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7萬元就能買比亞迪海豚的技術,尺寸更小的海鷗也能爆款?

7萬元就能買比亞迪海豚的技術,尺寸更小的海鷗也能爆款?

在微型純電車市場,6-9萬元級的精品小車呈現一種“混戰”狀況,以零跑T03、奇瑞小螞蟻以及長安奔奔E-Star為首,銷量上你爭我趕,並不像五菱宏光MINIEV那樣在3-5萬元級的細分領域一家獨大。或許這個時候,比亞迪能夠改變6-9萬元級純電代步車的現狀。當然這裡要說一下,並不是大家先想到的那個“硬剛”飛度的海豚,而是比亞迪即將帶來的A00級新款車型—海鷗。聽到這個名字就能知道,它和熱銷的海豚、剛預售的海豹一樣出自海洋系列,只不過它能和其它“海”字輩的成員一樣火嗎?咱們還得來探探它的“底細”。

沒零跑T03好看不重要,空間大就行?

市面上的A00級產品車身尺寸都比較嬌小,因此多數車型都會在外觀上營造出較為呆萌的形象,比如把大燈設計的更加圓潤增添視覺感,車身打造的更加方正來保證空間。雖然海鷗這次只有高度偽裝的諜照,但透過車身的大致輪廓,我們還是能夠捕捉到一些不同之處。

7萬元就能買比亞迪海豚的技術,尺寸更小的海鷗也能爆款?

首先它區別於奇瑞QQ冰淇淋這種三門四座設計的小車,反而採用和零跑T03類似的五門造型,因此我們可以預料未來它的空間表現將優於奇瑞QQ冰淇淋這種更加親民的產品,走的也是和零跑T03接近的精品代步車路線。

7萬元就能買比亞迪海豚的技術,尺寸更小的海鷗也能爆款?

而在外觀方面,老實說除了漢EV和海豹之外,比亞迪旗下的多數產品並沒有在這一點上得到認可。結合諜照的細節,大燈並不會是女性消費者鍾愛的圓潤樣式,反而更有海豚同款前臉的既視感。車身部分還是比較方正的,還有和海豚非常相似的腰線和略帶溜背的車頂。尾部一樣有向外凸起的擾流板,後擋風玻璃的位置也很高。多處細節彰顯出來,這款海鷗採用了與海豚的類似設計,但尺寸上更小。

7萬元就能買比亞迪海豚的技術,尺寸更小的海鷗也能爆款?

(圖為比亞迪海豚)

和同樣五門的零跑T03、長安奔奔E-Star比起來,它不見得能夠以外觀吸引到消費者。不過空間表現我們可以期待一下,畢竟海豚在4米出頭的車身長度下,能夠擁有2700mm的軸距。海鷗如果再用上CTB電池技術,車內空間的利用率會很大程度上優於同級別車型。即使它和零跑T03、長安奔奔E-Star保持較為接近的車身長度,相信軸距方面也能夠有新的突破。

內飾風格差不多,海鷗續航能更穩?

在重重的包裹之下,我們毫無可能看到具體的內飾長啥樣。不過這個價位的車型內飾不會特別簡陋,起碼液晶儀表和中控屏都還是有的,這樣一來大概的形象就有了:和海豚類似的豐富線條彰顯“海洋”屬性,配上標誌性的可旋轉中控+尺寸較小的液晶儀表,或許還會有較為另類的空調出風口造型。當然中控屏尺寸可能略縮水一些,但同樣也是精品小車該有的水平。這樣形容下來總覺得有點眼熟,沒錯,比亞迪曾在2019年推出過一款名為e1的純電微型車,同樣五門兩廂車,內飾的設計也是這個思路。和零跑T03、長安奔奔E-Star比起來,其實也沒有特別出眾的視覺效果。

7萬元就能買比亞迪海豚的技術,尺寸更小的海鷗也能爆款?

(圖為比亞迪e1內飾)

不過在配置方面我們暫時還沒有太多的資訊,以零跑T03、長安奔奔E-Star為例,基礎的安全氣囊、駐車雷達、倒車影像、遠端啟動、電池預加熱之類比較實用的配置估計海鷗也不會缺席,如果加上更豐富的輔助駕駛以及智慧化功能就自然能讓它更有競爭力。受限於成本,很多這個級別的車型在配置方面不是十分全面。具體配置能不能像海豚那樣給到驚喜,我們只能稍稍期待一下。

7萬元就能買比亞迪海豚的技術,尺寸更小的海鷗也能爆款?

(圖為比亞迪海豚內飾)

至於大家關注度更高的續航和動力部分,結合海鷗和海豚極為相似的產品資訊,我們預計它也將基於e平臺3。0打造,搭載磷酸鐵鋰刀片電池。這樣一來,e平臺3。0無疑能為它帶來更多的優勢。結合海豚的動力資訊,海鷗預計採用最大功率70kW的單電機,續航為300km-400km左右,快充僅需半個小時。在熱泵空調的加持下,極大滿足日常代步的需求,一週一充不是什麼大問題。

總結

其實論產品力和品牌號召力來說,海鷗相比市面上的其它同類型產品還是很有優勢的,再加上海豚打下的優秀口碑,海鷗在這個細分領域可謂來勢洶洶。只是,當下A00級車型的主要賣點還停留在“價效比”階段,消費者對於價格非常敏感。

目前比亞迪海豚的售價為10。28-13。08萬元,這是在經過原材料價格上漲之後,兩次價格上調之後的現狀。而在去年成都車展上市時,它的售價區間9。38-12。18萬元,符合當初9-12萬元的產品規劃。所以根據比亞迪海鷗原本主打的是6-9萬元細分市場的規劃,我們預計海鷗的價格同樣受上游原材料價格影響有部分增長,起步價預計在6萬元以上接近7萬元這個水平。相對零跑T03、奇瑞小螞蟻來說,這個價格算不上“出格”。比亞迪海鷗的加入除了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空間之外,預計也很有機會顛覆6-9萬級微型純電車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