了唐五代以後,麈尾才逐漸演變為今天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佛塵的樣子,即太監手中常拿的帶有一根棍子的那種。

▌道同器殊:太監拿佛塵迎合了儒家禮儀

儘管佛塵最初由麈尾演化而來,而且作用基本等同,但他們確實不是一種東西,畢竟,佛塵最初原型麈尾和我們在影視劇裡看到太監拿的佛塵的樣子還是相差甚遠。然而,“道同器殊”,它同為儒釋道三家可以共有且常用的器具。因此,佛家、道家拿佛塵,作為重儒的封建皇家的侍從,太監拿佛塵並不奇怪。

可是太監為何要拿佛塵?他不是名流,也不是雅士,而是封建專制社會下專門伺候皇族人的“老奴”?

手拿佛塵不是凡人 為何古代太監手裡也要拿個佛塵?

沒錯,論身份和地位,太監是不該拿佛塵,他內心也沒有那個雅興,然而,太監愣是有人拿了。明擺著,太監雖然拿的是佛塵,但並非為自己而拿,而是替身邊身份更高貴的人而拿。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皇帝。於是,就有了我們常常看到的,站立在皇帝身邊的太監一般都會拿著一個佛塵,或者前來頒佈聖旨的太監手裡會拿著一個佛塵,當宣完聖旨,再說一句“欽此”後,還常常會得意地將手中的佛塵一甩,才打道回府。

手拿佛塵不是凡人 為何古代太監手裡也要拿個佛塵?

所以說,拿佛塵之事確實有太監會拿,但卻並非一般太監可拿,只有在皇帝身邊伺候皇帝,或者代言皇帝頒旨的太監才可拿,而這種情況,顯示的是皇帝的高貴,或者是宣讀聖旨這件事在儀式上的神聖,而並非顯示宣旨太監有多高雅。

手拿佛塵不是凡人 為何古代太監手裡也要拿個佛塵?

▌結語:

總體而言,太監拿佛塵的作用無非也是兩種:一種,作為幫助皇帝驅趕蚊蠅、或者拂拭凳子等塵土的工具使用;另一種,表示皇權神聖的儀仗格調。從形式上,是太監拿,內質裡, 與佛塵的本來意義並不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