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岳飛的岳家軍最喜歡用大斧,戚繼光為啥對大斧嗤之以鼻

靖康之變後,宋高宗趙構渡江南下,在臨安建立南宋。野心勃勃的金國人已經吞併整個中原,依然不依不饒,繼續向江淮、江南進兵,企圖把南宋也一鼓盪平。持續近百年的宋金戰爭由此拉開大幕。

岳飛的岳家軍最喜歡用大斧,戚繼光為啥對大斧嗤之以鼻

宋朝歷來以武力孱弱著稱,但眼看到了亡國滅種的緊要關頭,南宋軍民迸發出驚人的勇氣和智慧,一改北宋柔靡之風,變得鐵血尚武,一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和戰鬥力極強的部隊在宋金戰爭中脫穎而出,其中又以岳飛和岳家軍最為著名。

岳飛的岳家軍最喜歡用大斧,戚繼光為啥對大斧嗤之以鼻

金國人出身遊牧部族,軍隊中的裝甲重騎兵極為兇悍難敵,一度讓南宋軍隊吃盡苦頭。但岳飛的岳家軍最終找到了破解之道。在郾城之戰和潁昌大捷中,金兀朮都派出金兵精銳“鐵浮屠”參戰。所謂“鐵浮屠”,就是騎兵和戰馬都身披重鎧,頂盔摜甲,騎兵渾身上下只露出眼睛鼻孔,其他部位全被鐵甲遮蓋,遠遠望去猶如一座鐵塔,故有“鐵浮屠”之名。

岳飛的岳家軍最喜歡用大斧,戚繼光為啥對大斧嗤之以鼻

“鐵浮屠”具有超強的防護能力,在用刀槍劍戟的冷兵器時代,這一點對提高士兵的戰場生存能力和持續輸出作戰力至關重要。可以想象到當“鐵浮屠”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對宋軍的震懾力,他們像一堵銅牆鐵壁一樣,排山倒海衝擊而來,“盔甲堅固,射之不入,戳之不傷”,宋軍的常規兵器幾乎毫無用武之地,除了敗退別無選擇。

幸而岳飛找到了辦法。他在岳家軍中大力推廣使用大斧,從而成為擊敗“鐵浮屠”的利器。岳家軍所用大斧,不是李逵所用的那種短柄斧,而是一種特製的長柄斧,和《隋唐演義》中程咬金的斧子類似。之所以會選中大斧,是因為它一身兼二用。

岳飛的岳家軍最喜歡用大斧,戚繼光為啥對大斧嗤之以鼻

大斧的鋒刃可以在肉搏中斬斷敵軍戰馬的馬腿,戰馬一倒下,鐵浮屠就變成了任人宰割、行動遲緩的活靶子。而斧頭本身重達十餘斤左右,掄起來更是力道驚人,因此還是一種用於砸擊的重兵器。即使是面對“鐵浮屠”那樣刀槍不入的重騎兵,大斧照樣可以發揮作用。

岳飛的岳家軍最喜歡用大斧,戚繼光為啥對大斧嗤之以鼻

試想把大斧掄圓了照著金軍猛砸過去,即使隔著盔甲照樣也能對敵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使其喪失戰鬥力,“用斧一擊,則毋問甲冑之堅靡”,無往而不利。金兀朮對此心有餘悸,曾經哀嘆說大斧是“宋用軍器大妙者”,無怪乎岳家軍最喜歡用大斧作戰。

但到了明朝,大斧的作用卻受到輕視,並逐漸退出戰場主流兵器之外。明朝名將戚繼光就對大斧嗤之以鼻,認為是無用之物。因為明朝面對的敵人是北方的韃靼人,韃靼騎兵以輕騎兵為主,摒棄了造價高昂、行動遲緩的重灌甲騎兵。在此背景下,用普通兵器足以對敵軍造成殺傷,大斧則置於無用之地。

岳飛的岳家軍最喜歡用大斧,戚繼光為啥對大斧嗤之以鼻

戚繼光在實戰中發現了長柄大斧的一個顯著弊端,“斧鉞則形短兵細,一擊過者多自催折”。大斧由於自身構造特點特殊,決定了其“頭重尾輕”的特點,在搏擊中用力過猛,或者被敵軍格擋招架,往往導致斧柄折斷,瞬間變成燒火棍。當然,這並不是說岳飛不如戚繼光,岳飛同樣是一位極為卓越的軍事家,他與戚繼光一樣都能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對兵器做出相應調整,堪稱一代良將,永遠是後人學習楷模。

岳飛大戰金兵忠心護國的歷史,已經激勵了一代代國人竭忠盡智報效國家,未來還將作為一種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練兵實紀》《鄂國金佗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