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假如你穿越到了三國,下面軍師5選1,你會選擇帶誰去輔佐你?

第一位、張良

張良用他的一生詮釋著中華文化的內涵,正如張良廟的一副對聯所書:“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志,作平地神”。張良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被稱為“謀聖”,他一生算無遺策,奇計百出,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假如你穿越到了三國,下面軍師5選1,你會選擇帶誰去輔佐你?

張良是一位既有血氣之勇,又具深謀遠慮的傳奇人物。為報亡國之恨,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亡”,博浪沙一擊,差一點要了秦始皇的命;為酬知遇之恩,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終於輔佐劉邦戰勝項羽,登基稱帝;為消除劉邦易太子之念,他略施小計,讓太子請來商山四皓,劉邦一見而易念頓失。以三寸舌為帝王師,封萬戶,位列侯,功成身退,乃學道術。張良的傳奇經歷,怎不讓人敬慕?

漢朝初年,張良和韓信整理過古代兵法。據載,自春秋至戰國,有兵法128家,經過張良、韓信審查刪定,保留35家。張良對於整理古代兵法也是有很大貢獻的。張良確實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出色的軍事人才,他在劉邦建立和鞏固漢朝的過程中,深謀遠慮、運籌帷幄,起了很大作用。戰爭勝利後,他謙虛謹慎,不要3萬戶候,而要1萬戶。他的“學道”也是一種避禍的巧妙方法。終於沒被劉邦和呂后殺掉.落了一個善終的結局。

假如你穿越到了三國,下面軍師5選1,你會選擇帶誰去輔佐你?

第二位、劉伯溫

劉基自幼潁悟絕群,讀書過目輒誦。如二十三歲赴京會試時,一天去書肄裡閱天文書一帙,第二天又去看。主人看這青年人如此喜歡這書,欲以書送他。劉基說:“已在胸中矣,無事於書也。”主人不信,即從書中摘段試考,他都能一字不漏,背誦如流,其人大驚。既長,於書無不讀,凡天文地理、陰陽卜筮、諸子百家之言,莫不涉獵。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各個領域,他都有過較深刻的研究,著作極豐。除子臨終前緘封石室,後被朱元璋派人取去沒有外傳的部分天文書、兵書外,有《誠意伯文集》二十卷,百戰奇圖等書問世。

劉基是我國曆史上一位“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偉人,是有多方面造詣的優秀學者,是對祖國統一有過重大貢獻的功臣。

假如你穿越到了三國,下面軍師5選1,你會選擇帶誰去輔佐你?

第三位、王猛

提起中國歷史上名聲響噹噹的王猛,估計知識界無人不知。王猛,出生於公元325年,字景略,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他是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唐朝開國宰相房玄齡評價他:“猛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幹其慮。”據史料記載,王猛是一個英俊魁偉、雄姿勃勃的青年,為人謹嚴莊重,深沉剛毅,胸懷大志,氣度非凡。

假如你穿越到了三國,下面軍師5選1,你會選擇帶誰去輔佐你?

遺憾的是,苻堅後來忘記了王猛的遺教,於王猛死後八年的公元383年(建元十九年)不顧群臣的普遍反對,悍然調集九十餘萬大軍進攻東晉,結果在淝水(在今安徽境內)之戰中一敗塗地。而王猛叮囑再三要苻堅除掉的鮮卑、羌族上層陰謀分子,如慕容垂、慕容衝、姚萇之流,因為未被除掉,這時便乘機舉兵造反,紛紛割據自立,把前秦的一統江山攪得七零八落。到了建元二十一年,苻堅被姚萇殺害了,年僅四十八歲。

假如你穿越到了三國,下面軍師5選1,你會選擇帶誰去輔佐你?

第四位、魏繚

他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主張‘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相傳尉繚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賞識之初曾經認定嬴政的面相剛烈,有求於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尉繚認為這樣的嬴政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嘗試逃離嬴政為他安排的住處。兵書《尉繚子》作者存疑: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尉繚子》殘簡,僅能證明《尉繚子》不是後人所著的偽書,無法證明該書的作者是誰。《尉繚子》兵書,依然無法判斷是由魏惠王時期的隱士或是秦王政時期的國尉著作,史學家眾說紛紜。

假如你穿越到了三國,下面軍師5選1,你會選擇帶誰去輔佐你?

第五位、李巖

李巖入夥後,就勸李自成“尊賢禮士,除暴恤民”、“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巖很懂得一些輿論宣傳的奧妙,他派人扮成商人,在民間廣佈流言:“闖王仁義之師,不殺不掠”;還編出童謠,讓小兒到處傳唱:“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家都歡悅”。就是在這一年,嗷嗷待哺的河南饑民如大旱之望雲霓,“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萬”;李自成從此走出隱伏商雒山中時的低谷危厄,面前展現出柳暗花明的轉機。完全可以說,崇禎十三年後農民起義軍的輝煌,李巖是多有建樹、立了大功的。

不幸的是,進京之後李自成對李巖的進諫就“毫不介意”了。他那曾是“能納人善言”、“凡事皆眾共謀之”的作風也不見了。就在牛金星、劉宗敏等昏昏然陶醉於勝利的鑼鼓聲中之時,李巖曾進諫四件事,提出不同意見,其中就有嚴肅軍紀和招撫吳三桂父子這兩項重要建議。這原本是一服良藥和清醒劑,但李自成的態度如何呢?“自成見疏,不甚喜,即批疏曰“知道了”,並不執行,終至鑄成無可挽救的大錯。

由於李巖的遠見卓識,令其在軍中樹敵頗多,李自成命人殺害了李巖。